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癌癥患者應該如何補充營養,才能扛得住手術和化療?

2020-07-06知識

在癌癥的治療和康復中,吃這件事,應該是患者和家屬可以最大限度參與和控制的了 。癌癥通常會導致人體代謝異常,增加身體炎癥,令人食欲不振,還會減慢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使得身體消瘦。

延伸閱讀:

同時,對癌癥治療也會不同程度地致使蛋白質流失,或是導致一系列消化道異常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便秘、吸收不良等,影響患者進食獲取營養。也就是說, 對於癌癥患者,不論是疾病本身還是治療都增加了身體消耗,影響營養攝入和吸收利用。營養不良在癌癥患者中普遍存在,直接跟治療效果,術後恢復,感染率,死亡率相關。 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升高。肌肉減少的患者,手術的並行癥和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會顯著增多。因此我們必須要對營養支持高度重視, 把飲食和保障狀態放到一個和治療同等的戰略高度。 在癌癥治療期間,飲食已經不單單是平日的一日三餐果腹之需,滿足味覺的歡愉,更是治療的一部份。

如何判斷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一般指營養過量或營養不足,腫瘤營養不良特指營養不足,包括三種分型:

能量缺乏型:以能量攝入不足為主,表現為皮下脂肪、骨骼肌顯著消耗和內臟器官萎縮,稱為消瘦型營養不足;

蛋白質缺乏型:蛋白質嚴重缺乏而能量攝入基本滿足者稱為水腫型營養不足;

混合型:能量與蛋白質均缺乏者稱為混合型營養不良。

判斷營養不良可以參考下面兩種方法,符合其中一種即考慮為營養不良:

  1. 體質指數(BMI )≦18.5(kg/m2)

BMI= 體重(kg) / 身高2(m),成年人BMI正常值範圍:18.5-23.9 。

2. 無節食條件下,在任意時間內較平常減輕>10%,或3個月內較平常減輕>5%

營養補充重點一:營養全面均衡

不論是否生病,好的飲食基礎都是營養豐富且均衡的膳食。多樣化的飲食帶來的全面均衡的營養有助於患者提高機體免疫力。很多腫瘤患者迷信「冬蟲夏草」、「燕窩」、「人參」、「靈芝」等貴重補品,但實際上豐富均衡的營養並不需要昂貴的食材,幾十萬年前的古智人靠著采集就已經能得到充分的營養。這其實很合理,畢竟這正是人類在先前數十萬年間的正常飲食,人體早就完全適應而且適合。相較之下,之後農民的飲食往往種類極少,而且不均衡。 近代,許多農業人口都依靠單一作物為主要熱量來源,可能是小麥、馬鈴薯、稻米之類,這樣一來就會缺少人體所必需的其他維生素、礦物質或營養。例如在中國偏遠鄉間的傳統典型農夫,早上吃飯、中午吃飯,晚上吃的還是飯,而遠古的原始人通常都會吃到數十種不同的食物。他們可能早餐吃漿果和蘑菇;中餐吃水果、蝸牛和烏龜;晚餐則是來份野兔排佐野生洋蔥。 同樣的, 對於腫瘤患者,幾乎沒有哪一種食物是完全不能吃的( 除了幾樣明確會對藥物代謝有影響的東西,如西柚、石榴、楊桃之外) ,當然也沒有萬能的「抗癌食物」 (那些玲瑯滿目的保健品,少吃或者不吃可能更好,還是少交智商稅吧)。目前沒有哪一種單獨的食物或者營養素被科學驗證是可以治療或者輔助治療癌癥的。 總體的原則是: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纖維,適當高熱量的平衡膳食。 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先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

蛋白質 是構成人體組織最重要的營養元素,高蛋白飲食有益於腫瘤患者。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是魚、家禽、瘦肉、雞蛋、低脂乳制品、堅果、堅果醬、幹豆、豌豆、扁豆和大豆食品。相對於植物蛋白,動物蛋白更加優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導2016】推薦每日攝入量:魚蝦類40g~75g,畜禽肉類40g~75g,蛋類40-50g。

延伸閱讀:

與紅肉相比,白肉對機體更有利,盡量少食用加工肉。僅僅攝入足夠的蛋白質還不夠,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同樣重要,這就要說到蛋白質的隱藏「技能」——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當把兩種或多種食物蛋白混合食用,它們所含的胺基酸便有可能取長補短,能夠提高蛋白質利用率。遵循三個原則,提高蛋白質利用率:

  1. 搭配的蛋白質種類越多越好;
  2. 食物的生物學種屬愈遠愈好,如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間的混合比單純植物性食物之間混合要好;
  3. 食用時間越近越好,同時食用最好,如果食物攝人的時間間隔超過4小時,因胺基酸不能同時到達肝臟,此時的互補作用就不明顯了。

脂肪酸 在營養補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脂肪對心臟和膽固醇的影響,宜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 比如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食量、體重減少,而且有提高免疫力作用。

