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遍高贊回答已經把深入思考、延遲滿足、時常反思 這些能力都說完了。
但我發現有一個能力,好像大家沒寫到…
成事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 把事做成
這個字面理解其實很容易,但經歷過的人才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接下來的文字會很長,我寫了很久,需要大家耐心閱讀。
之前我有一位小夥伴,叫洛菲,成功入職了美團就任數據分析師。在當時的我看來,洛菲在傳統行業工作了五年,無論技能還是相關背景都無法跟新一代的科班名校生相比。甚至python都不會,那她究竟是憑借什麽特質吸引到了用人部門並最終進入美團的呢?美團的用人主管告訴我他的想法(是的,我和用人主管是朋友,也只是簡歷推薦了一下,但沒想到能成)。
他說,其實美團並不缺會編程的數據分析師, 我們部門缺的是能把「事」做成的人。 雖然洛菲是在傳統行業工作了五年,但是縱觀她的工作歷程:在企業內部推動數碼化轉型並推動整個BI平台的建立。這是在傳統行業,這過程可想而知是有多麽艱難,小姑娘的毅力著實不簡單。再加上她提前針對要面試部門的業務範圍做足了準備,寫了一些對該業務的看法以及模式創新的見解和建議。這樣的人誰不願意招進來?(我後來才知道洛菲本身是已經在前東家升職了,但是她就是想到互聯網公司工作)
我當時就記住了這位用人主管的話: 現代社會如此浮躁,反而最簡單最本質的東西,「做成事」成了新一代人的稀缺品質 。
曾經多位長輩、朋友向我推薦過【曾國藩家書】,他們將其稱贊為儒家思想之大成。
但不知是不是因為之前自己太年輕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對這本書提不起什麽太大的興趣,一直拖著沒讀。
直到兩個月前,才翻出來仔細品讀。我本身對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其實興趣不大,反而對曾國藩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曾國藩被世人譽為「晚清第一名臣」,一手開啟了同治中興,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尊精神偶像。按照我們常人理解,能夠達到如此高度的人一定是一名天賦異稟的天才吧?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曾國藩壓根就不是天才,他生命的前20年完全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常人的縮影:14歲就開始參加縣試,考了7次(23歲)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數第二 ; 與其同時代的左宗棠14歲參加縣試就以第一名身份考上秀才;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也在17歲便考中秀才。
左宗棠曾評價曾國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藝太缺」。而李鴻章則說自己的恩師是「緩儒」。那麽這樣一個資質平庸的常人又是靠什麽取得人生的成功呢?答案就是超出常人的毅力。曾國藩讀書用的是苦功:「不懂一句則不讀下一句;不懂一書則不讀下一書;不完成一天的學業,絕不睡覺。」
曾國藩甚至還自己制作了「鬧鈴」:他把秤砣用繩拴在銅盆之上,並在繩上繫結燃香,當香燒斷繩子時秤錘入盆便可以叫醒讀書。這樣的事情偶作一次不難,難的是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
回想大學時期的考研黨們,是不是一開始也一個個都是躊躇滿誌,每天定上早早的鬧鐘,整裝待發的去圖書館占座復習,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每年的這個時間段,堅持下來的人可能也就剩下了三四分之一,這還是考研之風盛行的結果,更別談如果是全憑自覺,一個人負重前行。
能像曾國藩這樣堅持下來夜以繼日的,恐怕真的寥寥無幾了。而曾國藩正是依靠自己的這份毅力堅持了下來,聚沙成塔,滴水成河。他考中秀才後的第二年就高中舉人,四年後中進士,成就遠超其他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曾國藩就是靠著自己的毅力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終一步步地脫穎而出。
曾國藩的毅力不但體現在求學上,也體現在他仕途的方方面面。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創立的,這支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打「呆仗」。曾國藩打仗時主圍而少攻,每打一座城就挖壕溝、築城墻、結硬寨。打武昌、打九江、打安慶、打天京(南京)無不是如此。這些都是費時費力的「笨辦法」,但慢歸慢,卻紮實穩健,比的就是毅力。正是用這樣的方法,曾國藩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晚清帶來了一次中興。
看著曾國藩的成長史,我覺得就像是在看一頭牛慢慢的往前踱步,速度雖然不快,但每一步都留下痕跡,日積月累,不停不輟,只要不停止前進,最終必將達到終點。其實縱觀歷史,這樣的「笨牛」並非少數。從蘇秦、孫敬的懸梁刺股,到匡衡的鑿壁偷光,再到近代袁隆平、童第周等成就斐然的大家們,我發現並不天賦異稟的他們,在各不相同的成功歷程中,都缺少不了一項能力:那就是遠超他人的毅力。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天才的評定往往都聚焦在「智慧」上:腦子是否聰明,是否能夠一點就透;記憶是否敏銳,是否能夠一目十行。在天才的評定上,很少有人會關註「毅力」,也許在大家看來,像老牛一樣步履緩慢,反應遲鈍的人絕對算不得天才。於是乎,從方仲永到寧鉑,歷史上的「天才」何其眾多,但絕大多數卻都泯然眾人,真正能夠成事留名的屈指可數。為何?人生本就是一場長跑,個高腿長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堅持下去才是關鍵!
