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頒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訊息一傳開,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建立旭日帝國的美夢就徹底破滅了。
不過,也有一些人心有不甘。那時,日本駐華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在聽到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的訊息時,惱怒地講道:「百萬大軍還在呢,怎麽就說投降了呢?」
岡村寧次一個人再怎麽頑固不化,也攔不住歷史大潮往前走。不過呢,他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發的那些感慨,倒讓人們對那段歷史有了疑問:二戰快結束的時候,日本到底還留著多少兵力啊?要是日軍在中國的兵力真有百萬之多,那到底為啥日本最後投降了呢?今天,這一期節目就拿數據給您講講:日本投降的時候,日軍還剩多少兵力,還有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啥。
【日本投降時,日軍還剩下多少兵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頒布【終戰詔書】之後,各地的日軍就陸陸續續停止作戰,向中、美、英、蘇這些反法西斯盟國投降了。要是把每個受降軍區的投降日軍數量統計出來再相加,就能知道日本投降時大概還保留著多少兵力了。
首先,咱們來瞧瞧由重慶國民政府接受日軍投降的中國戰區。要註意的是,盟國劃分中國戰區的時候,沒把東北戰區算進去,不過把越南北緯16度以北的地區劃進中國戰區了。
那麽,當時在中國戰區的日軍到底有多少人呢?華北地區(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有日軍第1軍、第12軍、第43軍這三個軍,加起來差不多有126800人;華東地區(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的日軍第6軍、第11軍、第13軍、第20軍這四個軍,總共大概有142600人;華南地區(廣東、台灣)的日本第10軍和日本海軍,加起來有312543人。越南北緯16度以北的日軍第38軍,總共有30081人。
綜合上面這些數據來看,日軍投降的時候,在中國戰區還留存的兵力加起來大概有131.6萬人。這裏面陸軍部隊就有120.8萬人,這可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主要力量呢。
下面,咱們把目光投向蘇軍負責的東北戰場。東北戰場涵蓋中國東北地區、北韓半島北緯38度以北的地方以及庫頁島南部區域。早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日本就依靠日俄戰爭後簽訂的【樸茨茅斯和約】,在中國南滿鐵路沿線安排了1萬關東軍駐守。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後,其在東北的駐軍數量迅速增加,所以當時就有了「百萬關東軍」這種說法。
不過呢,關東軍號稱是「日本精銳之師」。1945年8月8日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軍事行動的時候,關東軍就受到了淪陷性的打擊。按照蘇方的統計,蘇聯對日作戰期間,有83737名關東軍被擊斃,68萬日本兵被俘虜或者投降了。所以啊,日本投降的時候,在東北戰區的兵力大概還有76萬人,根本不像它一開始吹噓的有「百萬大軍」。
要是把中國戰區和東北戰區投降的日軍數量加起來,我們就能知道: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中國起碼牽制住了207.6萬的日軍。
在中國之外,東南亞戰區、太平洋戰區主要是由英、澳、美等國的軍隊接受日軍投降。東南亞戰區包含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新幾內亞這些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裏投降的日軍共有81.3萬人。太平洋戰區主要有太平洋諸島和日本本土,太平洋諸島的日軍大概有40萬人,日本本土的陸、海正規軍約有370萬人。另外,日本本土還有編入「國民義勇戰鬥隊」的2800萬民兵,總共約2800萬人。
綜合上面這些數據來看: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在本土和海外的正規軍加起來差不多有698.9萬人。那時候日本全國人口才7214萬人呢,要是再加上2800萬的日本民兵。這樣的話,可能咱們就能明白為啥很多歷史學家都覺得二戰時候的日本完全就是個「軍國主義」國家了,也能理解為啥日本在快戰敗的時候,還喊著「一億玉碎」這種瘋狂的計劃了。
【擁有700萬兵力的日軍,為何選擇投降】
當知道1945年日本投降時還保留著的日軍兵力情況後,我們可能會在心裏犯嘀咕:日本有著差不多700萬的常備軍兵力,為啥沒實行「一億玉碎」那種瘋狂的計劃,反而在1945年8月就宣布投降了呢?
