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2020-03-31知識

最根本的原因, 其實是因為絕大部份 ( 99.9%) 的人的染色體是 46 條, 人的基因決定了人是人, 而不是蝙蝠。大家的 DNA ,哦不產色素體, 維持在 46 條。比豬多八條, 比大猩猩少兩條。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

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因為人的肉身決定了, 耳蝸裏面的毛細胞只能分辨 1 dB 以上的振幅變化, 確切地說是

2dB 以上的振幅變化。

盡管這個事實, 已經有無數的文獻證實, 但是老燒們選擇相信自己不是肉身。或者不願意相信自己的染色體只有 46 條, 甚至不願意相信自己其實是一個普通人。 直到聽力受損以後, 拿到了醫院的聽力檢查報告和/或基因檢驗報告以後,才不情願地向事實低頭。

耳蝸裏面的毛細胞只能分辨 1 dB 以上的振幅變化,類似於眼睛的視網膜上面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只能保證人分辨大約 256 級的灰度和有限的色域. 顯示器的灰度等級有的很高,可以達到256級甚至1024級。但是由於人眼對亮度的敏感性有限,並不能完全辨識這些灰度等級。同樣, 生理學的限制導致了電影和電視的幀率不需要無限地提高, 顯示器的點距超過了視網膜的生理限制以後也沒有實際意義。

生物學的限制和心理聲學的研究結果, 直接導致了 MP3 等音訊壓縮格式的流行。

這也是為什麽上世紀末/本世紀初 MP3 把 CD-WALKMAN 以及 SONY 的 MD 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原因(之一)。 絕大部份正常人類聽不出壓縮以後損失的所謂 「資訊量」。

以上是短回答。

///////////////////////////////////////////////////////////////////////////////////////////////

** 1 bit, 2 bits, 3 bits, 4 bits, 5 bits, and 8 bits

以下是長回答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

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是很小的,

您可以自行制作一個白噪音/粉紅噪音文件,壓縮成不同的MP3 來觀察「資訊量」的損失。

。。。。。。

1995年上半年開始直到整個九十年代後期,MP3開始在因特網上蓬勃發展。SONY 的 MD 是那時候的高級玩意, 俺因為磁帶不能 A-B 重復不知道多想要一個 MD。MP3 隨著免費的 Winamp 和當年的「藏經閣」光碟走進了千家萬戶。一張 CDROM 就打盡 10 多年的格萊美金曲,WOW~

ADSL 取代 ISDN 和 56Kbps Modem 電話線上網讓 MP3 檔透過互聯網傳播變成十分便捷的事情。俺的第一個 MP3 播放器是沒有牌子的 SigmaTel,為了學法語買的,因為 A-B 重復這個小小的功能。 沒有用來聽歌,聽的是幾十盤磁帶,卡座轉錄後經 COOLEDIT PRO 降噪濾掉磁帶的 「HISS」再壓縮成 MP3 的 128MB 檔。 一個 AAA 電池就能聽一個下午。

如果問 MP3 和 磁帶那個音質好, 無疑是 MP3。磁帶只有 40 多分貝的動態範圍, 而消噪以後的 MP3 可以有接近 60 分貝的動態範圍。每一個音節, 每一句話都聽得無比清晰。

MP3演算法透過建立人類聽覺總體特征的模型盡量保證丟棄的部份不被人耳辨識出來。這個特點俺是深有體會。MP3 在160到192kbit/s下達到接近透明的音質, 對於普通的流行歌曲已經十分接近 CD 音質了。而 320kbit/s 基本只能靠猜 (和擲硬幣的準確率無異)。

在非盲聽的對比實驗中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很嚴重的,許多燒友總要求一定水準的「音質」。但他們在A/B測試中則很難在更低的位元速率下區分檔。這過去的 20 多年已經有無數打臉的實驗結果, 但是「信仰」驅使無數燒友不斷把錢花在 「無失真」上。 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盡管 大家的染色體都是 46 條)。

這些事實如果繼續掰下去可能會讓很多燒友臉紅, 俺就此打住。

雖然很多燒友願意相信自己的耳朵內建原子鐘,內建 24bit垂直分辨率的 FFT分析儀,但是現實是骨感的。如果類比一個示波器的話,人的耳朵垂直分辨率不到 10 bit, 頻率就更不能精確到赫茲了. 這也是為啥純音氣導聽力測試中響度/聲壓級/振幅差異小於 1dB 的話,人很難分辨差異;為啥樂手調琴常備一個 Tuner 的原因。