碳水化合物 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加工程度少的食物,它們能夠提供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 精加工食品,如精制面粉等包含大量單糖,營養含量低,要減少攝入。

膳食纖維 是部份水果、蔬菜和谷類中存在的一種物質,可以增強腸道蠕動、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致病菌生長。長期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如全麥、燕麥、水果等,均可以增加益生菌的生長。增加高纖維食物的另一個目的是保證大便通暢,因為腫瘤患者本身或者在放化療期間絕大多數會出現便秘。

營養補充重點二:腸內營養是首選

腸內營養是透過經口進食或鼻飼,使營養物質進入胃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來補充營養的。因為沒有違背正常的生理特點,所以它的並行癥少,相對安全,而且可以長期連續使用。 只要消化道可以使用,我們就應該優先透過消化道給予食物。 不要小瞧我們的腸道, 它不僅能把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肩負著身體消化系統的重任,更包含著身體很大一部份的免疫系統。 我們應該鼓勵患者,要重視每一口飯,因為就算吃不下太多東西,微量的餵養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腸道也需要被滋養。如果長期不給腸道餵養食物,腸道功能就會減退,再有食物進入腸道以後,就容易出現不耐受,如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會受到影響。另外,人體的腸道需要食物刺激才能建立免疫屏障從而預防菌群失調。要知道,腸道是人體最大的細菌庫,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透過腸道餵養,可以防止大腸裏的細菌移動到身體其他本來無菌的器官或組織,避免造成全身感染。

營養針,在醫學上稱為腸外營養或者靜脈營養,就是將營養物質直接透過靜脈點滴的形式輸送到血液裏。營養針提供的營養物質包身體必需的宏量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蛋白質(主要以單體胺基酸的形式)、脂肪(以單一或者混合脂肪乳的形式),還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腸外營養通常作為手術前後及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它對營養制劑的配備、保存和使用都有嚴格要求,因此它的成本高,並行癥多,最常見的就是感染和代謝紊亂,長期使用還可能導致胃腸功能衰退。所以,對於胃腸功能正常的患者, 如果能靠「吃」補充營養,就盡量不要靠「打針」來補充營養。

營養補充重點三:能量密度要提高

能量密度,指的是每克食物所含的熱量(卡路裏)。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可以向我們的身體提供更多的熱量,滿足肌體代謝的需要。顯然, 對於存在吞咽困難、嘔吐等進食障礙的癌癥患者,應盡量攝入能量密度較高的食物,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吃一頓是一頓」。

然而現實中一個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是,我們經常看到,一旦患者因為化療而食欲不振,或因為消化道梗阻出現食不下咽或嘔吐的情況,家屬們往往選擇馬上把患者的食物變成熬得糊爛的米粥、面湯,因為這樣的食物「好消化」。但問題是,這些食物中普遍含有大量的水份,使得供能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足,其中含有的熱量是非常有限的,營養成分也很難均衡。患者好不容易被餵下湯湯水水,卻無法得到必要的營養,身體必然無法得到補益。

越是對於進食困難的患者,越要註意提供營養密度相對較高的液體食物, 如經過科學配方的腸內營養液,使患者在有限的進食中,盡可能多地得到均衡的營養。腸內營養液經濟實惠,還可起到預防感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市面上有很多種營養液可以選擇,一般大些的藥店內也可以找到。這種營養液可以直接喝,也可以下胃管鼻飼飲食,幫助患者補充機體所需的腸內營養。不過同時也要註意,食物的能量密度也並非越高越好。能量密度過高的食物可能使腸道內的滲透壓升高,造成患者腹瀉。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建議患者朋友在剛剛開始口服腸內營養液時,要註意少量、小口、緩慢攝入,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

對於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還有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自制勻漿膳食,把我們平時吃的新鮮飯菜和一定比例的水用料理機打碎成糊狀,飯菜也是按照「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纖維,適當高熱量的平衡膳食」的原則準備,同樣可以起到營養補充的作用,性價比最高。

對於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有幾點註意事項:一是 對於惡液質的病人,補充營養要從少到多,循序漸進, 如果最初補充太多會導致胃腸道負擔重,反而越餵越瘦。二是在 鼻飼的過程中要註意溫度、速度和濃度。 溫度是指營養液要加熱至40℃左右(特殊說明不能加熱的營養液除外),不要太涼;速度就是註射器推註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緩慢註射;濃度就是營養液的濃度不能太高,以免堵塞胃管。不要擔心下胃管對患者造成的痛苦,那只是一瞬間的不適,比起身體一天天消瘦,忍受著營養不良造成的並行癥帶來的痛苦要輕松得多。

【請您幫我】

如果您覺得這篇內容對您有啟發,我想請您幫我個忙:

1、點贊,讓更多朋友也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哦)。

2、關註我和我的專欄,及時看到我的更新,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