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以輕松有氧跑的方式堆跑量真的對跑步能力有提升麽?有些跑者和運動員不是提出了垃圾跑量的概念麽?

2021-07-09知識

攤開來講很復雜,直接簡單點放結論。

「垃圾跑量」這個詞的描述本身存在較大的誤區,垃圾的不是堆跑量,不是有氧慢跑,「垃圾」更多在於低效或計劃外的執行。

比如課表要求的是E跑40分鐘,實際可能算下來7公裏。但你3公裏沖刺、4公裏溜達,哪怕最終同樣7公裏40分鐘完成,這都是很差的執行;

比如今天是有氧慢跑,你正常配速5分,但可能路上遇到個朋友,他比較慢,你們就7分配速邊跑邊聊,這就沒達到訓練要求;

比如今天是休息日,你感覺自己狀態很好心癢癢,然後出門沖了個十公裏。

——上面這些,不一定對提升跑步能力有害,但都可以執行的更好。也應該劃歸到垃圾跑量裏。

理論上只要你不受傷,只要你身體承受得住,不管是光練有氧也好,光跑速度也好,只要你跑,普通跑者的跑步能力,總體都會提升的(這句話比較偏激,道理沒錯)。

因為我們多數普通跑者,壓根就沒到天花板、瓶頸期,離什麽天賦更是差了十萬八千裏。只要跑,堆跑量也好上強度也好,肯定總體是更快更強的——只是很多人身體就受不了了。

有氧慢跑(maf180之類)大行其道的時候,也有一些理論認為有氧慢跑效率低下毫無意義,多點速度和力量才是王道,還確實有些成功的案例。

只是有氧為主、速度/力量為輔的訓練,對普通人來說不見得最高效、卻一定是最穩妥和安全的方式。當下多數職業跑者,他們的訓練裏,有氧依然還是占到60-70%的比例(當然他們跑個有氧都是4分出頭的極速)。

哪種訓練是最高效的?追求這個對我們沒太大意義。

我們多數連自己身體什麽情況都不清楚,也承擔不了這種效率需要的要求。

說回有氧的強度,這個更是五花八門了……

市面上所有有氧,各種心率公式各種攝氧量演算法,包括如今功率計,其實都只是匯總參考。要求你達到一個大體的區間內就行了。

因為每個個體差異還是相當巨大的。

比如佳明和polar的有氧,強度定義相差就極大,polar要求的有氧強度(心率區),比佳明的要低得多。

很難說哪個就更對更好。

包括手表測的最大攝氧量,本質上它不是測出來的,是演算法算出來的。跑多了有氧,最大攝氧數值會掉,但實際你跑步能力可能是提升的,興許再跑兩次強度速度訓練,攝氧量、乳酸閾值又刷的達到巔峰了。

這些都是僅供參考的數值。

理想狀態下,自己定份適合自己的可執行課表,對著今天該跑什麽該怎麽跑就怎麽跑,不要由著性子,那就都不算垃圾跑量。

有氧大法總體還是好的——尤其是我們這種普通人,有氧永生都是需要不斷提升和鞏固的能力,也壓根可能就沒摸到瓶頸期、上升期的門檻。日常保證70%的有氧比例大體沒錯。

至於這有氧到底什麽強度最有效,就看你自己信哪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