對於普通人, 聽不出耳機品質,不是"木耳", 也不是沒有經過訓練。 而是因為稍微好一點的耳機, 它們的表現十分接近。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這不是因為您 「木耳」, 也不是因為手機的音質太差, 而是因為您只是個人, 一個 46 條染色體的正常人。

反觀虔誠的燒友圈,當他們虔誠地把煲耳機煲耳放煲電源線......這些儀式都按部就班做完,仍然沒有看到(其實是聽到)所謂的一耳朵改變。終於決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錢。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他們面前表演起退款的手續。

「你可以不用花錢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個鄙視的眼神)

這立馬就能點燃這些有點錢受過良好教育又自尊心爆棚的燒友的 ego (自我)。

霎時間,他們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刺激,

「我有錢又受過良好的教育,憑啥我是木耳?」,「不退了,東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終於整出戲以三贏的結果喜劇結束。

國家贏得了稅收! 商家贏得了銷售額! 燒友贏回了自尊!

這就是網友總結的耳機音響發燒圈殺手鐧:

苦肉計+激將法。

當然, 有無數免費的軟體和/或資源可以幫助燒友證實自己是否對自己誠實。例如:

用下面這個免費軟體能記錄自己的 聽感以及聽力曲線 , 只要和朋友一對照, 就可以知道是不是 「木耳」 了。

最多就是 5 分鐘的事情,有時間不妨相互測一下。

誰是金耳, 誰是木耳, 10 分鐘就見分曉。

當然,

耳機發燒圈還流行一個 「短板」論, 或者說 「木桶」論。

可惜的是, 大家都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耳朵才是最短的板。

俺絕不是在暗示誰是木耳, 而是希望大家明白自己只是一個肉身的凡人。

除了自己的耳朵是最短的板, 次最短的一般來說是耳機。

當然稍微好一點的耳機, 它們的表現十分接近。

這不是俺擼出來的新理論,而是有論文花表的, 當然不是俺的論文。

請自行閱讀下方的論文: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phone frequency response and retail price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41, EL526 (2017)
Jeroen Breebaart



具體的區別可以透過實驗, 自己用眼睛看到所謂的區別, 甚至不需要耳朵。

唾手可得的軟體有

免費的 Room EQ Wizard,

共享版的 ARTA 和 TrueRTA。

當然結合 KOF 的粉紅噪音發生器 + 和耳機沒啥關系的即時 FFT 軟件,

例如 DL4YHF's Amateur Radio Software - Audio Spectrum Analyzer ("Spectrum Lab")

也能夠用來獲得您關心的數據。

好訊息就是, 耳機的區別很小而且能透過 EQ 糾正。

這也是俺這兩年發表一系列 EQ 散文的目的, 共享這些免費的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您也許會希望明顯的音質提升,但是殘酷的現實是, 不太可能或者說不可能來自彌補已經很長的那塊板。

您希望的音質提升, 在 2020 以及以後,只可能來自彌補真正的短板, 自己的耳朵和現有的耳機。

一般來說, 200 人民幣以上的耳機就已經很講究了,和 2000 塊甚至上萬塊的耳機差別不是很大。

耳機能聽出電的質素, 那是 1998~2000 年左右, 廣大網民對某些自我暗示能力特別強的耳機使用者的嘲諷, 這過去的 20多年來,這種嘲諷也被大濕轉化成了 「另類事實」來宣傳。 這個現象既好笑又發人深省。

耳機之間比格和價格也許區別很大。但聲音的區別很小。即使有些許的差別, 也能透過 EQ 糾正。

您可以把經常聽到的 "XXXX 潛力巨大" 以及 「 xxxxx 沒推好」 當成是騙局開始的一個標誌性的關鍵詞。它和 CCTV 的天價床墊小品裏面的床墊有點共通之處。 "潛力巨大" 提示消費者這個事物具備地球上某種神器的特質, 內建光環。當您接受了"潛力巨大"這個提法以後, 上了眼藥以後, 套路就開始了。

