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有人會想要過一種連自己都嫌棄自己的生活?

2021-05-18知識

首先有一點要搞清楚——所有沒有被人身禁錮的人,都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哪怕ta在說「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

這個就像一個有手有腳、可以走動的人坐在一塊石頭上,卻宣布自己「不想坐在這塊石頭上」一樣是不成立的。

如果不想,就不會只是口頭一說,卻沒有站起來邁開腿。

坐在石頭上說「我不想坐在這塊石頭上」,意思並不是ta不想坐在石頭上,而是「ta想既坐在石頭上,而且同時說這句話」。

任何人身自由而身處「困境」之中,又沒有有效的行動去改變這個困境,只是在不斷述說自己多麽「不想呆在這個困境裏」,多麽「嫌棄」這困境裏的人,都和這位坐在石頭上的人沒有本質的區別。

答案很簡單,這個「困境」,只是「可以說處在困境中的人才能說的一些話,享受處在困境中才能享受的一些待遇」的「必要代價」。

有很多周期性向朋友哭訴可憐的女性——註意,不包含沒有行動能力的那些——在已經明確被告知了如何做就可以脫離這個境地的情況下,不選擇終止這個可憐的狀態,而選擇繼續可憐著,繼續哭訴,她們就是在選擇「為了保留訴說困境的資格,附帶保留困境本身」。

這是一個事實。

因為人類的天然內容,身處困境中的人在文化上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內容,就是會免疫於一切責任,免疫於一切要求,免疫於一切責怪,優先獲得關註、無代價獲得照顧、無條件獲得寬容和原諒。

在很多情況下,小孩子們都會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透過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發現只要自己處在困境裏——比如生病、受傷、被鑒定為心理障礙、考試嚴重失常……等等等等,原本嚴厲的父母、老師不但會放下原來的令人痛苦的「為你好」的苛責,而且會給予一段無責任、無條件的寬待,更不用說對於親戚朋友外人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很大的特權。

而無要求、無責怪、無代價的照顧、無條件的寬容和原諒,這聽起來耳熟嗎?

這聽起來是「愛」。

愛是無價之寶,與之相比,那些早已適應了的「困境」、「自我嫌棄」……當然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忍受那些就可以換得到「愛」,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策略。

為什麽這個「愛」要打引號?

因為這個「愛」和真正的愛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這些在實效上確實無條件、無代價的付出和寬容,是別人受限於「受苦人「的身份和自己生而為人的本能而 不得不給予的,是對方不自由的結果。

而真正的愛,是 因為願意給而給 的,是對方自由的最好的實作和使用,而不是因為出於任何的限制不得不如此, 是他人完全自由的結果,每一點每一滴都必須是。

而微妙的是這兩者之間存在交疊。

也就是在開始人總是願意的,是在後來發現坐在石頭上的人 其實是自己願意坐在石頭上,而導致整個事情的性質扭曲了。

從發現這一點之後,絕大多數人都會轉向不願意。

這在坐在石頭上的人看來,可以很簡單的歸因於「人的愛始終是有限的」這種萬用邏輯。

人的愛當然是有限的,只不過這裏的關系轉向的主因並不是因為人的愛是有限的,而是因為在覺察到這一點之後繼續在被迫的心態下給予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是愛,而只是無力解除這種受迫狀態而已。

因為愛雖然出於人的本能,但卻不可以是出於人對本能的無能。

對這些覺察到了的人而言,這只不過是一種受騙上當,而且一次次的嘔心瀝血提供幫助,要幫助人離開那塊石頭,卻似乎是泥牛入海,沒有結果。

每一次似乎都可以被解釋為「不了解對方的難處」,「低估了對方困境的復雜性」。但誰能知道這和「對方自己其實不想改變」的區別?

試得越多,沈沒成本越大,這種困惑就必然的越向後者移動。總有一天,對方會不能不認定這其實就是騙局——因為自稱「處在困境中」的人的行動實在無法在最低的限度上解釋其人的意願的真實性。

認定為騙局,為什麽還要繼續受騙?這不是愛,而是無能而已罷了。

而這件事的危險之處在於——它本身是可以借著這世界上無限存在的不知情的人的預設的同情本能而無限延續的。

只要坐在石頭上的人仍然衣食無憂,沒有受到什麽無法繞過的硬物理限制而無法持續,而且也滿足於這種愛的等效物——尤其是其前半段還確實是真的愛——的無限供給,這件事是沒有出口的。

其代價不過是自己做一個絕不能有能力承擔任何責任的人,因為一旦有任何能力,就無法再享受這個特權了。不但不能享受這個特權,原則上還必須要回報之前的付出者,這豈不是一個巨大的虧損嗎?

