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回顧前線告急,2000烏軍淩晨搶占俄陣地,剛進地下室,腳下噴火舌

2024-09-16軍情

前線告急,2000烏軍淩晨搶占俄陣地,剛進地下室,腳下噴出火舌。瑞士日內瓦的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氛圍,一場名為「烏克蘭國際和平峰會」的國際會議即將召開。此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正焦急地等待著這場峰會能夠為烏克蘭帶來怎樣的轉機。而為在這場關鍵的國際舞台上展現出「強硬」的一面,也為爭取來自西方國家的新一輪軍事援助,基輔當局在哈爾科夫地區掀起了一場名為「反攻」的軍事行動,將這場戰爭的硝煙再度蔓延到這座飽經戰火的城市。

這場行動的背景,是烏克蘭面臨的嚴峻國際環境和日益緊張的戰場局勢。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開始出現疲軟跡象,援助物資和裝備的供應速度逐漸放緩,而俄羅斯則在持續鞏固著其在戰場上的優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急需一場能夠扭轉局勢的勝利,來重振士氣,並向西方國家證明其繼續獲得援助的必要性。因此,哈爾科夫方向成為了基輔當局寄予厚望的一張「政治牌」。他們希望透過在哈爾科夫地區的軍事行動,迫使俄羅斯陷入守勢,並迫使西方國家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最終在「烏克蘭國際和平峰會」上獲得更有利的談判籌碼,為澤連斯基贏得政治上的支持和輿論上的支撐。

烏克蘭在哈爾科夫方向的進攻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平凡的風險和挑戰。烏克蘭軍方的戰略選擇不僅僅是出於對戰場實際情況和軍事力量的冷靜評估,更深受其政治目標的驅動。烏克蘭希望透過在哈爾科夫地區的軍事行動,借助一個「高姿態」的形象來為澤連斯基的國際會議鋪路。這種態度的背後,是烏克蘭希望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在戰場上的主動權,傳遞出烏克蘭不僅具備反擊的能力,而且對最終勝利充滿信心的訊號。換句話說,這場軍事行動不僅是為了戰略上的勝利,更是為了塑造一個積極的國際形象。

但這卻忽視了其自身所面臨的嚴峻現實:缺乏完善的電子戰能力,無法有效壓制俄軍的通訊和電子裝備;地面火力支援不足,難以掩護部隊的進攻;重型裝甲突擊裝備嚴重短缺,無法有效突破俄軍的防禦體系;且失去了制空權,難以在空中獲得有效的支援。在如此嚴峻的劣勢之下,這場「反攻」行動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挑戰。

與烏軍的急躁進攻形成對比的是,俄軍則采取了沈穩的「以逸待勞」的防禦策略。俄軍深知烏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的意圖,並充分利用其在該地區部署的兵力及火力優勢,嚴陣以待。他們積極構建完善的防禦體系,並加強了對關鍵地區的火力控制,對烏軍的進攻行動形成了有效的阻擊。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烏軍在裝備和後勤方面的劣勢,並耐心等待著烏軍主動發起進攻,再伺機給予其沈重打擊。

這場戰鬥的具體表現,體現在多個關鍵戰役之中。利普齊方向的烏軍反擊行動,便是這場戰鬥的序幕。然而,烏軍缺乏有效的火力支援和裝甲力量,其進攻如同潮水般沖刷著俄軍的防線,卻始終無法突破,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沃爾昌斯克城北工廠區則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烏軍試圖利用增援部隊和臨時浮橋,將第57機械化步兵旅的輕步兵分隊調往城北,意圖占領工廠區周邊的高層建築,逼迫俄軍撤出沃爾昌斯克的主城區。然而,俄軍的空天軍火力支援以及近年來日益精進的FPV無人機偵察與打擊能力,卻成為了壓倒烏軍進攻勢頭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戰鬥的最終結果,便是烏軍的有生力量遭受了嚴重的損失。6月10日,經過高強度消耗戰的第57機械化步兵旅因傷亡過大,被迫從前線撤回。該旅已經嚴重缺乏戰鬥力,急需休整補充,否則將面臨被徹底消滅的風險。而烏軍第82空突旅的命運則更加悲慘,他們在持續一周的戰鬥後,於6月12日被迫從前線撤至哈爾科夫以東的楚胡伊夫鎮,這個曾經被認為是烏克蘭精銳力量的空突旅,也徹底被俄軍打殘,其戰鬥力已經大幅下降,不再具備參與大規模作戰的能力。