** 心理學上啟發法(heuristics) 也被活學活用於引導消費者如何進行決策,特別是故意導致系統性的認知偏差。例如人們覺得貴的啤酒比便宜的味道要好。這種認識在價格和品牌相關的時候是對的;高價加於不貴的品牌上也會讓消費者們感受到,此啤酒比不貴的啤酒味道要好。這就是 「 發票調音法 」的理論基礎之一。 許多人類決策「啟發法」著作出自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和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對行為金融學有很重大的影響。

詳情請見


因為完整地釋放俺的觀點會占很大的篇幅,超出 10 萬字的限制,

因此還是用列表方便大家快速讀取:

俺讀書少, 文化程度低, 初中水平, 大家批評的時候千萬別客氣。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給了人們很大的想象空間。

於是一些傳銷精英也加入了這場遊戲: 上眼藥的套路就開始了。

「發燒就是要玩電」;「發燒要燒前端」;「發燒要彌補短板」;「發燒要講究搭配, 好馬要配好鞍, 醬油一定要貴過雞」;「玩好以後能發揮九成九的功力。」「潛力巨大」; (還是 「錢力巨大」?)

「發燒要彌補短板」他們從來不會告訴您, 您整個「系統」裏面,

最弱的短板就是您自己的耳朵。

皇帝的新衣這個遊戲不能戳破真相。

您的耳朵分辨不出 0.3% 以下的 THD, 甚至 0.5% 就是絕大部份人的極限了。 這也是國標規定的 「Hi-Fi」 的 cut-off 的由來(理論基礎)。

風傳張愛玲曾經說過:「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陰道。」(她沒說過其實, 所以俺沒說過的話敬請甭強加在俺頭上)

聲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錘砧鐙聽小骨鏈-卵圓窗-毛細胞-聽神經-腦幹-顳葉聽覺中樞這一條路。從音源到腦子, 整個鏈條是這樣的:

大腦顳葉 + 耳朵 + 耳機(換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訊界面) + 電腦 + 本測試軟體(產生 32位元 HiRES 測試波形)= 整個鏈條。

聲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錘砧鐙聽小骨鏈-卵圓窗-毛細胞-聽神經-腦幹-顳葉聽覺中樞這一條路。

大腦顳葉 + 耳朵 + 耳機(換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訊界面) + 電腦 + 本測試軟體(產生 32位元 HiRES 測試波形)= 整個鏈條。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

全球使用者可以分為兩派:

每一派都至少有 20億人, 也就是一小半的人會聽到 YANNY, 另一大半會聽到 LAUREL.

您不測一下, 永遠不知道自己是 Laurel 還是 Yanny.

對了,

長期的燒友有可能是這樣的哦:

扯遠了嗎?


人能聽出多少百分比的失真?

歷史上和網上有詳細的數據了,

0.5% 是大部份人的極限, -46dB 而已。

http://www. klippel.de

有些發燒友很糾結失真的問題, 畢竟他們要 Hi-Fi 嘛。

請看看上世紀的研究結果, 和本世紀的一些結論。

https://www. bksv.com/media/doc/BO03 85.pdf

J. Moir, "Just Detectable Distortion", Wireless World, vol. 87, no. 1541, Feb. 1981.

it has now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ear cannot perceive distortion levels of less than 6–12% on "normally complex music." If you think you can hear 0.1%, you are deluding yourself.

That, believe it or not, is the gist of an article by Robert Carver of Phase Linear Corp., in the May 1973 issue of Stereo Review.

Read more at

Since audio amplifiers amplify signals for humans to hear, the psychoacoustics of human hea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re is no point in designing a system that drops THD well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Humans typically cannot detect THD less than 1%, but a single THD measurement doesn’t tell the whole story.

Our sensitivity is frequency dependent, and we are also more sensitive to higher-order distortions. With training and with certain types of distortion, some distortion effects as low as 0.3% can be heard.1 When designing an audio amplifier, if cost is no object, it would make sense to design a system with THD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across all frequency ranges.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加了「系統」加了「前端」以後改善的地方 能測量嗎?

