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袁紹真的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理都不懂嗎?

2020-08-03知識

袁紹當然懂的,歷史上就是袁紹派遣從事中郎徐勛,讓曹操迎接漢獻帝,袁紹還派遣軍謀校尉應劭著【漢官禮儀故事】,幫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沒有袁紹扶持,曹操的許昌朝廷是根本根本無法建立的。

190年初,袁紹在河內起兵時,檄文內容中就已經放棄已死的漢少帝,而是改為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表達了要擁戴漢獻帝的希望。

191年和193年,袁紹都繼續公開表態要迎接漢獻帝,因為袁紹迫切需要天子,來為其封官的合法性進行背書。

很多史料記載袁紹承認漢獻帝,想迎接漢獻帝,卻派徐勛讓曹操迎接漢獻帝,緣由是196年袁紹不巧同時遭遇東郡的臧洪叛亂,和公孫瓚深入冀州築易京,擊敗麯義,因此袁紹解釋了「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後的無奈選擇。

討伐董卓時,河內袁紹等人的誓盟內容,與酸棗的張邈等人誓盟內容,存在區別,袁紹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而劉岱、張邈卻並沒有提到漢獻帝

190年討伐董卓時,袁紹、韓馥、王匡等人在河內、魏郡,而劉岱、張邈、張超包括曹操等人在酸棗,兩夥人不過是遙推袁紹為盟主,盟約內容則是「一盟各表」,兩夥人各自表述。

漢少帝,即弘農王劉辯,已經在190年1月死了,袁紹等人的誓盟內容就出現了「戮殺弘農,提挈幼主」,漢少帝劉辯直接降級成了弘農王,而董卓手握的「幼主」自然是漢獻帝劉協了,然後強調要「同獎王室,翼戴天子」,即擁護漢獻帝劉協。

而劉岱、張邈、張超等人的誓盟內容則出現「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就是朝廷法規失去了綱紀,董卓殺了漢少帝劉辯,但並沒有提到漢獻帝劉協。

  • (註)獻帝春秋曰:紹合冀州十郡守相,眾數十萬,登壇歃血,盟曰:‘賊臣董卓,承漢室之微,負兵甲之眾,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鴆太後, 戮殺弘農,提挈幼主 ,越遷秦地,殘害朝臣,斬刈忠良,焚燒宮室,蒸亂宮人,發掘陵墓,虐及鬼神,過惡烝皇天,濁穢熏後土。神祇怨恫,無所憑恃,兆人泣血,無所控告,仁賢之士,痛心疾首,義士奮發,雲興霧合,鹹欲奉辭伐罪,躬行天誅。凡我同盟之後,畢力致命,以伐兇醜, 同獎王室,翼戴天子
  • (註)三國誌臧洪傳: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 ,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 袁紹等人承認漢獻帝,但覺得被董卓控制,就打算另立劉虞

    只是漢獻帝遠在長安受到董卓控制,這讓袁紹集團在私自分封各級官員時,不具備合法性,所以袁紹、韓馥便想擁立大司馬劉虞為皇帝,於是制造各種祥瑞,又暗裏編造漢獻帝血統不純的輿論,袁紹、韓馥還在各自給袁術的信裏說漢獻帝血統不純。

    但這節骨眼上,劉虞偏偏不肯當,韓馥、袁紹退一步,讓劉虞以大司馬錄尚書事,承制招拜進行分封,劉虞依然不肯,韓馥等人只能就此作罷,繼續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而袁紹親自上陣,以車騎將軍來「承制召拜」,分封麾下官員,包括曹操等人的官位都是在這一時期由袁紹分封的。

    可惜袁紹封官的合法性太低,191年7月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沮授就建議袁紹要「迎大駕於長安,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袁紹欣然同意,當192年呂布投奔袁紹時,還「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嫌棄袁紹所封官員都是冒牌的。

  • (註)後漢書劉虞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 以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
  • (註)吳書曰: 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 。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
  • (註)吳書曰: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 ,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復信!
  • (註)吳書曰:馥以書與袁術, 雲帝非孝靈子 ,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
  • (註)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 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
  • 191年和193年,袁紹都表態要迎接漢獻帝

    袁紹趕走韓馥,自領冀州牧後,沮授建議「迎大駕於長安」,袁紹高興地表示「此吾心也」。193年,袁紹還在和公孫瓚鏖戰,李傕等控制下的長安漢獻帝朝廷派太仆趙岐來為雙方和解,結果袁紹出數百裏,特地跑來跪舔,還和趙岐約定好,將來要「奉迎」漢獻帝的車駕到洛陽。

