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的是,題主太看重「北大」這個標簽了,終而至於讓自己活得很累。
1
問題描述裏頻繁提到的兩個詞,一個是「平庸」,一個是「自豪感」。看到這裏,想起一件看似離題的往事:
好幾年前,有一次去上海玩,在小紹興裏吃白斬雞。當時旁邊坐了一對大概五十多歲的夫妻。白斬雞上來的時候,我拍了一張照。
這時隔壁桌的大叔探過頭來發話了:
「來旅遊啊?」我說:「對的。」
大叔說:「你是第一次來小紹興吧。小紹興的雞好吃伐?」
我說:好吃的。
大叔說:「你們那裏沒有小紹興吧?」
我說:「當然沒有啦,這是上海的老字號呀。」
大叔說:「你是哪裏來的?」
我說:「山西。」
大叔說:「山西?山西很窮吧?都是挖煤的。」
我:……(|||゚д゚)
大叔繼續說:「肯德基吃過伐?肯德基你們那裏有伐?」
……
一瞬間覺得自己是坐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紹興裏,彼時上海剛剛開第一家肯德基。
懷著震驚多於不爽的心情吃完了整頓飯再沒說過話。
後來回到學校,跟幾個上海的朋友聊起來,有人說:「你當時就跟他說你是北大的,嚇死他了。」
然後大家笑一笑就過去了。
2
後來回想這件事,覺得那大叔其實也有點可憐的。從身上質地不太好有些褪色的衣衫、到只點了一盤白斬雞和妻子兩個人一同吃,大叔可能並不屬於在上海人裏生活過得非常滋潤的人群(我不該這樣以貌取人的,也許大叔只是穿得低調而又吃很少吧),因此不大有機會在平時驕傲起來的。那麽誰可以讓他驕傲一下呢?當然是「外地人」了。「上海」、「小紹興」、「肯德基」之於他,應該也是一些讓他有「自豪感」的標簽,甚至,也許是他身上最值得自豪的標簽了,這其中隱隱有著一種「就算我過得再平庸,我也是上海人,就無論如何都比你們這些外地人強」的感覺。
回頭再想想,要不要跟大叔說「我是北大的」進而「嚇死他」,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可以編出類似的情景。譬如:
「來北大參觀啊?」「對的。」
「你是第一次來北大吧。覺得北大厲害伐?」
「厲害的。」
「你是哪個學校的?」
「xx大學。」
「xx大學?xx大學很爛吧?是不是一本啊?」
對方:……
「階梯教室見過伐?階梯教室你們那種大學有伐?」
對方:……
3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例子,說這些,絕無批評或者嘲諷題主的意思,而是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同身受和自我反思。
「北大牌子」、「貴校傳統的矜持」等等描述,是透著一點點驕傲和自豪的。本質上,卻有一種比上不足下有余的感覺:「不管怎麽說,哪怕自己現在混得不是很好,但畢竟是北大的,總比那些其他學校的人強。怎麽能和那些在國內都考不上一本的人一起做實驗,或者接受野雞大學的工作呢。」
@白如冰 的回答說得特別好:
「我們即使取得一點微末成就,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增光的程度;我們即使混的很落魄,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丟人的程度。」因為並沒有其他值得自豪的成就,才會緊抱著這樣的「出身」不放,在一個集體中,才能感受到自己些許的力量和價值。譬如有姚明這樣成就的運動員,大概永遠不會把「上海人」放在自己諸多標簽的首位。後來的學術做得好、或者找到真正感興趣或者適合自己的事業的人,大概也不會一直心心念念中學時的保送資格、或是高考時多做對的那幾道題目、一個三好學生,或者班裏的獎學金名額罷。
4
學上得越多,厲害的人見得越多,就越發認識到了自己的平庸,並且能夠漸漸學著接受自己的平庸,以及感激自己有限的才華配不上的幸運。本科時見過的各種大牛自不必說,去了Stanford之後,更是見到了太多非清北的優秀的同學。這些同學本科來自中科大、上海交大、復旦、浙大、南大、中山、北郵、北理、華中科大、重慶大學,遼寧大學,等等等等,都是些大神般的人物。至於當年為什麽沒考上清北,有的人是因為高考的一丁點失誤(如很多回答裏所說:一道選擇題),有的人中學的時候成績的確沒有很好但大學四年變得很厲害,有的男生純粹就是:「高中的時候不懂事,太愛打遊戲了。」
和這樣的同學們在一起,有時候會想,高考制度是不是有不合理,北大是不是昏了頭,當年招了我這麽平庸的人,而不招這些同學,真是北大的損失。甚至會想,我何德何能呢,現在能和這些人成為同學,心裏其實明白自己同人家的水平根本不在一個level上的,不過是高考的時候有點運氣,出國的時候又沾了本科學校的光,如此而已吧。
題主覺得在平庸的學校有許多煩惱,其實平庸的人待在很好的學校也會有另一種煩惱,就是一種感到自己其實並不夠資格在這樣的好學校的煩惱。
心理學上所謂的冒名頂替癥候群(Impostor syndrome)。
因此,見過那些那麽優秀的人,一般人絕對不可能像吃雞大叔那樣想:「你們哪怕現在學術再厲害,本科不是清北的也沒用,我還是瞧不起你們。」
如果生活中見到這樣想法的人,不要同ta玩。
5
問題描述裏有一段話其實非常有共鳴,題主說:「北大時候,周圍人的層級有下限但是沒有上限,不會有太差的,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神存在。這樣其實心中有自豪感,即使自己平庸,也覺得憑借自己的資質來了北大,也挺光榮的」。
這可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態,並非題主一個人的問題,在我自己、以及周圍認識的不少人身上都存在著。「能和這麽多厲害的人呆在一起,也許我自己也是厲害的吧。」
我們常常用周圍的人,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有趣的是,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時,會有一種自己也很厲害的錯覺。想起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講這樣的話:
