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來說,在宇宙世紀前期,殖民衛星的人口密度較小而且分布不均。【高達0080】可以代表前期宇宙中產的生活水平,【高達ZZ】前幾集則展現的是宇宙貧民的生活。到了宇宙世紀後期隨著人口增長、戰亂頻繁和基建老化,所有的宇宙居民生活條件都大幅下降,而人口密度也達到了接近爆炸的水準。
正好,本人寫了一半的專欄【<海盜高達Dust>逐集解析】近幾期擴充套件的方向就是宇宙世紀後期面臨的人口危機困境。
這一期就是集中分析殖民衛星人口爆炸問題。
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殖民衛星對宇宙居民來說是大地母親一樣的存在,但宇宙居民和他們住在地球的祖先一樣並不愛護大地母親,盛產帶孝子,而且新的大地母親比舊的脆弱多了。殖民衛星的死法有以下幾種:
1.被MS或戰艦的光束武器貫穿,例子太多不一一列舉了。
2.被核武器或MS核融合爐爆炸炸出大洞,比如阿姆羅初次戰鬥打爆了紮古II的核融合爐,把親爹坑成了傻子。
3.被裝上核脈沖引擎後當質素武器用,例子很多。
4.被太陽能反射鏡聚焦燒融化,比如UC0083巴斯克就嘗試用這種方法攔截殖民衛星,但由於卡多拼死頑抗未能成功。
5.被殖民衛星鐳射炮擊,在UC0087提坦斯就幹過這種事,後來UC0096工業七號也被殖民衛星鐳射瞄準,然後被獨角獸大仙發功擋下。
6.被質素武器撞擊,UC0089年初新吉翁內戰時格雷米就用阿克西斯撞擊過哈曼控制的殖民衛星。
殖民衛星這麽脆弱,那修復或者建造新衛星容易嗎?非常難。
殖民衛星是長約30km,直徑約6km的金屬制大圓桶,制造一個殖民衛星需要大量材料,而由於地球的重力這些材料不可能從地球運過來,只能從小行星帶搬運小行星到地球圈開采。這些小行星往往是十公裏以上尺度的大石頭,其中最大的月神二號原本是小行星帶的婚神星,尺寸在百公裏級別,簡直就是個小月球,所以它被取了這個新名字,還被放在與月球反方向的L3上。搬運這麽大的石頭一般飛船的引擎是絕對不夠用的,只能依靠核脈沖引擎——也就是用核爆來推動,而這又需要大量的核武器。這可以算是「超級工程」了,門檻極高。宇宙世紀只有三次成規模地建造殖民衛星的時期:
第一次是UC元年到UC0050的宇宙移民初期階段,地球聯邦為了在宇宙容納百億人口而建立了6個殖民衛星群,宇宙世紀大多數衛星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的。但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聯邦費大力氣修殖民衛星導致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因此取消了對宇宙居民免稅等優待政策,這被認為是殖民衛星獨立運動的導火索之一。
第二次是UC0070年代,吉翁為了發動戰爭而修建了大量殖民衛星,但這些衛星基本上都是軍用的「黑暗殖民衛星」,全封閉,缺少維持內部環境的器材,完全不適合居住。其中比較極端的例子有:有的造戰艦用的造船廠衛星甚至連人工重力都沒有,有的衛星用來測試水陸兩用MS和海軍艦艇而灌滿了水。
第三次是UC0100到UC0120之間,這段時間地球圈維持了長期和平,殖民地經濟增長很快,各SIDE又有不少新殖民衛星建成。比如說西布克和塞西莉學生時代居住的邊境4號就是這一時期建造的。
這些例子說明建造新的殖民衛星需要強大的國力、高效的行政能力和足夠的基建能力,這些都是只有處於上升期、體制尚未僵化的新生政權才能提供的。不幸的是,在UC0169不存在這樣的政權。
再看看在沒有足夠國力的時代,聯邦是怎麽處理戰爭難民問題的。
以島3型殖民衛星居住區長25km,半徑3.2km估算,可居住部份也就是圓桶側壁面積約為500km²。考慮到開放型衛星占多數,開放型衛星要空出一半面積當「窗戶」接受太陽光,那可居住面積還得打個對折,250km²。
![](https://img.jasve.com/2024-1/baa4dc97abc52adf246f94dfa0fcf858.webp)
但是一年戰爭之後連年戰亂產生了大量戰爭難民,又破壞了大量殖民衛星,於是每個衛星的人口密度猛增。特別是【南極條約】簽訂後,戰爭雙方在多少要點臉的時候都不會采用直接殺光整個衛星人口的反人類武器,但仍然免不了波及到民用衛星。其結果是造成的傷亡人數不多,往往只有幾百,但由於殖民衛星不能再住人,數百倍於此的人變成了難民逃到附近的殖民衛星,一個衛星遭殃就會導致周圍幾個衛星人數增加百分之幾十,多來幾次就是指數增長了。【海盜高達Dust】前四話就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幾個開著用實彈武器的古董MS的強盜就能輕松在衛星上戳出幾個透明窟窿,即使土豪贊助解決了修復資金問題,光是把漏掉的空氣充滿就得用半年,這半年裏當地人只能去臨近衛星當難民。再考慮到據說漂泊不定的生活反而會激發人類的生育本能,長此以往,人口爆炸是必然的。
