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和目的是什麽?

2011-10-31知識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本書:【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此書中,描寫了100多年前一段偉大悲壯的南極探險旅行。在暴風雪中,五名探險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許多人因此發問:這真的值得嗎?我想,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中,隱藏的正是科學研究的真諦。這一場以生命代價終結的探險旅程,不是極點競賽,也不是證明人類突破極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南極進行科學研究,以填補人類對極地認知的空白。

在我看來,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不斷發現暗藏在表象之下的客觀規律,並進一步考慮這些規律是否可以被我們有計劃地套用,將具體科學的「理」最終淬煉為哲學普世的「道」,從而達到造福人類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要擺正目的和意義的關系。有意義,並不意味著要達到什麽目的。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強調科學研究要做真正的原始性創新,不要想著透過科研達到什麽目的、獲得什麽利益。

既然科學研究側重於意義,那麽怎樣的科學研究能算得上是有「有意義」的呢?對此,我傾向於將其形容為一個「開啟黑盒子」的過程。所謂「黑盒子」,是指我們只能看見一個理論或者實證的結果。但是,即使用眩目的技術證實了因果關系,卻也無法了解這個理論或者實證結果的內在邏輯和推導形成的過程。而「開啟黑盒子」,更側重於「開啟」的這個動作過程,是一種建立再推翻,從迷霧中尋找真理的思考方式;是尋找內在底層邏輯的機理,對事件進行深入剖析的能力。「黑盒子」裏世間萬物的執行機制,是學者解構和探索的物件。

一個有品位、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是對於事物「化繁為簡」的邏輯解構,以及反哺於現實的意義建構。不是為了發表而在浩如煙海的學術文獻中硬找「missing links」,而是立足實踐尋找有價值有意義的「真問題」。

以我所從事的經濟學研究領域為例,要達到研究的「無為卻有為」的境界,研究過程中價值判斷是很重要的方面。以著書立論為例,如果某人寫一本書,首先想到的是能在履歷上增加一個亮點,可以滿足了某個課題的考核,然後拿著這些去換一個職稱,那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科學研究的目標了。按照這種不同的目標指向,做事的方式和做事的結果,肯定很不一樣的。

為什麽現在這麽多人說自己的研究是在搬磚?因為當今學術界,不少所謂研究「成果」,其實就是為了發文章而生產出來的東西,是完全的屠龍之術,對現實生活可能意義不大。

為了發paper而寫paper的行為,雖然在規則上是行得通的,也是眾多學術新人謀生立足的根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當一個學者已經在學術界立足後,再為發paper而寫paper,那就是學術品味不足的體現。

那麽,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在做真正有品位,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有意義的科學研究?這個問題,還得向自己發問。當你回首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你仍然能夠自信地說:我還是為我研究的領域做出了貢獻的,也許貢獻不大,也可能會被更新的理論和數據推翻,但是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最怕的是一項研究,論證過程無比嚴密,結論也無懈可擊,但全篇讀完後,留給讀者腦子裏的只有「so what」兩字。

因此,科學研究賦予學者的,其實是一種有使命的特權。從科學的行程看,一個真正有品味的科研工作者應該是:走自己的路,讓人類有更好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