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缺愛的人都有哪些表現?

2019-10-17知識

一提到「缺愛」,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原生家庭」、「性格殘缺」,甚至認為「缺愛」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那麽所謂的「缺愛」,到底讓我們缺少了什麽?

就像一些生在貧困國家的人從小吃不飽飯,或者生在戰亂國家一直流離失所一樣。缺愛也只是一個人在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而已。

只是相比之下,它對人的影響是更深層次且連續性的。 不像「足夠的食物」和「安全的環境」那樣在客觀上容易滿足。一個人在最需要愛的年紀和最需要得到愛的人身上缺少了愛,那麽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缺失感將會一直伴隨並影響著他,並且不是有意識的發現和改變,那麽這個人很可能會在無意識狀態被它影響甚至控制著,一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事實上面對「缺愛」的經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並非所有「缺愛」的人都是一個樣子,這也就讓很多人無從判斷,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缺愛」。

簡單來說,「缺愛」的經歷會讓人做出三種選擇。

第一種:我缺少愛,那麽我就極端的追求愛。

這種人的表現很明顯,就是過度補償。在愛的安全感上的缺失,會驅使著他們不斷的追求「被愛的證明」。就像餓過的人不挑食一樣,他們所追求的也僅是情感關系本身,而對方是誰,有什麽特點內在,與自己是否合適等等一概不重要。

如果說愛對普通人而言是享受的話,那麽對於他們而言,就是救命的稻草,是強迫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因為他們的人生主題就是「尋找一個愛我如生命的人」。所以在每段感情中他們看起來又是如此的善於討好和自我犧牲,但這些感情中的用力的潛台詞卻是「我想要得到更多。」更多對於愛的確認、更多的贊美、更多認可……類似於一種無意識間接控制。

他們的用力過度和小心翼翼,無疑會很快摧毀一段感情。但是在他們的視角裏,他們是一個「無私弱小又不斷勇敢追求愛情的人」。他們自認為真誠無保留的面對每次感情,最終被辜負和傷害。卻對自己「忽略對方真正需要」以及「自己對愛的強迫性需求」視而不見。

在生活中,他們也可能會間斷性的瘋狂購物,囤積很多用不上的東西。會暴飲暴食然後又後悔催吐。會更「無私」,更善於「討好」,比如謙讓他人,易於妥協等等。他們無比的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會因為「完成他人的期望」而極其善於隱忍,他們也會階段性的自欺自憐。

第二種:我缺少愛,那麽我就極端的遠離愛。

不同於第一種人,對於愛的需要,讓第二種人感受到的是威脅。他們畏懼自己會被「愛」驅使和控制,於是極端的壓抑自己對於愛的需求,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將對於愛的需求轉換成對於「獨立自主」的需求。

一方面,因為他們畏懼被愛控制,所以他們便要不停的審視自己,這種自我審視為他們創造了一種「清醒感」,這種清醒感讓每一種感情被發現的瞬間就失去了作用。於是他們又出現了一種無法參與進人群的「疏離感」,加上對於「獨立自主」的需要,更讓他們形成一種自己屬於孤獨的「宿命感」。

為了讓自己能夠說服自己保持「孤僻」和「不參與」,他們必須要在內心中建立自己的「絕對正確」,於是他們會投入到一些小眾的,避免競爭的領域中自給自足,而身在現實的他們為了對抗「外界的影響」,則會更努力的投身到「建設精神世界」、「創造完美的理想形象」、「營造不依賴於外物的生存環境」等。

在感情上,他們仍會偶爾「蠢蠢欲動」,但他們的疏離感會使得他們在任何感情中都無法長遠,一旦接近「親密關系」,就會渾身不適,讓他們落荒而逃。所以這類人更容易建立一種脫離現實的「精神戀情」。他們可能讓自己長久的保持暗戀,或者喜歡一些幹脆不存在於現實中的虛擬人物。

在他們自己眼中,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寶藏,是高於現實的精神追求者。但他們無法看到,亦無法承認他們逃避行為背後的懦弱,以及無法正面面對問題和感情的根植於骨子裏的自卑。

