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Science這一等級的期刊並不需要自己囊括所有最好的文章,只要保證自己發表的文章在一定水準以上就可以了。從編輯的角度來說,越好的期刊是越不會缺好文章的,因此很難說有什麽絕對的標準說像Nature和Science這種級別的雜誌會接受或者拒絕什麽。研究的重要程度和關註的廣泛程度一般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素。太冷門的領域,除非有機會撬動更大的問題,否則比較難進入編輯大人的法眼。再有的話,可能就是某些高水平研究者小圈子感興趣的內容,或者編輯們特別的口味了,畢竟保證了基本盤,還是有資本浪一下的。編輯也是人,有時也隨性得很,並沒有那麽一貫的標準。Nature的很多子刊也是各領域內最頂級的期刊,因此被編輯甩到子刊的文章有時水平糊影響力並不次於發在主刊上的文章,但編輯顯然是不接受爭辯的,爭辯也只是減少自己下次被接收的機會。
再往下一檔,各領域的頂刊情況其實很類似。編輯手裏不缺好文章,拒起來也比較隨性,什麽詭異的理由都可能噴出來。和CNS這種相比,只是機率大小,沒有太多差別。
再往下一檔,差不多是PNAS這類比較大的綜合期刊,或者EMBO這種大方向老牌期刊,或者加上新起來的ELIFE之類。這一檔的期刊因為收錄文章比較多,比較雜,其實會出現少量水準下降的文章。但總體上還是有保障的,好文章也很多。如果研究的水準能維持一定的水平,或者名字夠大,基本可以保持在這個水平保底。
再往下的檔次,其實好文章就會越來越少,不太有真的和上面的文章比較的資格。當然這僅限於研究文章。綜述的話,很多會由編輯透過各種途徑邀稿,即使小期刊也可能會發出質素很高,但領域可能略偏的綜述。
每個領域內的人都會自己有一個對各期刊的評估,這個評估大致還是有一個共識性的。也因此,每個領域都會有一個自己對期刊的分級。這個分級既會影響領域對期刊文章的期待,也會反映投稿預判。內部的評價系統一般來說不會出格。影響因子其實基本是給外人參考的。冷門領域的頂刊,影響因子可能也不高,但水平不一定低。領域內的人自然會了解。反過來說,如果入了門,用影響因子來判斷水平的意義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