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沒想得那麽難。
1. 曾經覺得北大清華高不可及,常青藤更是遙遠。出去以後才發現,原來除了牛人以外,還有很多普通人可以進去。到國外遇到很多廣州的朋友,才發現廣州留學風氣比我們那裏在很多。很多人高中開始直接攻SAT了。其實以高考的強度來準備SAT的話,應該是更加容易進好學校的。
而很多成績普通的朋友,後來講起來,一般先去美國一般大學,甚至社區大學,進去以後一到兩年,有上進心一些的話,透過得到導師推薦,發表論文或參加公眾活動經歷,跳轉到不錯的學校,甚至名校。
另外,再不濟的,有學渣朋友跟著父母入籍以後,去北大清華浙大拿個碩士文憑的線不要太低。
2.在國內覺得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難,而在紐約時候,只是去參加了一個lecture和演講人LinkedIn以後就得到去環球實習的機會。期間經手的包括當年黴黴,Jay C在內的很多歌手的marketing工作。
實習期間遇到很多行業從業前輩,美式傳統,參加各種social-networking, 而行業裏的前輩往往會給予很多幫助。公司也有很多培訓,比如安排NYC的職業課程學分,或者每周五pizza會安排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來向我們講述他們部門的工作,本周案例,以及回答我們的問題;和部門合得來的實習生可能就直接轉過去嘗試或錄用了。還有一點是,這期間的職業社交,沒有經歷過職場性騷擾,而且雖然很多前輩,但覺得很收到尊重。
在紐約期間遇到的很多朋友,有喜歡國際關系就去聯合國總部實習的,有喜歡時尚直接幫忙時裝周的,有學法律就在仲裁庭的,有做化學博的參加非洲水處理project... 這些還都是國內出去的留學生的平台,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沒有關系和後台,也許還有深層次的語言文化障礙,但似乎都是很夢想的工作。
關於工作,另一個特殊的朋友,她是從小被領養的。長著亞洲臉但是完全是老美心。有時我想,要是她沒被領養過來,可能就是鄉村裏被遺棄的女嬰了吧?或是長大成為弟弟上學結婚早早賺錢的打工妹?她告訴我她在高中時就開始做競選活動了,嗯,就是總統競選陣營下做青少年選票,帶著一個團隊開著競選車跑遍一個個states去紮營選點演講做marketing的類別(天啦我的高中在幹嘛?!)。至今她都是做event management,很有領導力。
3. 上學時候學了那麽多年英語,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就是講不出來,也讀不了書。那時覺得,英語簡直太難了。
現在會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才發現環境對了學語言就很容易。尤其拉丁語系通了以後,發現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加泰蘭語,基本都能看懂讀懂,因為太相通。
呆久了以後英語反而變得像母語起來,能感覺到有時腦子思考是用英語進行,因為可以用長句子一直加限定從句,有足夠的時間使邏輯和表達更加清晰?
這一點體會非常大。比如美國的法律寫得很直白這樣。近段時間回國參加一個汽車行業的內審培訓,發現講師誇誇其談講的很玄,下面一堆人做著筆記但根本聽不懂。中文資料是那種你每個字我都看得懂但句子到底是什麽意思的類別。事後找英文原版資料來看,簡單清楚,其實每一個檔和表格要求清晰地列在那裏。後來想想,大概是培訓行業,總是要看著難一點才好意思開高價,而基本問了一圈以後發現,這些人參加培訓以後公司還是會高價請老師回去做內審工作。
國內很多事高深難做,有時候真的只是資訊差吧。
4.同樣是學一門技藝。
這是東西變異數異,東方國家非常講究入行輩分和時間,人不聰明更好,勤能補拙;而西方更在意天賦,才華。
我一直想要畫畫但很多年都沒有動過手,倒也不是懶,而是印象中,學畫畫必須正統地練習,需要練基本功,需要指導。小時候學過國畫,記憶中很多時候就是在畫線,偶爾畫只小雞或小蝦,老實說我既不覺得像也不覺得有美感,但必須照著畫很多很多,很快就厭倦了。
倒是來了法國,因為我婆婆是藝術家,被她拉去他們一個workshop畫畫。她說覺得人體線條更美,一開始就讓我去畫人體了。我就幾乎沒有任何素描基礎下開始畫,結果倒是出乎我意料,第一天就畫得很喜歡(嗯,技巧肯定很爛,但是沒有技巧反而有一些不錯的感覺)於是開始喜歡時不時畫畫,按照感覺來。
我第一次真正由心底感受到畫作的美是在維也納看到Klimt的展覽,那副kiss讓我站在那裏久久震撼和感動。這些詞以前美術課本裏經常有,然而也只是假大空而已。我沒想到自己真的會體驗到這種感覺。
同樣,出國後發現很多人有熱愛的東西(大部份在歐洲),做衣服,做包,唱歌,畫畫,樂器,品酒,甚至是一種很古怪的棋盤遊戲。
熱愛為主,你自己喜歡最好,比較沒有「一定要做到」或「必須按照...」這種條件,所以很多時候會很敢於嘗試。
這裏補充下:論點是「發現嘗試和享受自己的興趣 在西方想對其更簡單一些」,是「更簡單」而不是「更好」。東方的匠人精神也有其可貴的地方,只可惜對很多人來說,入門需要機緣,很多東西沒有老一輩帶路就算「不正統」,別說圈子,可能連門也入不了
5. 人際關系,無論是家庭,朋友,職場,陌生人都相對簡單。
我家裏從商,很早熟,十幾歲就知道見什麽人說什麽話,知道怎樣把話說好聽,知道拉攏人心,小小年紀心裏倒是算得很清楚人情世故,這種特性長輩反而誇贊不已,並以此為榮。
幸好後來改變了,越到後來反而變得越不成熟,開始珍惜自己身上真誠,純真和信守的那些東西。
快到三十的門檻,還是有能夠交心的朋友,沒什麽好抱怨的婆家,信賴且仍舊心動的老公,仍能和陌生人微笑問好,對需要幫助的人不冷漠,不必掩飾發自內心的哭笑,不喜歡的人事可以直接說NO。相信人的善良。
這樣活著還挺開心的(嗯所以如果回國工作和生活會不適應吧,雖然有些偏見,但每次回國期間性格還是會不得不變一點)
其他等想到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