在我看來:能把事做成的人也是「天才」的一種。比天資聰穎更加難能可貴。
而毅力正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把事做成的關鍵。
擁有毅力的人並不少見,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其中的典型就是歐陽山東(就是我常說的東哥)。
東哥上大學時專業是廣告學,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靠創意,憑筆桿」的專業。遺憾的是,東哥剛剛進入大學時文字能力稀爛,想象力極度匱乏。就憑東哥的「天賦」,基本可以宣布告別這個行業了。
可是東哥並不甘心,他覺得文筆不好就多寫,想象力差就多看,於是大學四年他不泡網吧不追妹,不睡懶覺不頹廢,天天除了上課就泡在圖書館裏。他還給自己定了寫作指標,每天都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來練手。用他自己的話說,剛剛開始的時候每寫一篇文章就和跑5000米一樣——憋的臉紅脖子粗,而且寫出來的東西都見不了人。然而差歸差,他從來沒有放棄一直堅持了下來。據說他在大學四年閱讀了超過1000本書,以至於學校圖書館專門給他頒發了一個證書;更為重要的是,東哥練就了一只好筆桿子。
這是他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的書,
854本啊!
這還是只是紙質書,不包含電子閱讀書籍。而相比我, 我一年最多只能看5本書. ...
平均一年200多本書的閱讀量啊, 一個人天資再普通,但是經過那麽多書籍和知識的洗滌,總歸是有許多內容是能夠為自己吸收並加以套用的,而且拋開知識本身,能夠堅持閱讀的人,磨礪出的心力和生活習慣可能比知識更加珍貴。
我認識東哥那會,他是公司的校招生,那時候在品牌部做文案策劃。我是部門負責人。因為曾經他向我打招呼,我沒理他,他專門寫了一篇公眾號文章「罵」我裝逼,並且在公司傳開。我們就這樣不打不相識。
那時候我就已經和他成為了朋友,看著比自己小又有才華的晚輩,就會情不自禁地想推他一把。我當時建議他未來可以往產品經理方向發展,也只是隨口說了一句。沒想到他真的就這麽去做了。接連做了阿裏、百度的產品經理,當然這期間的轉型經歷也是靠他堅強的毅力與堅持學習技能。
東哥受到我的影響,做產品經理時,也會學習數據分析。不出我所料,東哥文科生的背景讓他學習起來吃力無比,統計學、SQL、python編程和分析模型,每樣東西對他都不簡單。起初我還怕他畏難放棄,可是我發現東哥一點放棄的念頭都沒有。非但每周跑圖書館學習,還把自己分析的思路、方法和結論寫文章發表出來,完美的實作了數據分析和文字的結合~
現在,東哥已經是某金融巨頭的產品營運了,而且還成了所在部門的數據分析高手。他的同事有數據分析的需求都會找他,因此他成了部門的香餑餑而且還拿到了優異的績效。要知道他曾經可是什麽技術都不懂的文案策劃啊,作為前同事的我為他驕傲。
其實從寫文章到寫程式碼,東哥從來都不是我們眼中的「天才」,然而他正是靠著自己的毅力,一點一滴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積累,走到今天。 我相信以後他在工作無論做任何事,都會成的,因為他身上的「特質」太過於硬核了。
或許我們對「天才」的理解其實是狹隘的,天才大部份指的是智商高、對某方面有極具的天賦。但回過頭來,又有多少天才沒有堅持到最後呢,讓我們感到實在可惜。所以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或許能「做成事」也是天才的一種。 像東哥這樣的「天才」,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合上【曾國藩家書】,我腦海裏空空當當,只有一句「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浮現其中,其實這哪是「拙」「巧」之爭,只是「毅力」二字罷了。
現在社會上浮躁激進,踏實堅持的做事方法為人唾棄;每個人都想找到成功的秘訣,讓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成功,最終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人生漫長,波折起伏。選擇自己的方向,裝備前行的毅力,不管風浪,步步前行才是正道。
點贊是對知乎原創者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