  • (註)後漢書袁紹傳:紹遂領冀州牧,承制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禦。引沮授為別駕,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誌竭力命,興復漢室......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 迎大駕於長安 ,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禦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 紹喜曰:此吾心也。
  • (註)後漢書趙岐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裏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 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 196年,袁紹同時與臧洪、公孫瓚、孔融作戰,就派遣從事中郎徐勛,讓曹操迎接漢獻帝

    195年末,袁紹派遣郭圖前往河東,看望逃難至此的漢獻帝,郭圖趕回後,建議袁紹迎接漢獻帝,沮授也建議袁紹迎接漢獻帝。

    但是東郡太守臧洪,因曹操195年12月殺害張超後,而選擇起兵背叛袁紹,袁紹則興兵圍之,與此同時袁紹北境,195年),麯義反勝為敗,為公孫瓚所破,以冀州河間「易京」為老巢的公孫瓚重新得勢了。

    在青州,袁紹長子袁譚自春至夏進攻青州的孔融,前後差不多半年時間。所以原本應該「西迎大駕」的袁紹在196年,與兗州東郡臧洪、冀州河間、青州孔融,處於南、北、東三線作戰的狀態,自然是沒有余力迎接漢獻帝了。

    因此紹檄州郡文裏的袁紹辯解基本屬實,檄文的前半句「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公孫瓚擊敗麯義並未說謊;後半句「匪遑離局」,袁紹本人親征臧洪,也符合邏輯,也正好解釋了三國誌和後漢書中,郭圖對漢獻帝的態度發生矛盾的原因。

  • (註)後漢書公孫瓚傳:興平二年(195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余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余,麯義軍糧盡,士卒饑困,余眾數千人退走。瓚僥破之,盡得其車重。
  • (註)三國誌臧洪傳:太祖圍張超於雍丘,超言:唯恃臧洪,當來救吾。眾人以為袁、曹方睦,而洪為紹所表用,必不敗好招禍,遠來赴此......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
  • (註)後漢書孔融傳: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余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幾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
  • (註)三國誌袁紹傳: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 (註)紹檄州郡文曰: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 袁紹派應劭幫助朝廷立制度和典式,並影響朝廷,調動曹仁去幽州廣陽郡

    曹操迎接漢獻帝至許昌後,袁紹還派遣軍謀校尉應劭著【漢官禮儀故事】,幫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袁紹還以其影響力,讓曹仁去幽州廣陽當太守,和公孫瓚交戰。袁紹甚至命令曹操殺掉楊彪、孔融、梁紹。

  • (註)後漢書應劭傳: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 (註)三國誌曹仁傳:太祖平黃巾,迎天子都許,仁數有功,拜廣陽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
  • (註)魏書曰: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梁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過誅之。公曰:"當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並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塵垢之間,為庸人之所陵陷,可勝怨乎!高祖赦雍齒之讎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紹以為公外讬公義,內實離異,深懷怨望。
  • 【後漢書袁紹傳】和【三國誌袁紹傳】的區別

    【後漢書】強調袁紹讓曹操移動漢獻帝到甄城,是因為袁紹每得詔書不方便,而【三國誌】卻寫因為關中歸附曹操,袁紹後悔而讓曹操把漢獻帝挪到甄城,從關中199年才歸附曹操來看,時間對不上,所以【三國誌】的表述原因,或許多為後世附會之詞。

    對袁紹來說,並不是他有多麽忠於漢獻帝,而是因為漢獻帝能夠方便袁紹對麾下進行官員分封,擁立劉虞,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劉虞肯當,漢獻帝就會被袁紹拋棄。劉虞不肯當,袁紹便自己玩「承制召拜」,再繼續承認漢獻帝的地位。

    當初袁紹既然無法改變漢少帝已被董卓殺死的結果,那麽袁紹索性在討董誓盟裏,先公開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並說明漢獻帝正被董卓挾持,要救回漢獻帝。

    後來袁紹覺得漢獻帝太遠,封官不方便,袁紹便計劃換劉虞當皇帝,於是暗中發動輿論造謠、制造各種祥瑞等,可劉虞死活不肯當,袁紹又繼續套路,仍舊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畢竟袁紹在官方承認漢獻帝,和為利益而在信裏質疑漢獻帝血統,是兩碼事情。

  • (註)後漢書袁紹傳: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甄音絹。以就全實。操拒之。
  • (註)三國誌袁紹傳: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 最後歡迎大家關註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