而聯邦是怎麽處理難民的呢?答案是把難民從人口較多的衛星遷移到人口較少的衛星,也就是把人口密度勻一下。比如說UC0080到UC0083,聯邦中的鴿派曾推行的「殖民衛星改造計劃」就是從受損較輕的SIDE挑一些人口少的或者受損較少修修還能住人的殖民衛星移動到人口密度大的SIDE。不過實行這種溫和政策的鴿派人士在所羅門被卡多一鍋端了,搬運到半路的殖民衛星也被西瑪艦隊搶走砸向北美,這一計劃也就不了了之。還有在UC0090,聯邦為了把一個封閉式衛星和一個開放式衛星連起來並取名為「甘泉」,用來安置SIDE3因第一次新吉翁戰爭產生的難民。但聯邦不願管理這個吉翁人的大型難民營,此後這個地方成為了聯邦和吉翁共和國兩不管的權力真空地帶,結果被夏亞趁虛而入,成為了他東山再起的本錢。顯然,這種方法既不治標也不治本,根本解決不了人地矛盾,反倒是會制造隨時可能爆發的火藥桶。
仔細想想,宇宙世紀的地球圈和農耕文明頗為相似,人地矛盾尖銳,王朝末期流民遍地矛盾一觸即發。而且,宇宙的「土地」可以看作不可再生資源,更加加劇了這一矛盾。
這還只是考慮到人口密度,沒考慮糧食供給問題呢。殖民衛星對宇宙居民來說相當於大地母親,農業生產就是在土地上進行的,現在呢?土地沒了!在宇宙世紀早期,殖民衛星只靠一部份農業衛星和居住衛星內建的農業區就能實作糧食自給,還能給聯邦交公糧。可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被破壞,糧食危機與人口爆炸一起爆發,饑荒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從達喀納斯直接在居住區裏種田,用的還是鋤頭來看,過去農業區大棚種植的技術搞不好也失傳了,如果是真的話,種植對土地的需求會大幅增加,給這個人口密度爆炸的時代進一步雪上加霜。另外,由於與地球的貿易幾乎停滯,各殖民地都極度缺乏石油化工原料,只好用生物原料代替,工業和軍事也要和老百姓搶吃的了,所以姜師傅才開發用MS的生物原料制作的「MS料理」來緩解饑餓。
往誇張了說,這個年代殖民衛星氧氣能否自給都是問題。過去人口稀少時衛星往往會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像是巴尼的紮古在森林公園裏放了幾個星期都沒人管。可是後來隨著人口密度增加,必然會有綠地被改成住房,氧氣需求增加供給卻減少,矛盾也會越來越嚴重。幸好地球圈的衛星離地球近,不至於像木星那樣連氧氣都要配給。
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
留在殖民衛星不會有出路。
宇宙世紀要完了。
先來介紹一下番地的含義,有人以為幾番地意思是幾號衛星,但這個理解不準確。
![](https://img.jasve.com/2024-1/2098c471ce0045dfac41b16f0c67fc3b.webp)
(SIDE1的新一番地)設計成多層結構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大可居住面積以容納更多人口。這裏提到封閉式衛星容納人口3000萬恐怕是理論極限值,畢竟前面算過封閉式衛星居住面積只有500km²,那人口密度就是6萬人/km²,接近北京天通苑的水準,恐怕居住環境連鴿子籠都算不上,更沒有多余的面積建足夠的基礎設施。而新一番地容納了9000萬人,簡直就是曹學地獄。
另外由於殖民衛星的人工重力來自自轉,所以離軸線越近加速度越小,宇宙港則設定在加速度為0的軸線上。那麽上層的人工重力會明顯偏小,影響正常生活,但和這噩夢般的人口密度相比這根本不算什麽。再說了,月球都市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裏面的人照樣活得好好的。
按照文中參照的資料,一個SIDE在建設之初應有400個衛星,其中130個單純只用於居住,即居民區面積在32500~65000km²間,總面積在10萬km²到20萬km²之間。按UC0079之前6個SIDE容納100億人口算,人口密度約為8000~16000/km²。考慮到所有區域都適合人類生存,而且幾乎只有城鎮沒有鄉村(夏亞少年時生活的德克薩斯衛星算是旅遊景點),這個密度雖然大但也不是無法接受。但是由於人口密度不均勻,以及前文提到的戰爭對基建的破壞,幾十年裏宇宙居民的生活環境是在急劇惡化中的。
![](https://img.jasve.com/2024-1/c9c8a8ccd235d885b65a7a3c931c8004.webp)
另外參照一篇寫於UC0125的報道,按照殖民衛星公社的估計,島3型衛星容納的人口極限是6000萬(開放型)/1億2000萬(封閉型),以可用面積250km²/500km²計算,人口密度極限為24萬/km²,約合天通苑的四倍,做個人吧。【海盜高達Dust】中SIDE1的首府新一番地靠著把衛星改成三層半的結構,把人口密度壓在了6萬/km²,勉強和天通苑的鴿子籠水平持平,各位在北京打工的朋友應該能體會到這個級別的人口密度居住起來是什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