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生產重型戰鬥機的能力,因此中國不得不從俄羅斯購買大量重型戰鬥機。可以看出,中國空軍對蘇-27系列戰鬥機非常青睞,陸續裝備了蘇-27、蘇-30和蘇-35多用途戰鬥機,蘇-35也成為中國最後一款裝備的俄制重型戰鬥機。
在蘇-35多用途戰鬥機進入中國軍隊時,當時中國就以極高標準歡迎了這些戰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蘇-35裝備上已經顯得有些過時,因為國產的殲-16重型戰鬥機很快就取代了它的地位。作為自主研發的中國國產型號,殲-16重型戰鬥機無論是航空發動機還是航空電子器材都展示出了很高的水準。因此,殲-16在航空電子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導致蘇-35在中國市場上失去吸重力。隨著中國擁有大量殲-16重型戰鬥機,中國也不再需要購買俄羅斯的戰機。
由於解放軍戰鬥系列中只有24架蘇-35多用途戰鬥機,這些蘇-35多用途戰鬥機已被部署在同一單位。最近的影片畫面顯示,2024年國慶日當天解放軍展示了罕見的蘇-35多用途戰鬥機與殲-16重型戰鬥機混合編隊。影片中顯示機坪上停放了大量的蘇-35多用途戰鬥機和殲-16重型戰鬥機,兩款重型戰鬥機停放在一起連綿起伏,表明解放軍已經牢牢掌握了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具有更遠的航程和更強的載彈量,近年來,蘇-35和殲-16戰鬥機已經頻繁出現在台島周邊空域。
盡管殲-16重型戰鬥機取代了蘇-35多用途戰鬥機,但實際上兩者還存在許多不同。蘇-35多用途戰鬥機最讓中國羨慕的地方在於向量發動機,然而中國盡管大量國產化了側衛系列戰機,但國產化向量發動機卻從未實作。中國雖然在殲-10戰鬥機上進行了短期向量發動機測試,但沒有將測試結果套用於後續機型之上。筆者認為,解放軍可能意識到向量發動機在實戰中並不十分重要。如今解放軍更註重的是視距外作戰能力,只需在視距外先發現敵方、先打擊敵方,即使沒有向量發動機,也不會影響解放軍的優勢。
此外,殲-16重型戰鬥機為雙座型,而蘇-35為單座型,顯示出解放軍更傾向於雙座戰鬥機。雙座戰鬥機有助於提高作戰效能,因此解放軍對其更為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