在生活中,這種人孤僻冷漠,有自己難以接近的界限。他們善於壓抑自己的欲望,看起來無欲無求。他們隨和,卻又無比執拗。他們沒有攻擊性,卻在外界威脅到他們的獨立時變成一個不死不休的鬥士。他們從不跟他人借東西,不依賴他人,也遠離一切可能成癮的東西。

第三種:我缺少愛,那麽我忽視愛。

如果說第一種人是「我忽視自己,只關註愛。」,第二種人是「我只關註自己(理想自己),遠離愛。」那麽第三種人就是:「我忽視自己,忽視愛。」

這種人在「缺愛」的成長史中,往往是充滿鬥爭性的,這些經歷把他們鍛煉成一個既不逃避,也不討好的戰士。他們對安全感的需求既不是「獲得愛」,也不是「獨立」,而是「勝利」。

既然無法獲得愛,那麽就忽視愛,忽視自己,於是那些艱苦的成長環境中便只剩下了一場場戰鬥。他們的人生主題是這樣的:「我不在意自己真正喜歡什麽,也不在意自己的情緒感受,我在意的只是獲得勝利。」為了勝利他們傾向於將許多人和事物作為自己的資源,他們需要從一次次「勝利的結果」中得到安全感,以此證明自己的正確和強大。

相比於第一種人的討好,他們選擇戰鬥。相比於第二種人的避世,他們選擇入世競爭。相比於把註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們更傾向於去制定和完成一個個目標。這些目標可以是金錢事業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追求的感情並非感情本身,而是將優秀的人作為一個自己戰鬥的目標,或者只是對「追逐過程」的需要,也是能夠「被他人認可」的間接需要。

在自己眼中,他們真實,不虛偽不做作,是一個為了一個個目標而奮戰的鬥士。但事實上他們忽略了自己和對愛的需要,他們可以完成很多「高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只會讓他們感覺「松一口氣」,「又活過一場戰鬥」,而不是那種因為自己真正想做而做成的快樂。

在現實中,我們其實很難相信這些看起來強大又外向的人其實是缺愛的,他們善於交流和處理好一切事情,他們開朗受歡迎,但有時又顯得「沒有同情心」「不近人情」。他們會在一個目標制定前擁有強大的執行力,會主動給自己尋求一個個對手。但也因為他們對自我的忽視加上不停戰鬥所帶來的壓力,讓他們很容易接觸上一些成癮性的東西。

以上三種類別並不各自獨立,很可能一個人有這種也有些那種。並且在經歷一些重大的事情時,有些人會從一種類別轉變成另一種類別。

比如從一變二,一個不斷在感情中遭受傷害的人徹底對愛失望,轉而變成一個自我壓抑,追求精神自足的避世者。

比如從二變三,一個追求自我壓抑,精神自足的避世者在遭受嚴重的現實打擊後,轉變為一個以金錢和成功為目標的戰士。

等等。

並且在「隨波逐流」之下,三種人也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

第一種人在愛而不得的重復中將會不斷積累痛苦、第二種人如果沒有徹底避世的現實條件,則必將在現實的拉扯下在極端的驕傲與自卑間轉換,極易崩潰。第三種人則在忽視自己的重復中徹底麻木,甚至精神死亡。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缺愛」確實非常恐怖,有可能在一個人的「無意識」狀態下貫穿了他的一生。

所以所謂的「原生家庭」才會這樣被人熱議。因為很多人會在自己的「碰壁」經歷中隱隱發覺與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而在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後,便能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但我並不贊成輿論誇大「原生家庭」的影響,它對人的影響並非不可逆的。

我們學習和了解自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出於「缺愛」,將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轉化為對「原生家庭」的憤怒,也只是「接受自己」的一個階段。盲目的強調「原生家庭」的「罪行」和缺愛的影響,只會以不可改變的過去反過來固化了可以改變的現在。