不知道您有沒有問過自己或者別人。

也許您從來也沒有看到吧。

0.3% 以下的 THD 是人無法分辨的, 這是一個事實。

耳機「系統」的(音質)表現主要是由頻響(曲線)決定的, 這又是一個事實。

為什麽在「 無失真」的「系統」上 感受不到隨著數據的增大而帶來的音質提升?

因為所謂的 「無失真」檔增加的 「資訊量」 遠遠沒有您的耳朵和耳機

損失的「資訊量」大。

它們可能差了一個到幾個數量級。

Hi-Fi發燒從上世紀末已經進入 WITCH HUNTING 的怪圈, 使用者不懂測量,卻不斷地把錢投入到黑洞裏面,期望付出一定有收獲, 這是種心理慣性。

商家當然期望使用者永遠不要明白真正的短板在哪裏。

當 AES 的 Dr. Sean Olive 已經發表了好幾篇論文關於耳機之間可以相互透過EQ模擬的時候,兩岸的耳機論壇還在批判 EQ 是發燒的大敵。當 Blockbuster、HMV 以及無數中小型唱片商店關張的時候, 兩岸的發燒論壇還在批判線上音樂是發燒的大敵, 鼓吹CD唱片和 LP 還會象英女皇一樣春秋萬代。當科學家發現屁裏面有超導體的時候, 兩岸的發燒論壇還在鼓吹更換入戶線、空氣開關、墻插和電源線。作為一個旁觀者, 俺時常覺得難以置信。 一個初中生就能看到的荒謬, 為什麽5000多年文化的大國國民們竟然堪不破?直到一些朋友給俺指出其中的關鍵, 那就是人民幣。為了錢, 或者說利潤。 商家象養蘑菇一樣對待使用者是有道理的。

讓他們覺得自己吸收了營養, 並且把他們關在黑暗中。這個黑暗的蘑菇農場 是大家公認的 「圈」嗎?當您被上了眼藥, 認可了 「潛力巨大」,

您就會開始不停地頭痛醫腳,腳痛醫頭, 隔靴撓癢,舍本逐末。。。。。。

「換線可破!」 ( 單晶銀的導電效能不過比電解銅提高了不到 10%

「換空氣開關可破!」 (空氣開關如果能改善聽感 ABB 早就改行做音響了)

「換墻插可破!」 ( 墻插如果能改善聽感 SONY 早就改行賣墻插了

「換電源排插可破!」 ( PDU 如果能改善聽感西門子助聽器早就送PDU了

「換腳釘可破!」 ( 某風投收購鞋王也許準備用高跟鞋的腳釘進軍音響業了

「換時鐘可破!」 ( 早說了世界的第四維才是發燒的熱點

「換線電可破!」 ( 電池紋波都沒有噪音也低的可憐您就是當它不存在而已

「加地盒可破!」 ( 註意這個地盒是不接地的骨灰盒的變種

「換發燒保險絲可破!」 ( 入戶保險絲他們家不賣, 電工說5塊人民幣一卷)

「粘量子不幹膠貼紙可破!」 (封箱膠帶也是不幹膠啊,兄弟)

「加耳放可破!」 ( 頻響曲線/THD有改善別忘記發表到SCI給祖國長長臉

「煲耳機可破!」 ( 煲過了退貨期限以後您試試追討煲機辛苦費看看

潛力沒發揮出來,他們從來不會告訴您 EQ 可破, 直到 Dr Sean Olive 捅破了窗戶紙。

當您被上了一次眼藥, 認可了 「潛力巨大」,

您就會開始不停地被上眼藥, 直到您身上所有的 都上滿了眼藥。

當然, 俺沒有在上面加上 「換手機可破!」

但是, 俺可以預見的是,您把華為手機或者國產手機換成 iphone (也是國產的)也不會有任何音質提升。您把 iphone 換成 「發燒系統」也不會體驗到任何明顯的音質提升。

因為最短的板始終是電聲轉換以及您的聽覺曲線。

**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發票是可以「調音」的, 發票上的零越多, 消費者越容易相信 「物有所值」, 盡管客觀測試也許南轅北轍。

為什麽我們可以輕易分辨720P和4K的畫質,卻很難分清音樂的128kbit/s和無失真音質的區別?