要是這700萬日軍背後的其他一堆數據,就會知道,這700萬日軍既是咱們抗日戰爭為啥打了14年的外部客觀因素,也是日本在1945年選擇投降的重要原因。
現代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兩個要素:一個國家的動員能力和一支軍隊的後勤能力。在現代戰爭的動員方面,日本在二戰尾聲時的700萬常備軍不是一下子就組建起來的,是隨著戰事發展以及日本軍工生產力的變化逐步擴充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那會,派到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才1萬人。日本把東三省全占了之後,為了鎮壓當地老百姓的反抗,日本關東軍在6年裏擴編到了40萬人,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前,這支部隊就成了駐紮在中國的主力部隊。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當時日本一共17個師團,常備軍總共60萬人。
那時候的日本陸軍大臣杉杉元,對結束在中國的戰事特別有信心,他還向日本天皇裕仁保證過,「只要一個月,就能結束中國這邊的事兒」。可是呢,淞滬會戰打完,日軍在上海已經被拖了整整三個月了。這樣一來,日本就只能接著往中國多派兵,還得加強國內的兵役動員工作。等到1938年武漢會戰的時候,日本為了能快點拿下當時是中國鐵路樞紐的武漢,派到中國的正規軍兵力都達到100萬了。雖說日軍在這場會戰裏把武漢給占了,但是大規模的兵力動員,讓日本本土當時就只剩下一個師團的兵力了。
這就是說,早在1938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在正常情況下動員能力的最大限度。1938年之後日本擴充軍隊的兵源,其實是好壞都有。就像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日本本土的征兵標準是「沒服過役的19到40歲男性,已經退役的40到45歲的老兵」。這麽一來,當時大量征召來的日本新兵身高都不到1.5米,也缺少正規軍兵員該有的其他戰鬥素養。這不但影響了日軍的整體作戰能力,也讓日本本國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了。
因為兵源擴大,勞動力卻銳減,所以從1938年往後,日本的後勤能力其實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對日軍的戰鬥力影響可不小。後勤能力對日軍的影響體現在哪兒呢?從日軍個人作戰口糧的改變,還有1945年日本投降時各個戰區的繳械數量,就能大概看出來一點。
1938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個人的口糧標準達到了日本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具體定量是這樣的:精米有660克,精麥210克,鮮肉也是210克,蔬菜600克,還有醬油、味噌、鹽、砂糖用來調味,甚至還有清酒、甜食和卷煙呢。可是,當日本駐華陸軍吃著在當時世界陸軍裏都算得上奢侈的夥食時,1939年的日本國民卻被鼓動著吃那種只有一顆酸梅配著500克米飯的「日之丸便當」,而且生活裏實行嚴格的實物配給制。大量的食品和日用品都被日本不停地運到前線,供應那幾百萬的日軍。等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後勤工業能力差不多要崩潰了,這時候哪怕是在前線打仗的日本陸軍,也只能吃「日之丸快餐」了。
還有一個能看出日本後勤工業能力不行了的地方,就是每個日本兵的火力配備情況。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戰區收繳到的日本武器有這些:步槍685897支,手槍60377支,機槍29822挺,火炮12446門。另外還有步槍、機槍子彈180994000發,手槍子彈2035000發,炮彈2070000發。要是把收繳的這些武器數量,除以之前統計出來的中國戰區日本兵數量,就會知道:日本投降的時候,日本兵的子彈供應其實特別緊張,平均一個兵只能有120發步槍子彈、870發輕機槍子彈、4000發重機槍子彈,他們的備用彈藥連常規的雙份配置都做不到。收繳清單裏上萬門火炮,其實大部份都是擲彈筒,平均一門火炮分到的備用炮彈還不到200發。
日本海軍也存在後勤能力不足的情況。美軍統計過,日本投降的時候,常備海軍兵力有130萬之多。可美軍去清點日本本土海軍能用的艦船時,發現只剩下19艘驅逐艦、38艘潛艇,還有幾千艘在大洋裏就像獨木舟似的「特攻艇」能派上用場了。
所以呢,要是我們清楚日本在投降的時候的動員還有後勤情況,就很容易看出來,那號稱有700萬的日軍其實是外強中幹。看著兵役數量多得嚇人,其實就是在戰敗的時候強撐著最後一點面子罷了。實際上,這一直在消耗國家的工業能力,一直到把日本老百姓的最後一點財富都榨幹了。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八路軍等武裝力量在日本敵占區打了好幾年的遊擊戰,這成了壓垮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麽中國是擊垮日本的主要力量】
人們在分析日本投降的兩個原因時,往往會把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當作促使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不過呢,我想在這裏講一講:擊垮日本的主要力量是中國,也只能是中國。
之前咱們說過,1938年武漢會戰之後,日本的動員能力和後勤能力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兩樣在現代戰爭裏很重要的東西,也對日軍後來的戰鬥力有影響。這也就表示,咱們軍隊成功擋住了處於戰鬥力最強的時候的日本軍隊(起碼從陸軍方面來說是這樣)。而且日本在1938年武漢會戰之後,還不停地在中國擴充駐軍兵力,這對日本的後勤供應能力影響特別大,所以日軍在後面幾年的戰爭裏,整體戰鬥力就衰退了。