在哈爾科夫以東的沃爾昌斯克,戰爭的絞肉機仍在無情地運轉著。烏軍第82空突旅的慘敗,並未讓基輔當局放棄對這座城市的爭奪。為了填補空缺,第36海軍陸戰旅和第71獵兵旅被緊急派往沃爾昌斯克,接替了前線的防區。然而,這些新投入的部隊,卻如同飛蛾撲火般,一頭紮進了俄軍精心設計的「絞殺戰」之中,其遭遇的困境甚至超過了之前的第82空突旅。

烏軍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他們試圖以輕步兵為主力,滲透進入俄軍層層設防的建築區,企圖憑借頑強的意誌,奪取沃爾昌斯克的控制權。但他們卻缺乏必要的炮兵支援和重型裝備,無法有效壓制俄軍火力,突破其堅固的防禦體系。

同時,烏軍賴以生存的「星鏈」衛星通訊系統,也受到了俄軍電子戰的壓制,強電磁幹擾嚴重影響了其通訊暢通,使其指揮和協調變得異常困難。而原本寄予厚望的無人機,也難以發揮作用,不斷遭受俄軍電子戰的幹擾,甚至被擊落。面對俄軍嚴密的防線和強大的火力,烏軍只能采取「死亡沖鋒」式的戰術,企圖以人海戰術沖破俄軍的防線,然而這種戰術在面對俄軍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打擊之下,只能帶來巨大的傷亡,卻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隨著戰鬥的持續,烏軍陷入了越陷越深的泥潭。他們的部隊被分割包圍,補給線也遭到俄軍的有效切斷。原本希望能夠快速取得勝利,進而扭轉哈爾科夫地區戰場局勢的企圖,最終變成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基輔當局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繼續投入更多的兵力,試圖解救被困的第36旅和第71旅官兵,還是放棄這些部隊,避免更大的損失。

與此同時,俄軍在沃爾昌斯克的戰況則顯得相對穩健。6月15日,俄軍「北方戰役集群」釋出公告,稱已控制沃爾昌斯克砂石骨料廠約40%的區域,剩余60%仍在烏軍控制之下。雙方在工業區內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勝負尚未分曉。6月14日晚,2000烏軍,大約5個營的人試圖透過臨時搭建的浮橋渡河,對俄軍陣地發起猛攻。烏軍部隊成功突入高層建築物和地下室,但隨即遭到俄軍空天軍的猛烈轟炸,以及重型溫壓彈的攻擊,損失非常慘重。

沃爾昌斯克的戰鬥,如同發生在第聶伯河下遊的古連基戰鬥的翻版。烏軍不斷向河對岸派遣輕步兵,企圖發起攻擊,但重型裝備卻無法透過簡易的浮橋進入戰場,嚴重制約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導致了嚴峻的補給困境。由於醫療資源的匱乏,大量傷員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前線的救治站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出現傷亡。

俄軍則表現出了冷靜和克制。盡管烏軍不斷投入兵力,試圖發動反撲,但俄軍並未受到沃爾昌斯克城北戰鬥的困擾。他們從容應對烏軍的進攻,並於6月12日將作戰重點轉向了沃爾昌斯克的東部方向,發動了新的進攻行動。這表明,俄軍認為烏軍在城北的進攻並未對其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反而暴露了其戰術上的弱點。

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烏軍承受著巨大的傷亡。6月上旬,俄羅斯國防部公開通報稱,烏軍傷亡人數已經達到25945人,相比5月的42205人,損失有所增加。然而,根據戰場形勢推斷,6月份的烏軍損失可能遠超這一數碼,甚至可能超過51000人,而烏克蘭每月能夠動員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沃爾昌斯克的戰鬥,正在成為烏克蘭戰場上的一道傷口,血淋淋地暴露著烏軍在戰術、裝備、後勤等方面的不足。這場戰鬥的結果,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哈爾科夫地區的戰局,也可能對未來的戰爭走向產生深遠影響。這場鬥爭,也讓我們再次看到了現代戰爭的殘酷,以及在戰場上,有效的戰略和戰術,以及堅實的物質基礎,對於取得勝利是多麽的重要。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