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郊區化確實在世界上很有特點。根據Glaeser的【triumph of the city】一書,美國一系列的特點造成了這種情況。
居住分布首先是由通勤方式決定的。最有錢的人住市中心,步行上下班。窮人住市區,透過公共交通上下班。普通富人住郊區,開車上下班。美國的公共交通比較差,汽車是主要的通勤方式,這是郊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南方的一些城市沿著公路放射性蔓延。城市拉得開,人口密度低,那公共交通就越發不重要。人口密度最高的紐約也是透過公共交通通勤的比例最高的地方。因此郊區化又使以汽車為主的通勤方式穩定下來,形成了一種迴圈。
郊區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種族和教育。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的一個產物是校車。為了減少種族隔離,學生不再就近入學,而是在學區內的學校混合入學,於是出現了校車接送住得遠的學生。書中說這項旨在減少隔離的政策實際上促進了隔離,因為富人可以用腳投票。不希望孩子去遠處上學的富人紛紛搬到郊區,市區剩下了沒錢搬的窮人。郊區比市區的居民富,因此郊區的公立學校也就比市區的公立學校質素高。教育質素成為了影響居住選擇的重要因素。學區房不是中國才有的,1999年就有QJE論文研究了美國的學校質素對房價的影響。作者Glaeser本人也是有了小孩之後才搬到郊區去的。書中說美國的基礎教育差是因為不左不右,左的辦法加強公共供給或者右的辦法鼓勵私人供給都可以,唯獨不左不右最差,市區的公立學校差,私人供給又不夠。現在美國新興的憲章學校介於公立和私立之間,由政府出錢但獨立運作,效果不錯,可以看Fryer的一系列論文。
還有一系列政策促進了郊區化,包括市區建築限制、洲際高速公路、住房貸款減免等。作者Glaeser本人認為沒有這些政策他也不會搬到郊區。作者是反對郊區化的,所以也反對這些政策。書中說郊區化的好處是普通中產階級也可以在郊區買得起房子過上體面的生活,壞處是環境成本太高,特別是汽車的耗能。美國的人均通勤耗能遠高於歐洲,居住越集中人均耗能越低。書中說中國、印度這樣正在快速城市化的發展中國家選擇美國還是歐洲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星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