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啥很多人描述收入都要加上公積金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薪金直接報實際到手的不行嗎?

2021-12-15知識

我之前在HR行業的時候,學習過一個新加坡的案例:

兩家公司搶應屆生,一家公司的底薪略高,但是始終搶不過另外一家。後來拿到對家的offer letter,才找到原因。

自己家的offer是:

  1. 稅前薪水:X元
  2. 獎金:X元

對家的offer是:

  1. 稅前薪水:X元
  2. 獎金:X元
  3. 醫療/保險福利:X元
  4. 健康賬戶:X元(新加坡要求每個公司都為員工提供健康管理福利,國家會報銷一部份)
  5. 年假:X天,折合X元
  6. 培訓經費:X元
  7. 團建經費:X元
  8. 彈性福利津貼:折合X元
  9. ……

自己家的offer底薪雖然高一點,但是對方把能列出來給到員工的全部列出來了,而且很多福利是代表企業實力和企業文化的。

在人力資源領域,有這樣一個詞匯,整體薪酬,Total Rewards。

(我們在跳槽談薪的時候,也不應該只關註底薪,從整體薪資去談判,效果可能更佳,我這裏插播一個如何利用「整體薪資」概念談薪的影片,大家可以參考。)

回到我們的問題,舉幾個員工福利的例子,

高端醫療

有些外企為全體員工提供高端醫療保險,生病的時候可以去私立醫院看,現場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引導安排,不用在公立醫院排隊幾個小時,費用按比例報銷(最高100%),有些甚至只需要簽字就行,不用付錢,公司直接走賬報銷。

這筆費用其實也不貴,一個員工1年1萬5足夠了,但企業有這個心思為員工提供這種福利就高出同行一個檔次。

高端醫療福利大多出現在外企高管、律所以及投行這樣的公司。對於帶著娃看病的打工人來說,如果有這個福利,舒心太多了。

另外,這個福利如果員工自己去保險公司買,價格差不多是3萬。為啥翻倍呢 ?因為保險公司需要人多才能攤平成本,如果你一個人跑去買這麽貴的保險,保險公司懷疑你有逆選擇風險(得了重病),各種體驗檢查才敢賣給你。

再舉個例子,

父母保險

星巴克的父母保險福利,星巴克為所有員工的父母提供保險。這一點在外人看來覺得似乎也就這樣,其實在業內看來,難度非常大。

因為企業和員工父母之間沒有可保利益,不符合保險要素。

而且員工父母大多都是奔退休年齡甚至是已經退休,保險公司是不情願為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提供保險的,賠的概率太大了。

這也只有是有實力的企業才能談成這樣的員工福利。

再舉個栗子,

彈性福利

彈性福利的設計,本身福利沒多少錢,每個員工每年也就5000-8000左右(外企)。

但是整體設計方案,福利種類的選擇,福利的全體員工溝通,都需要人力資源團隊付出很多努力。

當企業設計這個彈性福利機制時,本身就說明了企業的實力。

有時候,打工人比offer,不僅是比底薪,也比福利。

為什麽?

因為福利,代表企業文化啊。

擴充套件閱讀:

註意:

什麽是員工福利?

我這裏提到的福利,都是實打實的福利。

高端醫療給員工提供了方便,省事省心省錢;父母保險幫員工照顧了他們的父母;彈性福利提供了員工自己想要的福利品種,想要換柴米油鹽可以,想要換健身卡也可以……

啥「年會女優」,「周末強行要求團建」,甚至「下午茶夜宵管飽」,我都沒有提到。這不完全是值得倡導的福利……

為什麽不給錢,而給福利?

有評論區同學說,給錢給夠就行了。

不好意思,對於企業來說,單純給錢,反而是不靠譜的。

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裏提過,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