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余噸」的排水量,是不是聽起來很豪橫?但等等,這個「余」字到底多「余」?最近,中國的076型兩棲攻擊艦因宣稱滿載排水量為「4萬余噸」,引發了一場「噸位真假」的網絡熱議。
有人拿它和美國布幹維爾號兩棲攻擊艦的4.5萬噸做對比,發現076看起來明顯比布幹維爾號「更壯實」,這就讓人不禁懷疑:我們的數據是不是保守了點?還是美國那邊有「縮水」的操作?一方給人留了「猜謎」的余地,另一方數據公開得精確到小數點,看起來誰都沒說謊,但究竟誰更「誠實」,其中的水可比排水量還要深。
先別急著站隊,把話題拉回中美軍艦的設計背景,或許我們能看出其中的門道。美國布幹維爾號的設計思路,是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增強版,但功能完全向兩棲攻擊艦傾斜。它的4.5萬噸排水量,可不只是「噸位大」。它滿載時最多能帶上F-35B隱形戰鬥機和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還能承擔快速兵力投送、空中打擊和兩棲作戰等多種功能。在它眼裏,戰場就是一個該用武力快速斬斷的「問題」。
再看看中國的076型,兩棲攻擊艦這個名字沒變,但它顯然另有所圖。坊間有不少猜測說,這艘艦船對艦載無人機的運用上有著獨到之處。相比載滿傳統戰鬥機,美軍是飛天,我們是鋪地。而無人機,這種在未來戰爭裏效率、成本都線上的「聰明家夥」,顯然成了076的主要戰術利器。一句話,美國這邊主打多面手,中國這邊搶占的是未來戰場的一角——誰都沒虧,差的只有設計優先級的不同。
談到這兒,可能有人會說:「美國的噸位聽起來就比我們‘輕’,他們怎麽換算的?」這還得從噸的種類說起。網上流行一種說法,認為美國用的是短噸(907公斤),我們用的公噸(1000公斤),所以美國的噸位數據得打個九折。真要這麽算,那不光軍艦,連航母看著都「只有七分壯」。
這靠譜嗎?其實,大部份美國軍艦,包括尼米茲級航母,使用的都是「長噸」(1016.047公斤)。這是一種繼承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重量單位,和短噸一點關系沒有。換句話說,美國艦艇噸位數據上倒沒在這兒玩「小聰明」。
舉個例子吧,美國的尼米茲級核航母,公開滿載排水量超過10.28萬公噸,按長噸算也妥妥97000多長噸。如果真按短噸算,那它看著「會瘦」不少。這種直觀對比戳破了「打九折」的謠言,也讓網上不少「噸位縮水」的段子沒了底氣。美國的這一套排水量計算方式,雖然看著透明,但背後「較真」的科學邏輯,恐怕也強化了他們技術實力的可信度。
那麽,問題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中國艦艇為何要在數據後加一個「余」字?這是個正經問題,答案卻不止一個方向。
一種猜測是,出於保密需求,這個余字是一種「模糊表達」,若全都寫具體了,對友不是也一目了然了?像我們開放的福建艦,也是典型例子。其使用者手冊上表態「8萬余噸」,加了甲板面積顯示,甚至在媒體公開「比吃水深12.5米福特級還要深」,質疑聲就多。這類保密語言不僅不會配合「外交喊話」,更防備因精準泄漏技術。
從頭部看,大排水量強、利於甲板研發高效構想,福建既要「撐場」,也輸出象征性成果。這種在量化卻「余著」的具體,是備選操作:一避講尖技術手段,二讓它未來調整。
就像咱日常買家具看品牌說明,部份對比冥思,會在等是否多排。而中國一代艦挖掘智能化東西,討好「無人化」越來越多等待的基建施工;美國標精度,秉承實際考良準。伴長年系列這樣核對拳艦和噸例。所以論「噸」效效能那支點。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