「我認識xxx,他家裏可有錢了」;「我室友xxx,看過特別多書」;
「我的中學同學,去過x個國家了。」
而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時,就覺得自己簡直是虎落平陽,懷才不遇,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譬如有的人,覺得公司的領導很蠢,職位還做得比自己高;覺得父母沒有文化觀念落後,完全不能和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溝通;覺得相親物件這副德行,簡直不想同ta坐在一桌吃一頓飯。
當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覺得自己身邊的各種人都很平庸都配不上自己的時候,真的要想一想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甚或有人會把自己的人生責任推卸到別人頭上:
「學校裏大家都逃課所以我也逃」;「要不是室友每天打遊戲影響我,我成績肯定特別好」;
「就是因為那些豬隊友我才沒有做好這個專案」。
不管你身邊的人是怎麽樣的,就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對於你,也從來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不論別人是有錢有權、博覽群書、環遊世界,還是屍位素餐、眼界狹隘、混吃等死,他們都不應該是你給自己臉上貼金的理由,或是為自己的平庸與懶惰尋找的借口。
6
因為沒有具體的數碼和資訊,我不該妄加揣測題主,就姑且認為題主的描述是對自己比較客觀真實的評價,而非北大的「喊弱」傳統吧。
每個人活到今天的樣子,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題主當年能夠保送北大,是高中的時候自己一步一步做題走過來的;上了大學,是選擇揚長避短努力一個非常好的成績,還是選擇吃老本「基礎還行」、「最後分數還湊合」,是自己一步一步學習過來的;出國申請,是努力考一個特別好的GT分數,還是「口語特別差(至今還是差),托福GRE分數看著其實還湊合」,是自己一步一步考過來的;到現在讀了PhD,又是「隨便混混,「九三學社」的狀態,最近上午都基本不去幹活了」;如今想改變現狀了,還是「已經懶散慣了,實在提不起精神啊。也許我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吧」。
平心而論,題主並不是一個非常勤奮努力的人。每一步,你都是湊合過來的;每一步,你都是在走和你的參照系「北大」會落差越來越大的路。如今又怎麽可能沒有心理落差呢?
7
說了這麽多,也沒有說怎麽辦,讓上面的一切看起來都好似空談。
其實該怎麽辦,題主是已經有自己的思考的:
「其實我也知道,目前能做的,一條路就是設法轉專業,CS必須的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拼命實驗,透過多點的publication證明自己。但是已經懶散慣了,實在提不起精神啊。也許我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吧。」所以我覺得比起該做什麽、或者能力問題,題主更需要調整的是心態問題。
我有兩點想問題主:
(1) 你同你的這個平庸學校搬磚院系的平庸同事同學們相比,真的是雲泥之別嗎?
申請PhD,去到不如自己預期的學校是很正常的。至於那些去了看起來「很不如」自己本科學校念PhD的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申請出現失誤、轉專業的局限、個人的經濟原因、配偶問題等等。但其實最多也是最不願意被接受的原因,無非只是「你的個人能力並沒有達到你本科學校的平均以上水平,而你又以這所學校裏比較優秀的那些人群作為標準來形成對自己的預期」罷了。
用 @GT朱老師 回答裏的話來說,就是「其實,清華北大裏除去那些大神,大部份普通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相比,並沒有那麽大的差別。你現在讀研的同學,能夠跟你在一所學校讀研,就是因為你們是同一個level的。」
(2) 你確定按照自己現在這種狀態,能夠成功轉到CS或金融專業,而且轉了那樣的專業從此前途就會一片光明麽?
年少無知的時候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後來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才能所在而轉行,並兢兢業業為之付出努力,是一碼事;在一個行業「隨便混混」,覺得周圍都是平庸之輩前途渺茫,而試圖轉行到另一個看起來出路更好的專業,是另一碼事。
做事認真的人是相似的,不認真的人有各行各業的不認真。心態沒有調整好就做出的決定,常常是拆東墻補西墻,或者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
切不可做誌大才疏之人。
8
誠然,以我的年齡和閱歷,其實沒有資格在這裏講這麽多大道理,所說的這些,題主一定也都明白。啰啰嗦嗦寫了這麽多,並非為把題主批判一番,更多的還是對自己的反思:
不要讓自己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沈浸在比同齡人多出來的那一點點幸運裏;更不要在十七八歲以後,永遠活在對那一點點幸運的緬懷裏。
衷心祝願題主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早日從迷茫中走出來,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