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時期,歐洲解放後怎樣處理德國,德國的前途和發展

2024-07-30軍情

前言

解放了的歐洲的種種問題,都和取得勝利後怎樣處理德國這個問題有關,並且在某種意義上說來,在同這個問題對比之下,都相形見絀了。

怎樣處理德國

希特勒已經很好地表明,德國有能力組織和統治歐洲大陸,各大盟國都急切地要使這種事不可能重演。 可是,同意這個總的目標比較容易,要決定究竟應該采取何種嚴格的懲罰與預防措施,那就困難得多,而在戰爭還沒有取得勝利,以及還不能準確地預料到德國投降時國內的軍事和政治形勢的時候尤其如此。

雖然如此,盟國卻試圖有先見之明並取得一致意見。在莫斯科召開的外長會議(1943年10月)曾決定成立一個歐洲咨詢委員會。 在德黑蘭,三大國決定把未來的對德政策交給這個機構去研究。德國問題事實上是那麽困難,委員會自由處理的權力又那麽小,以致盟國的歐洲政策的其他問題一般都透過別的渠道去處理。歐洲咨詢委員會以1944年1月14日的第一次正式會議開始它的工作。它面臨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第一個是為德國擬訂一個無條件投降的檔;第二個任務更困難,德國投降後,戰勝國的對德政策應如何取得一致。

在咨詢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上發生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使得英美當局的詳細計劃有好多個月都無法進行。英國人提出了一項建議,主張把德國分為三個占領區:東部的俄國區、西北部的英國區和西南部的美國區。 此外,柏林應由三大國共同占領。這一建議不能使羅斯福總統滿意。他希望美國人占領英國人劃歸他們自己的德國西北地區。另一方面,英國人卻頑固地堅持他們原來的方案。艾森豪威爾提議不必試圖劃分各國的占領區。他認為在聯合參謀部裏加上俄國和法國的代表不會造成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樣的合作比任何其他控制德國的方法有更多的好處。如果四個國家全面合作確實太困難的話,他認為英美合夥關系在戰敗後的德國繼續下去是合適的,可是這個提議被美國否決了,大概因為它過分含有英美合作對抗俄國和全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意味。

關於分配占領區的爭執,並不是纏住歐洲咨詢委員會的唯一問題。美國政府內部對戰後德國的政策,正進行著一種隱蔽的爭奪權力的鬥爭,這也使歐洲咨詢委員會受到嚴重的妨礙。 陸軍部的代表直截了當地斷言,對德國的占領和軍管是「軍事問題」,應該完全由軍人處理。結果,美國政府各部之間在努力協商有關德國前途的政策時,碰到了軍方代表頑固的搗亂。因為華盛頓發生了僵局,歐洲咨詢委員會的美國委員常常得不到本國政府的任何指示,甚至在次要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盡管有這些阻礙,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1944年4月,羅斯福同意接受英國關於劃分蘇聯占領區的建議,到7月底大家對所有三個區的詳細界線已經意見一致 ,剩下沒有解決的只是兩個西方占領區之中哪一個劃給英國和哪一個劃給美國。在同一個月裏,有關各方就德國投降的條款也達成了協定,大體上是以一項美國草案為基礎的。

德國的前途和發展

這樣費力地達成的協定中,關於盟國對德政策這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卻完全沒有作出決定。第一步顯然是各國政府必須決定應如何處理德國。 英俄兩國政府1944年夏天在這方面究竟取得多少進展,到1952年還沒有公開發表,可是到底它們兩國有準備或者沒有準備都不是重要的因素。相反,美國政府因為內部的爭論和猶豫不決,甚至妨礙了盟國共同對德政策的討論。羅斯福總統那種不正常的行政方法和國務院在美國政府中的缺乏威信,應該對當時的這種情況負責。

美國人不能在對德政策上作出堅定的決議,確實不是由於未曾努力。在國務院內部,各種專家小組經常細致地和長時間地研究過這個問題,可是這些辛辛苦苦擬就的建議必須和來自政府其他部門的別的計劃展開競爭,其中最顯著的是財政部的計劃。 為了設法解決這種情況所造成的混亂,羅斯福於1944年8月25日設定了一個內閣委員會,負責審閱當時呈遞上來的所有計劃,並且向總統提出建議。委員會的成員是國務卿、陸軍部長和財政部長,後來又加上羅斯福的私人朋友和總助理哈裏·霍普金斯。

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沒有能取得一致意見。主要的爭論點在於是否把德國人看做不可救藥的軍國主義者,只有不讓德國人控制用於進行現代戰爭的工業基礎,才能使他們成為世界共同體的愛好和平的成員。 大家同意德國應該被解除武裝,納粹黨和一切有關的組織應該解散,戰犯應受懲罰,對受害的國家應賠償損失,以及盟國當局應於戰事結束後無限期地管制德國的教育和交通。可是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則認為,只要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器材,它重新發動侵略戰爭的危險就依然存在,他主張盟國拆除德國的工廠並關閉它的煤礦,把德國改變成一個農業國。這一計劃引起陸軍部長亨利·L·史汀生的激烈反對。他說淪陷德國的工業會破壞歐洲的經濟,並將嚴重傷害德國人的感情,以致不能帶來和平,反而會促成未來的戰爭。

1944年9月6日內閣委員會成員和總統一起開了個會,也未能解決這一爭端。羅斯福指出戰後英國經濟將發生嚴重困難,並建議魯爾的原料也特許以送到英國去煉鋼。這算是對摩根索破壞魯爾礦山的建議的修改,但並不表示總統已經接受了史汀生向他提出的論點 。一般說來,羅斯福覺得德國人罪有應得,該吃點苦,並且完全不顧經濟情況,準備把整個歐洲隨同戰敗的德國一起拖倒。當摩根索說破壞魯爾的工業潛力會給英國工業消除一個重要的競爭者,因而有助於英國的復興時,羅斯福似乎已經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可是就赫爾和史汀生所知道的來說,羅斯福在離開華盛頓前往魁北克去會晤丘吉爾時,對於送出給他的這兩種對立的建議還沒有拿定主意。

參考資料

【概覽,1939—1946年:希特勒的歐洲】。卡塞塔協定的全文,見伍德豪斯:【爭端】,第306—307頁。(79) 見上文,原著第332頁。

菲利普·E·莫斯利:「德國的肢解」(Philip E.Mosely:「Dismemberment of Germany」),【外交】季刊,1950年4月,第28卷,第487—498頁;以及「對德國的占領」(「Occupation of Germany」),【外交】季刊,1950年7月,第28卷,第580—6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