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中,按鈕和連結文字應該表示狀態還是表示動作?

2014-03-31知識

首先,按鈕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狀態,通常一個按鈕被稱作表示動作按鈕其實是因為它只有一個狀態,點選以後就進入另一個界面、這個按鈕不再存在。這樣的按鈕比如「確認」按鈕,即便有的按鈕在滑鼠懸停的時候會改變視覺或聲音效果,它也是一個單態/動作按鈕。

經常給設計造成困擾的是兩態/切換按鈕(toggle button)的歧義性,典型的比如「開/關」按鈕。這樣的按鈕需要表現當前狀態、同時預示點選以後的結果,在按鈕所連線的功能本身需要解釋、 空間有限、或者跨語言環境下,並不容易。你可以看到iPhone中用圖形、文字、顏色、提示資訊等多種方法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效果,並且即使這樣也不是所有使用者一見到就會用、常常有使用者要嘗試一下、透過看到結果的提示資訊才能確定。在滑鼠電腦時代,也有的做法是預設顯示當前狀態、滑鼠懸停時預示點選結果,當然這種做法的效果也有限,並且在觸屏電腦的時代也無法繼續。像Benjamin舉的播放、暫停按鈕的例子,因為邏輯清晰、圖示直觀易懂,才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標準。而 通常的兩態/切換按鈕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設計原則,而是根據自身的環境情況選取 :1)(在當前狀態很清楚的情況下)直接顯示預示結果,比如播放/暫停按鈕;2)直接顯示當前狀態,點選切換為另一狀態,比如Android上控制的Wifi連結的widget。 無論選取哪一個設計原則,都會盡量保證在產品及其生態系中遵循同一個設計原則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時態、語態豐富的英文在表示狀態上比中文往往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在按鈕上顯示「On」、「Turn on」表示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狀態,轉譯成中文則可能都變成了「開啟」。

還有更復雜的多型按鈕,比如電視、顯視器上的硬件按鈕,按下按鈕之後會出現選項輪換的結果。但是這種復雜操作的歧義性很小,反而不容易造成困擾。

另外,在網絡產品中,一些以往用按鈕表現的功能正在被連結的形式取代,連結已經不僅僅表示頁面跳轉。不論這種變化在邏輯上是否合理,但是這種變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連結既可以用做單態/動作按鈕、又可以用做 兩態/切換按鈕,但如果同時使用按鈕和連結的形式,通常用按鈕表現更重要的功能、用連結表現次要的功能。

P.S. 花滿樓 分享的文章寫的很好,建議大家去看:http://www. aliued.cn/2010/11/07/ex pression-of-state-and-action-in-ui-desi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