1939年的時候,駐華日軍的數量達到最多。那時在中國戰區駐紮的日軍共有150萬,東北戰區有70萬,加起來就是230萬。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本忙著跟英、美等國打仗。可當時日本的常備軍兵力大概只有400萬,在中國駐紮的軍隊就占了一半,而且還是日軍裏的精銳。這麽一來,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日本就只能把駐華日軍調到東南亞、太平洋戰場輪流作戰,兵力上很是緊張。當時的日本天皇裕仁已經開始為戰爭的走向發愁了,他在1941年的日記裏寫過:「大東亞戰爭讓我特別擔心……我們卷入了一場毫無準備的戰爭。」
所以呢,就是因為中國把日軍的好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力部隊給拖住了,美、英、蘇這些國家才能在太平洋戰場、蘇德戰場大顯身手。就因為這個,國際上覺得中國對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很大,中國才能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二戰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國戰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評價很高,他說:「要是當時中國投降了……日本就能輕松打下東南亞、印度還有澳洲……那時候,我們可就沒轍了。」
那麽,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還有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這兩件事對日本作戰到底有沒有重大影響呢?——有影響,不過這個影響還沒大到能讓這兩件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敗日本的主要因素。1945年的時候,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可當時它只能保證之後每個月再投一枚。之前投的胖子和小男孩原子彈,這幾乎已經是美國原子彈生產能力的極限了。而且當時原子彈的威力,也不能一下子就把日本徹底打敗。要是日本不投降,美軍可能還是得做好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的準備,那可是得承擔上百萬人傷亡的。
從蘇聯這邊來看呢,在「八月風暴」裏,蘇軍打敗的日本關東軍,其實就是些老弱病殘,連人手一支步槍都辦不到(八月風暴之前,關東軍大概有76萬人,八月風暴之後,蘇軍繳獲了70萬支日軍步槍,這裏面還有偽滿工廠造的步槍)。要是日本在蘇軍打敗關東軍之後還不投降,那蘇軍就會和美軍一樣,面臨跨海登陸作戰的麻煩事兒,或者就得深入中國內地,拉很長的戰線去跟日本打仗,當時的蘇聯可承擔不了這麽大的後勤壓力。
1945年日本為啥沒勇氣接著打仗,最後投降了呢?其實就是因為中國人民這十四年來英勇抵抗,把日本拖進了人民戰爭的大海洋裏。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為了鎮壓中國人的抵抗,派到中國來的軍隊越來越多。這時候呢,日本的人均GDP卻是一年不如一年了。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日本的人均GDP就不增長了,到了1945年,日本人均GDP才1346美元,這個人均GDP的年增長率可是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最低的。
所以呢,要是日本在1945年的時候破罐子破摔,還想接著打仗的話,那日本皇室和軍部的大臣們就等著被餓急眼的日本老百姓給推翻吧。畢竟啊,從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開始,日本國內實行的實物配給制,就已經讓裕仁政權越來越不得民心了。
日本在戰爭中越戰越敗,而作為抗日中流砥柱的八路軍,隊伍人數在抗戰後期不斷增多,這和日本形成了鮮明對比。1937年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叫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的時候,八路軍名義上有4.5萬人,實際上有5.2萬人。到1937年底,八路軍就擴編到8萬多人了;1940年的時候,八路軍人數擴大到40萬多人,短短3年就擴充了10倍。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八路軍的兵員人數擴大到90萬多人,這就和1945年日軍投註在中國戰區的兵力差不多了。
要是想到那時候日軍征兵不挑不揀,後勤供應很難維持下去,而咱們的軍隊經歷了很多戰鬥,延安開展大生產運動之後後勤供應能力大大提高這種情況,這時候的八路軍其實已經具備跟日軍打一仗的能力了。在1945年最後的戰略反攻時期,八路軍把國內大大小小十九塊根據地連線成一片了,並且在整個抗日戰爭裏消滅了52.7萬日軍,繳獲了各種槍支69.4萬多支(挺)、各種炮1800多門——這就是當時八路軍相較於日軍,具體作戰能力的最好證明。
抗日戰爭的實質是什麽呢?在現代戰爭的大背景下,這是兩國動員能力、後勤能力的一場持久戰比拼。但它更是華夏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人民戰爭,還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裏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是誰能成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呢?是人民的抉擇,是人民的力量決定的。這就是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洗禮的戰爭所揭示的真理。
老天要是有感情的話,也會變老的,在人世間,正確的道路總是充滿艱難曲折啊。
武月星主編(編)的【中國現代史地圖集】,1999年由北京的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厚生省援護局有大東亜戦爭按地域區分的兵員數以及戰沒者概數(數據來源:[2019 - 06 - 17])。還有劉庭華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薈萃1931 - 1945】,1995年由北京海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