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終身學習的唯一路徑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如果學習是一件和打遊戲、看綜藝、打籃球、吃零食一樣充滿快樂的事情,不用你督促,他也會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那麽關鍵的問題就在於, 如何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而且能夠持續找到快樂。 這方面,我有很多的經驗分享給你。
要搞清楚學習中的快樂,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快樂這個詞。
我很喜歡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給快樂下過一個定義,他說 快樂就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哲學家給出的定義總是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理解的時候又很形而上,不好理解,是不是?沒關系,這個定義呢,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也能得到解釋。生物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某個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他身體裏的多巴胺就會瘋狂地分泌多巴胺又會刺激神經元,讓這個人的大腦處在一個非常亢奮的狀態,這時候他就特別快樂。
套用這個研究結果,怎麽在學習中感到快樂,現在看起來也很簡單。你只要在學習中多找到一些滿足感,刺激多巴胺分泌。
什麽事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呢?這個呢,也有人做過科學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普法夫曼曾經對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做過一項關於滿足感的調查,根據調查他發現,人類會因為三種情況,產生滿足感。分別是:
能勝任一些事取得了一些成就
獲得了一些很積極很正面的體驗
也就是說,當你不快樂的時候,只要能從這三個方面發力,就可以產生滿足感,騙取身體分泌多巴胺,刺激大腦,讓你感到快樂。
受普法夫曼研究的啟發,我把這三點做成了一個同心圓模型,然後在自己的學習中,包括在引導我兒子學習的時候使用。同心圓由三個圓環構成,從內到外代表的意思分別是: 先在學習中找勝任感,再從學習中找成就感,然後,給自己穿插一些快樂地學習體驗。讓學習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首先來說「先找勝任感」。 為什麽要先找勝任感,而不是成就感呢?很簡單,因為要想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看懂」。學習這件事,通常都是一環扣一環,如果你根本沒搞懂自己在學習的內容,後面也肯定沒戲。硬著頭皮學下去,自然很枯燥,很難持續。
在學習中找勝任感,關鍵要把握好兩點:
第一,合理分解學習任務,別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第二,多關註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第一點合理分解學習任務,這個很好理解。 當你在學習中感覺很困難,聽不懂時,不要強行逼迫自己去一次次碰南墻,碰得多了你肯定會逃避學習。要試著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分析一下這部份我為什麽聽不懂?是不是其中有幾個知識點我還不理解,有些概念我還沒搞明白?如果是,那麽你要做的應該是停下來,先一步步地把這些知識漏洞補上,在補漏洞的過程中,感受自己有能力搞懂一個個知識點,然後帶著自信心,一路打怪升級,挑戰更大更復雜的難題。
第二點,要在學習中關註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舉個例子,中國的教育習慣,是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了,家長都會關註哪裏扣分了,孩子還有哪些內容不會,這些分析雖然有用,但是孩子的學習如果永遠被這些負面反饋包圍,他就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完美,而且一看到又沒考滿分,就會控制不住的煩躁、焦慮、靜不下來。
如果考試結果會讓孩子感受到挫敗感,那家長就要在學習過程中給他制造勝任感。你可以引導孩子在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有能力學會更多知識,懂得越來越多,修好的知識漏洞也越來越多,只要你一直給他正向反饋,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勝任學習這件事,他對學習的態度才能由消極轉成積極,他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也沒那麽枯燥,甚至還有點意思。
「沒那麽枯燥、還有點意思」 ,不那麽排斥學習了。你看,往前進了一小步。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
怎麽找成就感呢? 很多人講我們可以參考玩遊戲時候的心態,給自己設定一些及時地反饋和獎勵,不斷回顧你都實作了哪些小目標。當然這是對的,獎勵是遊戲吸引人的核心。關於怎麽標記自己的成就、怎麽透過提供獎勵刺激自己快樂地學習,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方法,你可以搜搜看,我就不再贅述。
我今天要講的是遊戲機制裏另外一個很容易被人忽視,但是套用到學習中,也是對一個人的成就感影響很大的方法,就是故事化設定,給自己的學習編一個劇情。
搞個學習為什麽還要有劇情呢?在遊戲中,詩史般的劇情特別讓人容易激動不是麽?我跋山涉水召集隊友,我們肩並肩在會戰中慘勝,我們合力屠殺巨龍,我與佳人風花雪月,我們在艱難的時局中拯救世界……想想這些,是不是覺得特別帶感,特別有成就!
