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與中國相比,蘇聯工業化的道路為什麽順利得多?

2020-03-18知識

因為這個問題的前提就不對,工業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涉及的因素很多。

首先工業化分為狹義工業化和廣義工業化,廣義工業化動不動就被上升到文化復興雲雲,其實多數情況下是扯淡。當然可以把這個起點定在大規模使用火藥和金屬炮還是可以的,畢竟大規模鑄造金屬炮就是給後來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而狹義工業化的起源是商業上有利可圖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可以形成「煤-鐵聯動生產」。這個時間要到1800年拿破侖戰爭期間了。某種意義上來說,拿破侖就輸在了英國率先啟動了這一狹義工業化行程。

具體到俄國的情況,廣義工業化期間,16.17世紀就在大量參照西歐技師的前提下,快速發展火器工業,彼得大帝後期,更是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大生鐵生產國和出口國。18世紀後期俄國年出口生鐵差不多6萬噸,加上自用的應該超過10余萬噸。同期的代清生鐵生產數量各種統計差別很大,差不多是5-10萬噸左右,當然這是估算的結果。

18世紀後期俄國的生鐵出口最大的購買國就是英國,但是到了1800年這種出口就停止了,因為英國本土生鐵產量以指數性攀升,數年後就達到了數倍於俄國的產量。那之後一直到1850年俄國鐵產量有所上升,但是振幅不大,已經到了技術上限,而英國繼續指數性攀升,最終在1850年生鐵產量達到了沙俄年產量的十一倍。

英俄生鐵產量差距最大的時候在1880年,差距到了差不多20倍。那之後這個差距急劇縮小,到了1910年英國生鐵產量只超過沙俄生鐵產量的3.5倍。

這裏要說明的是,工業化這事和登塔爬樓梯是一樣的道理,在某個階段的時候,比起上一個階段那是指數性的碾壓,那種差距可能看起來讓人難以想象,但是一旦進入這一階段後,差距就會極快縮小,因為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技術上限,不可能依靠技術碾壓同級別的。但是可以透過體量進行碾壓,比如1910年生鐵產量最高的國家是美國,還是沙俄生鐵產量的12倍。

其次是突破這種門檻困難很大,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統治階層的明確認知和底層民眾的共識。技術積累和社會的集體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這種技術積累並不可能依靠外來引進獲得,外來引進可以加速這一階段,但是技術積累乃至創新最終還是需要本國的技術群體形成自己的體系。

另外具體到俄國,其技術路線不可能完全依靠外來引進,有個很特殊的事情是冬天太冷,很多在西歐使用良好的器材,到了俄國凍上幾次就不能用了。尤其是工業化早期的產品,無論是蒸汽機還是鐵軌都是如此,在大量鋪開之前都需要很長時間的投入資源,進行本土化工作。比如前面說的生鐵產量,不是胡亂批判一番沙俄封建落後不懂造鐵路用蒸汽機就能解決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技術積累時間跨度是1840-1880年,前後四五十年的反復折騰最後才有了1880年後的產業爆發,而不是簡單的幻想把1880年的政策拿到1840年用起來就能立竿見影了。就像史太林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設立的目標是不能違反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大意)。

回到最初的話題,蘇聯前期的工業化,他的基礎是建立在沙俄悠久的工業和技術傳統之上的,所謂兩個五年計劃就把一個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只是一句宣傳口號,並無現實指導意義,因為那違反基本的物理原則,也不能被其他例證證實。同樣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雖然中國有自己的歷史傳統,但是踏入工業化這個門檻比較晚,所以起源的時間也更晚,就算從洋務運動算起,那之後還有很長時間的內戰外戰。

所以單獨截取兩個時間段進行比較,並沒有特別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