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大轉折的訊號已出現,美軍內部開始討論,對華主力後撤7千公裏

2025-01-08軍情

美軍內部開始討論,對華主力後撤7千公裏。種種跡象都在表明,2024年絕對是具有大轉折意義的一年。

近日,美國海軍學院公布了最新一批論文比賽獲獎文章,其中探討中美博弈話題的文章占了大多數。這足以凸顯出,現階段的美國海軍對中國海軍抱有相當高的重視心理。

【中國海軍的雙航母編隊】

而面對這個自冷戰,甚至可以說是自二戰以來威脅最大的挑戰對手,美國海軍的中層軍官群體心態,也已經從幾年前的輕松愜意,轉變為現在的如臨大敵。這一點從他們撰寫的論文中就能看出來。

因為在今年海軍學院公布的論文中,已經有至少2篇論文在內容中出現了建議美軍戰略性放棄第一、第二島鏈,將主力後撤到距離中國7000公裏的第三島鏈的觀點。

例如在這篇名為【吸取菲律賓陷落的教訓:準備第三島鏈】的文章中,作者就表示,如果中美兩國在2026年因台海問題爆發軍事沖突,那麽憑借解放軍掌握的空中優勢和導彈優勢,美軍在第一、第二島鏈上部署的作戰部隊、空軍基地乃至海上的航空母艦等,都會在開戰後的第一時間被解放軍摧毀。

【【吸取菲律賓陷落的教訓:準備第三島鏈】】

在經歷這種級別的損失後,西太美軍將徹底失去介入台海問題的軍事力量。而為了避免發展到那一步,作者建議印太司令部應該將寶貴的有生力量後撤到以夏威夷為核心的第三島鏈,只在第一、第二島鏈保留最低限度的軍事存在。這樣就算島鏈全毀,美軍仍然可以保留足夠多的兵力,在未來反攻西太。

同樣,另一篇【阿留申群島的基地將把美國的力量投射到太平洋彼岸】論文的作者,雖然沒有直言美國要退守第三島鏈。

但他稱,阿留申群島扼守北極通道,距離台島超過5000公裏。美軍將幹涉台海沖突的部隊集結地設立在阿留申群島,既可以憑借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優勢,在遠距離上攻擊登陸台島的解放軍,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解放軍的導彈打擊。對中國的威懾效果,遠比在西太平洋部署航母打擊群要來的高。

【美軍在阿留申群島上的軍事基地】

不難看出,這位作者同樣意識到了西太美軍在戰時面臨的巨大風險。而他給出的撤到阿留申群島的建議雖然沒有退到第三島鏈那麽激進,但也是一種「打不過就跑」心理的體現。

誠然,撰寫這些觀點的人都是美軍中層軍官,並不代表美軍高層也是這麽想的。但問題是,美國海軍學院的論文比賽,本身就有收集基層想法觀點的用意。作者的觀點能夠獲獎、公開,往往意味著這個觀點在美軍內部有不少的支持者。

而且現在的中層軍官群體,同樣是未來美軍高層的人才儲備庫。如果戰略性放棄第一、第二島鏈的想法,在中層軍官中流行開來,那麽距離五角大廈做出這個決策,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這也算是美軍變相肯定了中國在過去幾年裏取得的軍事建設成果。因為站在五角大廈的角度看待對華問題的話,我們不難發現,美國的霸權地位是靠軍事霸權維持的,而美國的軍事霸權又是以各個地區的霸權為支柱。

【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存取馬來西亞】

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看不得一些地區軍事強國的崛起,哪怕是伊朗這種地區影響力僅限中東的國家,都要打壓一手。

因為一個支柱的倒塌,很可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雖然這也是概率性事件,但五角大廈和華盛頓領導層承受不起這種風險。

也因此,如果美國真的選擇了後撤,放棄西太平洋上的兩條島鏈。那麽這將是21世紀的美國在地區問題上,第一次向自己的戰略對手做出妥協。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妥協決策會嚴重打擊美國的亞太盟友信心,引發連鎖反應的可能性也會非常高。華盛頓領導層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所以當他們願意承受這樣的代價,也要選擇後撤時。只能說明堅持和中國在西太平洋博弈的代價更大,華盛頓領導層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

【解放軍的東風-26中遠端彈道導彈】

這順帶也給解放軍提了一個醒,那就是如果我們有意加快美軍做出戰略後撤的決定,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進一步提高自身軍事力量,實質性的突破第二島鏈封鎖。

畢竟現在的五角大廈只是戰略性的放棄了第一島鏈,將重心放在了以關島為核心的第二島鏈上。縱使火箭軍的導彈早就可以覆蓋關島,但西太美軍依舊在孜孜不倦的往關島上部署反導力量,為自己積蓄反制籌碼。

所以中國需要一個標誌性事件,來讓美國的島鏈戰略實質性破產,一如我們當年突破第一島鏈一樣。

至於具體的突破方式?組織航母打擊群遠渡重洋去關島附近海域遊一圈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遼寧艦在西太平洋上訓練】

遼寧艦和山東艦雖然都有去西太平洋組織遠洋訓練的記錄,但航行距離也不算太遠,最近一次也和關島有著數百公裏的直線距離。

在軍事層面上,這足夠將關島納入到艦載機與護航艦艇的打擊範圍內。可在政治層面上,這沒有當年遼寧艦率艦隊穿越宮古海峽的沖擊性。

前面說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要中國用行動,明確自己在第二島鏈內的軍事優勢。只有這樣,五角大廈才會放棄幻想,心甘情願地後撤到第三島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