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AI的高速發展,湧現出越來越多的AI產品,我們生活中也深切感受到AI給帶來的不一樣的服務和體驗。比如高鐵和機場的刷臉安檢閘機,家裏面的智能音響和智能家居,還是兒童教育類的陪伴教育機器人,其背後是人工智能各種演算法作為支撐。
AI各種演算法在產品化落地時,即要保持演算法的各種效能指標,又要足夠的快(起碼的要求必須能即時處理)。各種演算法根據不同業務場景,部署的位置不太一樣,大多數是部署到雲端伺服器中,還有一部份需要邊緣化部署。前者的主要挑戰是並行服務能力,主要指標是吞吐率和延時;後者主要挑戰是平台多樣化,主要挑戰是即時率和功耗(意味著成本)。
針對上述的問題,給演算法工程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演算法雖然是核心模組,但是占據了大多數的計算資源和時延,所以,工程化做的越好,需要的計算資源越少,要麽可以提高吞吐量(雲端),要麽可以降低功耗(邊緣);工程化做的越好,時延越小,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加入更復雜的業務邏輯,給產品設計更多自由和選擇。
演算法引擎工程化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如下幾點:
1)演算法引擎設計與工程研發
2)版本釋出維護與管理
3)演算法引擎配套的測試框架設計與搭建
4)演算法引擎的效能測試和邊界測試
5)演算法引擎的平台移植與產品化落地
6)上下遊相關聯的演算法引擎的端到端測試和匹配問題
本文無法針對上述所有問題分別進行詳述,後續會分篇慢慢展開。下面以對雲端和邊緣端演算法的工程化思路為例,拋磚引玉,簡單聊聊。
雲端AI演算法工程化思路
雲端執行的演算法有足夠的硬件資源,如果不考慮電費和雲服務租金的話,可以不用太考慮工程化的深度,只要保證執行穩健性即可。即便不考慮成本,也需要考慮吞吐量和時延的問題,對外提供服務,時延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吞吐量可以拿錢砸(如果不差錢)。如果想把事情做到極致,雲端AI演算法的工程化的要求大概不外乎以下幾點:
雲端的所有程式的最基本要求,要穩健執行,演算法引擎大概率是C\C++語言開發的,眾所周知,C是沒有異常機制的,演算法引擎要是crash,往往崩掉的是整個服務,這個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認為引擎的封裝不就是弄幾個API介面,編譯一個library就OK了嗎?實際上,我們看到的表象是這樣的,但是認知有偏見。雖然是雲端\伺服端上來部署的,但是,介面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定,設計不好,會浪費多個部門的資源。這裏有兩方面的要求:
1)介面設計的穩定性,易用性和擴充套件性(引擎基本要求)。
2)介面對業務支持的匹配性,
是設計一個大而全的引擎,還是設計一個和業務精致匹配的引擎,前者容易維護,一把梭,後者需要較深的設計架構能力,也許你擔心可維護性,這個透過架構,完全可以不用擔心。
這個涉及到成本和客戶體驗問題,也是最要緊的問題,加速的前提是不得有不可容忍的效能損失。第一個問題:成本,服務部署好之後,就是電費\租金的問題,加速的越快,吞吐率越高,成本越低;第二個問題:客戶體驗問題,上面也說了,速度越快,時延越低,產品設計的自由度越大,可以增加更復雜的業務邏輯。
邊緣端AI演算法工程化思路
邊緣端共有的特點是受成本影響,一般算力有限,除了AI演算法,還會有諸如影片編解碼,音訊采樣,和業務邏輯等模組,分給AI演算法的資源是越少越好,這就要求執行在端上的演算法即要夠快,又要占用資源少,工程化的原則和思路如下:
端上的演算法穩定性雖然沒有雲端\伺服端要求那麽高,但是會影響使用者體驗,所以也是必須排在首位,產品體驗不好,產品經理會重點盯著你。
端的平台類別非常之多,主流還是ARM類芯片,即便是ARM類芯片,不同玩家的平台差異還是挺大的,如果每種平台做一個版本,那到專案多的時候,維護工作就讓你傻眼了。可移植性是工程化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
對於端側的器材,引擎的加速意味著功耗的降低和體驗性的提高,功耗的降低以為著成本的壓縮,或者增加更多的演算法模組。由於演算法引擎是密集計算模組,可加速的空間比較大,是從事引擎工程化人員必備的核心技能。
以上是對演算法引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