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邁、蘇迨、蘇過、蘇遁。
爽了,到了,錯了,走了。
蘇軾為自己兒子命名,就寫了自己一生的傳記。
蘇軾,號東坡居士,一生唯有一個信仰——佛教;有一位不離不棄的好友——佛印。上面有答主 站在解讀柳永的角度、用中學語文的手法去解讀蘇軾,這我可是十分不認可的。
所以我想站在佛教的角度去解答一下。
————————————————
為自己不平?為仕途憤懣?為遭遇抑郁?
抱歉,站在一個佛教徒的角度,去看這位千年前的老師兄,我舉雙手反對。
只有認為自己做對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才會為自己抱怨、抒發自己不平的心態。請問蘇軾認為自己之前做的都是對的?
蘇邁、蘇迨、蘇過、蘇遁。
蘇軾為自己兒子命名,就寫了自己的傳記。
而寫洗兒詩的之前十余年時間,蘇軾都是在被貶謫中度過,蘇過就是在期間誕生的。
過——一個文豪給自己的兒子取一個「過」的名字。為什麽?
郭靖又為何給楊康的兒子取名叫過呢?一語雙關。
錯了就是錯了,蘇軾坦蕩蕩的告訴所有人——我兒子叫蘇過,我用自己的一生銘記。
一個有胸襟的人,從來不會文過飾非。
從這裏也能看出,蘇軾心靈非常單純,很少有油滑、事故的成分在。
或許古往今來有無數文人為自己抒發過不平,但朝人抱怨的習慣,蘇東坡沒有。蘇軾的心與佛法相應,他是個「不執著」的人,即,不會浪費時間在這些沒用的地方;不執著,才能豁達處事。
所以,他即便被貶到海南島,也詼諧的向後人開玩笑: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惟有一幸,無瘴也。
蘇軾之所以能成為兩宋三百年首屈一指的大詞人,不是因為他的文筆——北宋才子如繁星,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範仲淹、王安石,你能說哪個差?
而為何只有蘇軾開了宋詞之先河?
為何想到豪放派會首先想到蘇軾?
蘇軾之所以被人銘記,正式是因為他的心胸,他對生活的幽默。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裏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
普希金還要等著快樂的日子到來,而蘇軾,是一個自己會給自己找樂子的人。
他在海南的時候,還培養了一個舉人,也是海南第一個中舉的人——姜唐佐。
東坡遇赦離瓊時,贈唐佐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對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不久,唐佐果然中舉,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只是此時蘇軾早已離世)崇寧二年(1103),他在汝陽遇見蘇轍,時蘇東坡已去世。轍為胞兄給唐佐補足贈詩曰:「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我在高天流雲著的【如果這是宋史】中看到這個故事,為蘇轍流了眼淚,我想,題詩之後的那一夜,蘇轍應是無眠的。
當然,蘇軾也會鳴不平,可他表達不平的方式不是抱怨、泣訴,而是寫詩、詞自嘲而已。
一個合格的佛家弟子,遇到煩心事不會找外面的問題,而會找自己的問題。
因為你所遭遇的,都是因果,是自己感應而來——當年種因,今朝得果。又怨誰呢?
自嘲,伴隨了蘇軾的後半生。
蘇軾的人生只分為兩個階段——烏台詩案之前,和烏台詩案之後。
烏台詩案之前的蘇軾,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口無遮攔,和我們二十出頭一樣,喜歡在微博亂評論,瞎憤青;
烏台之後的蘇軾,開始對曾經的輕狂反思,並在下放的時候過上了自耕自種的生活,與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觸,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蘇軾真正的接地氣了,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蘇東坡,真正成為一代大家。
然後再來看這首詩。
【洗兒】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孩兒愚與魯,
無憂無慮到公卿。
本詩寫於元豐六年,蘇軾46歲,四年前發生了烏台詩案,寫詩時是被貶狀態。
一個喜歡自嘲的人,寫人、狀物的時候都是在表達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真的像字面意思表達的一樣。
獅子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獅子狗。
願意生兒不如己,那兒子必然不是親生的。
蘇軾當然不願意兒子不如自己,他最後一句話說:無災無難到公卿。要當公卿一樣的大官,要比你爹強。
重點是:無災無難。這並不是蘇軾對朝中大臣的諷刺,這是一個父親真誠的期望。
你們兒子剛出生,你在寫祝詞的時候還想著諷刺別人?
有病吧你。
值得一提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蘇轍後來果然做了宰相,如果蘇軾能像蘇轍一樣稍微低調些,在功名上的成就絕不低於乃弟,只是,會少了很多可愛。
「我被聰明誤一生」是蘇軾的真實心理反應。
而誤蘇軾的聰明,是小聰明。如果不考慮格律字數,這句話應該寫成:我被自己的小聰明耽誤了一輩子。
但願生兒愚與魯——字面上的意思並非蘇軾的真實想法——誰想生個傻兒子?蘇軾只是在自嘲自己,說了句反話而已。
如果蘇軾真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愚魯,那後文「到公卿」又如何解釋?
蘇軾是正牌的進士出身,而且宋朝的科舉非常之嚴格,笨人能考上進士,然後到公卿?
這裏的愚魯,指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
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要穩重,不要像自己這樣浮誇,被自己小聰明耽誤咯。
上周,一位退休的伯父對我語重心長的說:一定要少說話,你看我,我就被自己話太多這毛病害了一輩子。
和蘇軾一樣,這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領悟。
但我相信,人生再來一次,他們也不願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