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最舒服。
我們可能受到了許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尊、表達自己情緒和愛的能力沒能健康地成長,直到成年仍感到身不由己,難以擺脫命運的束縛。工作婚戀的大事還要父母安排,職場上不會談判,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在親密關系裏一次次重復著某個不幸福的模式……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減少原生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活出自在人生。
接下來,我們談談怎麽做,來創造為自己負責的時刻。
為人生負責的第一步,是 允許自己表達憤怒和哀傷。 我們的文化基因裏,很重要的一部份叫做「孝道」,也因此才有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說法。你可能也曾經聽過這樣的勸慰:「 父母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都過去這麽久,就不要計較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即便對父母有很深的怨念,也無處表達,甚至我們會主動壓抑這些情緒。好像一旦表露出對父母的不滿,不僅外界會認為我們不孝,我們也會內疚自責。
那是不是認識到了父母曾經的不是,我們就一定要去原諒他們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曾經認為原諒是治愈傷害的一個重要部份,但在心理咨詢中發現,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做好原諒對方的準備,這個時候強行選擇原諒,更像是在弱化這種傷害, 對於痛苦情緒的釋放並沒有好處 。所以, 原諒應該發生在處理完情緒之後 。
面對曾經的創傷,我們極有可能還有未被表達的憤怒、痛苦、悲傷等情緒。況且, 如果父母並不認為自己有錯,也並不在意你的原諒與否,這個時候去原諒可能意義並不大。
在這裏需要補充一下,其實心理學概念中比較少用到「原諒」,我們更多會講「 寬恕 」。而近幾年關於寬恕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則顯示,寬恕對於創傷之後的療愈有積極作用,但它需要建立在我知道自己有力量保護自己、能阻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並且我知道是對方做錯了,而不是自己做錯了的時候。
當寬恕成為一種主動、富有善意的選擇,而非不得不時,才是真正有效的。 所以,當我們尚未處理好內在情緒時,不需要急著去寬恕誰。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和父母之間從此斷絕關系。
當我們的內心逐漸強大起來,選擇寬恕,會將我們從受害者模式中釋放出來,更好地擺脫仇恨、痛苦等消極情感。
為人生負責的第二步,則 是要打破舊有的行為模式 。
我們在前面曾提到,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會盲目順從家庭裏的觀念。而這些有毒的觀念,透過讓我們產生消極的情緒,操控著我們的行為。
假如我們告訴嗜酒的父親,如果他再不改變,就不再和他一起生活。父親聽完後非常生氣,指責我們忘恩負義,不理解他的辛苦,甚至喝酒也是被我們害的。我們聽完之後可能會感到內疚。這種內疚,來自於父親的指責,還可能來自於內心潛在的觀念,比如「 孩子不應該和父親頂嘴 」。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觀念和感受是如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然就會在它們的驅使之下,做出違心的行為。所以, 在父母多年的催眠之下,我們很可能不敢拒絕父母的要求,或者把本不屬於自己的重擔杠在肩上,更不相信自己其實足夠有能力、足夠優秀。
透過回溯這些困擾我們的行為模式背後 是哪些觀念和感受在作祟 ,我們就能逐步甩開來自父母的消極影響。
那如何有效地辨識這些有毒的觀念呢?
比如,我的觀念可能包括:讓父母為我驕傲是我的責任;我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我的感受可能包括:當我不聽從父母的安排時,我會感到內疚;當父母難過時,我很痛苦。我們可以做一個練習,就是把我的感受和對應的觀念連線起來,中間加上「因為」兩個字。
上面那些話就變成了: 當我不聽從父母的安排時,我會感到內疚,因為讓父母為我驕傲是我的責任;當父母難過時,我很痛苦,因為我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
當我們不斷做這樣的練習, 就會看到自己潛意識中,原來竟然有這麽多不合理的觀念 。而根據「 情緒ABC 」, 我們可以透過改變其中的觀念,來最終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在這個重塑信念、情感和行動的過程,我們其實是在進行「 自我界定 」。什麽是「自我界定」呢?可以理解為, 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屬於父母的觀念。
過去我們有很多自動化的反應,這是從父母那裏承接過來的信念在作祟,比如前面提到的內疚感。 但當我們看到其中的問題,放下那些我們並不真正認可的觀念之後,我們就能逐漸擺脫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區分開來, 知道彼此之間的邊界 ,也需要在照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平衡。這很重要, 因為在很多時候,互相纏繞的原生家庭裏, 孩子對父母的反應是下意識的、是缺乏界限、非理性思考的 ,所以特別容易被控制、被影響。
少一些自動化反應,多一些理性回應 ,這會讓我們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不再重復陷入同一種困境。
我們也可以直截了當表明自己的真實態度,但不帶有情緒 。
你可以告訴媽媽,「我不會換工作的」,或者,「我會考慮你的建議」。這取決於你的真實立場。這樣的表述會讓父母逐漸了解到,哪些是你願意接受的,哪些你會拒絕。
我們慢慢地把自己從一個不管說什麽都沒人聽、無助得像個孩子一樣的心理角色,逐漸轉換成能掌控對話、表明立場的大人。 一個有邊界、不被情緒淹沒的人,才真正有力量去擁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