而「保持絕不能有能力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選擇做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廢人,那麽,作為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廢人,一旦真正出現供給的斷檔,後面那個 硬物理限制 遲早要到來。 因為長期的維持無能狀態,會讓任何平平常常的生活日常挑戰越來越變成不可逾越的困難。

遲早有一天,賺到一天的吃飯錢都會成為弱不經風者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困難。到了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硬限制豈能不近在眼前?

追根到底,世界被做了「最終不允許人做這種選擇」的設計。

這個世界的規則設計是滴水不漏的,愛是預定了會給你的,但是濫用絕不會被永久的容忍。

對弱者的同情和愛是絕對的義務,否則人不會那麽容易發現這個「漏洞」,但是如果人打算有意或者假裝無意的利用這個「漏洞」來榨取愛,後面自有自動發生的、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免掉的後果。

那些同情者最後的離開也罷、憤恨也罷,其實都不過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ta們原不原諒,其實無關大局,一個沒了,自然還有下一個。個個都沒了,至少在幾十年的漫長歲月裏總還有無處可躲的父母和親戚。

但總有一天, 無可回避的物理硬限制 會到來,它不會對長期這樣做的人有絲毫的同情和寬免,不會聽取人一切「值得同情」的、「微妙的」、「高雅的」理由。而只要它到來,它就是公正的。

除了它之外,時間越久,那份無法自欺的自欺欺人也會在你面前越來越稀薄。

你在做什麽,只有你自己的行動才能對你自己證明。

你到底是真的無力從石頭上走開,還是在沈迷於坐在石頭上的福利故意不從石頭上走開,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是前者。

每一次「努力失敗」你都可以說我是真的沒有這個能力,沒有任何人類可以說「我比你了解你自己,你不是這個情況」——確實沒有人比你了解你自己,說這話永遠可以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也是這樣做的人可以長期不費力的維持這種努力但無實效的狀態內在機制。因為讓幫助的人看到滿頭大汗是有效延長福利期的自然手段,而代價只不過是承認另一層無人可以責怪的無能。

非不願也,實無能也,無能怎麽責怪?

但是,是不是真相如此,你自己時間久了,自然知道。

最後回答整個問題——

這是愛的機制的一種天然的「漏洞」,它同時造成了以下事實:

1)它透過人類自身的演化,內嵌了人類同情的本能,從而確保了困苦弱小者有機會得到無條件的幫助。(這獲得幫助的資格甚至不限於人類同類,可以延及動物。)

2)它確保了一切心理健康的人類都必須承擔基本的扶弱濟困的義務。

3)它確保了一切心理健康的人類都對錯誤利用這一漏洞者的辨識能力和本能回避。它透過無限造成利益、情感、人格上的必然損失而懲罰那些貪圖愛的榮耀而拒絕服從回避本能的人,甚至最終對堅持拒絕服從這一禁令的人予以處決。——這事實上把「禁止對利用漏洞者濫用愛的資源,以保留不惡意利用者可獲得的份額」上升到了 自然法義務 的高度。

3)它給了利用漏洞者足夠的時間自行悔改,當最後的「無可回避的硬物理限制」到來,即使是利用者自己也會知道這無任何ta人可以責怪。值得玩味的是,如果這時候ta還在責怪人類對ta不夠同情,ta在此時的困境只會孤立而更險惡。

4)它在整個路徑上不斷的給了人悔改的機會——只要你站起來走一步,你就離開石頭了——哪怕只是一毫米。幾年幾十年了,你還在石頭上坐著,你無法解釋為世界不給你機會。

5)它最終並不允許人一條道走到黑。

它並不是透過給予作弊者額外的恐怖災難來給予懲罰,而是在完全同樣的待遇中給予作弊者單獨的痛苦。

同樣的「物理硬限制」,對於心知肚明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招致的這最終結果的人和只是被分配到這個問題要面對的人而言,感受如在地獄。因為那些逃不過的生活任務不過是所有人都在履行的普普通通的東西。只是因為ta為了維持作弊福利而必須維持無能狀態,一旦打破無能就不但要失去福利還要受到償付責任的追索,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任務變成了不可逾越的地獄般的困難。

每多利用這漏洞一天,地獄就會越收緊一分。一路向下,直到敬酒不吃吃罰酒,或者幹脆無聲的、沒有任何人同情的自然淪陷。

而對後者的感受則不過是打工人普普通通的一天,上網吐吐槽,刷一下貼文就頂過去了。至少不會沒有基本收入,不會純要靠別人吃飯、看人臉色。

記住,在最終意義上,不是人類不允許人對愛作弊,是這 這個世界 不允許。

而這個不允許是寫在自然規律裏的,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幸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