因為您不會因為信仰而突破人的肉身限制, 這是個殘酷的現實。

MP3 或者低碼率的音樂檔, 超過 320 kbps 或者 CD 音質以後,

所謂的額外 「資訊量」 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換言之, 就是空氣。或者再換言之,就是納米科技和外星科技編織而成的氮氣、氧氣、一氧化二氫、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外星物質組成的透明的新衣。

您想要的音質提升, 他們從來不會告訴您 可以來自 EQ, 直到 Dr Sean Olive 捅破了窗戶紙。

EQ 透過摺積預先補償耳機的沖激響應,

才可能精確地伺服耳機單元這個「馬達」的行程。

這不是什麽魔術,都是數學和物理能描述的過程。

為什麽「他們」 痛恨 EQ 呢?

  1. 因為 EQ 真的很強大;
  2. 因為他們賣的耳機沒有把智能 EQ 當賣點, 等到他們的供貨商開始提供這樣的耳機時,他們就會見風使舵的。
  3. 關鍵還是錢作怪。

這個 20塊的耳機,EQ 了以後聽感直逼(甚至超越) HD580

EQ 前的方波令人嘆息:

EQ 後的方波接近完美:

圖圖大主教是南非領導黑人反對種族壓迫的堅強鬥士。

1984年圖圖大主教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圖主教能言善道。

1984年冬天,圖圖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宗教儀式上演講時說:

「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

他們手裏有【聖經】,我們(黑人)手裏有土地。

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

於是我們閉目祈禱。

可是到我們睜開眼時,

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

我們手裏有了【聖經】,他們手裏有了土地」。

同樣, 這個21世紀裏。

(耳機)發燒友剛入坑時,

他們手裏有人民幣或者家裏有礦,

大濕手裏有 電源線、墻插、排插、電處、

訊號線、耳機線、USB線、SATA線、網線、

保險管、腳釘、地盒(骨灰盒的變種)以及

量子不幹膠貼紙、電子黑洞、暗物質 等等 HiFi 神器。

大濕說:‘讓我們燒 Hi-Fi 吧’。

於是我們閉目祈禱。

可是到(耳機)發燒友們睜開眼時,

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

(耳機)發燒友手裏有了 電源線、墻插、排插、電處、

訊號線、耳機線、USB線、SATA線、網線、保險管、

腳釘、地盒(骨灰盒的變種)以及量子不幹膠貼紙、電子黑洞、暗物質

大濕手裏有了人民幣。。。

這難道不是您在祖國的耳機發燒論壇上每天都能看到的

活話劇(二人轉/多人轉)嗎?

對了,

時不時他們還推一個假人和 Audio Precision 出來, 證明電源線能提升耳機「系統」的表現, 但是他們不會告訴您耳屎的影響大了幾個數量級。。 幾 > 3

耵聹 Cerumen(俗稱耳屎 Ear wax)

** SHH~~~~~~

每個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結構和形狀是不同的。

根據加拿大國家科學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研究結果 (如圖), 您也可以看到這些結構對聲音的影響。

沒有兩個人的耳朵長一樣的, 也沒有兩個人的聽力曲線是一樣地。

廠商的機殼裏面是沒有使用者聽力曲線的, 為了合適的聽感,

發燒友花費巨額資金和精力以及時間, 當然還有實踐。

現在獲得自己的聽力曲線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免費! 而且只需要一台電腦。

對了,

智能 EQ 的耳機已經來了。

沒錯,

就是你們都知道的那個現在市場占有率最大的 TWS 耳機。

###############################################################

其他支撐本回答的補充閱讀材料, 篇幅太長不宜轉貼, 敬請抽空閱讀

###############################################################

麥文學 2020Q1 散文列表 -- 耳機EQ英語學習等等

https://www. zhihu.com/people/mai-we n-xue-67/answers/by_votes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answers/by_votes

https://www. zhihu.com/people/mai-we 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如果您讀不完這篇散文,其他散文不讀也罷:

對話線材 – 我讀書少該怎麽玩線材? — 我讀書少您別耍我系列

[space holder]

對了,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測試。 貼給從來沒有實踐過的燒友:

https://www.npr.org/ps/therecord/2015/06/02/411473508/how-well-can-you-hear-audio-quality

/////////////////////////////////////////////////////////////////////////////////////////

..

萬一/如果本回答對您有幫助, 敬請收藏或者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