人的成長是動態的,是流動的。就像缺少食物和保護的人,在經歷一段時間飽食和安全的環境後,就會好起來一樣,所謂的「缺愛」也是能夠好起來的。

「缺愛」是我們的因,那麽「以上問題」便是它的果。我們在主觀上想要擺脫它們,但我們的潛意識卻驅使著我們的行為,讓我們重復它們,讓我們不要忘記它們。

而學習和了解這一切,正是讓我們清楚的知道,那些強迫性行為,那些偏執,那些普通人不解的習慣……它們都是「合理」的,是有因有果的。在我們內心底,我們經歷了那些事情,所以我們才想要證明那些「不美好經歷的」存在。那是我們在心底「不允許自己放下」那些經歷。

如果我不去「饑不擇食」,如何對得起那個曾身在饑荒中的自己?

所以我們要改變的「缺愛」,其實只是勸服自己。如果你願意,「原生家庭」可以是你一生的問題,你碰上一次問題,你就罵它一次,反正它就在你的回憶裏一動不動。如果你願意,它也可以很快就停止,它只是你過去的一段經歷,僅此而已。

以下是我的經驗之談。

第一階段是破除「無意識狀態」:比如你看這篇文章或者其他的書,恰好在某段看到了自己,那麽
你就了解了自己是有一些問題的,首先 從「無意識的隨波逐流」中清醒過來 ,你不是一直有意識的在選擇,很多言行也不是你真正想要去選擇的。

第二階段是轉移目標。將那些自我內心的割裂與矛盾化解開,找到問題的原因, 將自己對自己的憤怒和情緒轉移給它真正的目標 ,可以發泄,可以放縱。

第三階段是自我原諒。可以休息,可以喪,可以看雞湯,可以整天尋找情感支持。跟過去的自己站在一起,讓你們告訴彼此,你們都沒錯。 讓過去的你,和現在被自己傷害的自己,原諒你。

第四階段是自我了解。要像認識一個陌生人那樣重新認識自己,可以寫日記,每天記錄自己的心情狀態,強迫性思維和選擇,記錄自己喜歡和討厭的東西或者人,也可以試試做冥想和靜坐。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有意識的進行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真正的跟自己站在一起。

第五階段是自我重塑。想要真正改變就必須從理論落實到實踐上,缺愛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缺乏自愛,所以這一階段的重心是以實踐去重建自己的自尊心。隨便寫幾點:

建立一段健康長久的親密關系,這個對對方要求比較高,如果對方是在健康環境下長大的,就能夠幫助你成長,讓你不斷改變,體會並適應真正的的親密關系。

有錢的話,找個好的咨詢師。

做一些公益,我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收到了好多好長好感人的誇獎,每天收到的誇獎都比過去十幾年加起來都多。被人需要,對他人有幫助,被肯定,以及產生現實的聯系(不再漂浮在精神世界),這些都很有幫助。以至於有一天我也會反問自己,對啊,為什麽要羞恥和逃避呢?對啊,我值得。

給自己一段時間,尋找並實踐自己真正想去做的東西。

練習自我關懷,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並獎勵自己。列出自己的優點,並經常讀出來。對鏡子練習微笑。

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強迫性思維,可以跟著認知情緒療法或者伯恩斯,以客觀的力量跟自己做辯論。

既要跟世界緊密相連,又不要遺失自我。

尊重自己的「本內容」,比如我尊重自己的悲觀和喪,它們都是合理的,壓抑和逃避才是問題。

多跟人交流,多觀察別人,多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很多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無解,幫別人解決過了次發現一樣。

……

第六階段是自我實作。當你終於從「缺愛」問題走出來以後,你會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你會發現自己過去所有的苦苦掙紮都是有意義的,那些黑暗中點亮的所有燈全部連線起來,組成一片如此「合理」的世界。你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行動,你終於可以不再自卑的面對每個人,你大方的愛和被愛,坦然的面對自己的過去,也接受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水流動一樣快樂。

你不得不感嘆, 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學習和成長。

願那些曾深陷泥潭的人,都能熬過苦難,不斷學習和成長,直至生出翅膀。

從此有人提及「缺愛」,提及「原生家庭」時。就好似你飛過海洋,飛過高山,眼角不經意略過的那個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