我有個朋友想考司法考試,他不是法律專業出身,很可能要準備一兩年才考得上,這個學習計劃還挺長的。那他給自己復習司法考試這個長期的學習計劃,就取了一個代號叫「神聖的榮譽」,因為他覺得透過司法考試、成為司機機關的一員,行使一些執法權力,是非常神聖的一件事。而且每次當別人問他,你司法考試準備得怎麽樣了,他就說我離神聖的榮譽又近了一步……既有B格又不做作,而且他這個學習計劃每往前推動一點,他就特別有成就感。
我有一次問他,為什麽給自己的學習計劃取名字,取了名字有用嗎?他反問我,為什麽國際上一有軍事行動,都要取個名字呢?什麽「沙漠風暴」「巴巴羅薩」?他們這是在告訴軍人,你們在幹一件大事,會載入史冊的大事。我也是這樣,我想成為一個在疲憊生活裏實作英雄理想的人,那些沒有樂趣的人會把學習當成一件很平凡的事,所以他們學得很無聊,很累,我不想像他們一樣,我的學習很有意義,我在學習裏得到的是大樂趣。說實話,這段話讓我對他刮目相看。
成年人習慣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負重前行,連自己要學什麽,也總是帶些功利目的。可是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要不然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怎麽會那麽火呢?「我想變成最厲害的人」、「我想一個人也能影響世界」,這些隱藏在你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把它調出來,它就是一個普通人,在成為超級英雄的路上需要註入的超能量。
說完成就感, 最後講講學習體驗。
有些時候,你沒那麽容易在學習中隨時隨地找到勝任感和成就感,怎麽辦呢?給自己營造一些印象深刻、快樂地學習體驗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當然了,在找到勝任感和成就感的基礎上,再有一些快樂的體驗,只會效果更好。
怎麽給自己穿插安排一些快樂地學習體驗,在哪個時間點上穿插一些快樂體驗可以產生最好的效果?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經過研究發現,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對體驗的記憶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高峰時的感覺,也就是最快樂或者最難受的感覺,我們會記得很清楚。另一個是最終結束時的感覺。整個過程中其他時間段的體驗,我們不會記得太深刻。這個研究結果被叫做峰終定律。
峰終定律給我的啟示是:我們不需要在學習全程都保持特別棒的體驗,我們只需要在兩個記憶點上給自己制造一些很快樂地體驗就行。
第一個記憶點,是覺得自己學不下去、體驗非常糟的時候,也就是負面感受的峰值馬上要出現的時候,比如因為某個知識點反復學不會記不住、心情特別煩的時候,要及時給自己穿插安排一個快樂體驗。
我有一個朋友,他兒子偏科非常嚴重。這孩子很喜歡數學,數學考試可以拿滿分,但是英語從來沒有超過70分。他很討厭做英語作業,為什麽呢?因為在英語學習上他缺乏勝任感和成就感嘛。每次輔導孩子做英語作業,他家裏都要鬧得雞飛狗跳,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意寫,我朋友忍不住要發火,孩子就委屈得落淚,基本每次都要不歡而散。時間一長,一提起寫英語作業,這孩子就戰戰兢兢、磨磨蹭蹭。畢竟過去寫作業的糟糕體驗,他一直記得很清楚。
有一次閑聊,他跟我請教怎麽改變這個情況。我說,很簡單,你只要做到兩點:第一,下次輔導他寫作業,一旦你覺得想批評他,趕緊停下來,罵孩子的話不要說出口,首先保證孩子不從你這兒接受負面情緒,別讓這個負面感受的峰值出現。接下來怎麽辦呢?讓孩子做幾道數學題,讓他找回點成就感,表揚他在數學上的良好表現。接著,再回到英語作業上來。這麽做的目的是,把你原本即將爆發的壞情緒,孩子即將產生的非常糟糕的感受,透過穿插一些安排,讓它轉化成一種比較積極的體驗,或者至少,要減輕他原本糟糕體驗的程度。
第二呢,在每次做完英語作業的時候,也就是結束時的這個記憶點,不要讓孩子狀態很差的結束,因為根據峰終定律,如果他每次都帶著很負面的情緒匆匆結束學習,那他會牢牢記住這種糟糕的感受,然後在下次做英語作業的時候,因為以前不愉快的記憶,產生逃避心理。
具體怎麽做呢? 我告訴他,每次做完英語作業後,給孩子刻意安排一個愉快的收尾環節。比如,孩子喜歡玩遊戲。那就可以把每天玩15分鐘遊戲這件事,安排在做完英語作業後的時間段,並且在結束作業,可以玩遊戲之前,鄭重其事地告訴他,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英語作業,現在可以全身心地享受自己接下來的遊戲時光,這就是你為他創造的一個happy ending。
快樂地結束一次學習,會讓他把這個快樂的情緒,延續到下一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