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觀點你們可能不能接受,那就是: 不是惡人遁入空門了就能洗白,而是遁入空門懺悔了才能更好地定性他前面的行為是惡行。
遁入空門,代表了惡人服從了一種 原環境中公認的社會準則 , 否定了自己前面的惡行 。
但 副作用 就是,惡人不能被幹掉了。
這話聽起來有點扯,這確實是我最近看一些熱門影視劇的討論後得到的感受。
在電視劇討論的時候,經常看見有許多人為反派辯護,為惡行申辯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反派出身高或低所以做這事合情合理/反派受過屈辱所以才反擊/反派結局太慘讓人同情/主角更虛偽……總之你永遠猜不到有些人理解作品時註意點會落在哪裏。
但很有意思的是,為這些反派辯護的人,同一個人,可能會對主角方的人的行為非常吹毛求疵。
主角不能傷害任何無辜的人(哪怕間接的無意的也不行),也不能有任何虛偽的言行,甚至主角粉絲的觀點有問題也成為了主角的黑點。
關鍵是這些評論看似雙標,但說起來的時候都是頭頭是道的。
看完這些評論後,我就有了一種感覺, 是不是只有安排一個角色懺悔了去打自己的臉,才比較容易讓觀眾認可ta之前的行為是錯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還是作者寫得本來就有問題的緣故吧,我覺得我自己寫的小說,我喜歡的XX的作品,就不會有這種問題。我覺得能說出這話的人,還是太樂觀了。
有興趣可以翻下我以前這個回答。
https://www. zhihu.com/answer/156397 4656
我覺得根本原因是,小說和電影電視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載體,面對的受眾群的大小也完全不同。
假如你寫小說,設計一個做盡壞事的反派,可能在小說網站發表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問題,讀者都跟著你唾罵這個反派,支持主角(因為不支持的人基本不會繼續去讀你的小說), 你最後寫反派死不悔改,最後因為罪有應得獲得了悲慘的結局,你的書迷們拍手叫好,你認為自己寫得很成功了。
但是等這本書影視化了,導演粉演員粉以及習慣性的追劇黨一湧入,你可能會發現, 你原本定義的反派忽然成為了一個被許多人同情的物件,因為別人從某些你根本沒想過的角度裏挖掘出了反派的閃光點和值得同情的地方,而ta做的壞事則被大大淡化了,很多人覺得你不該給ta安排那麽慘的結局 。
然後你安排的主角被噴成shi,受眾們從一些你之前寫的時候根本沒註意到的小細節裏挖掘出了主角的若幹黑點,而你看得一臉懵。
「熱門小說改十個八個撲,即使不撲,主角也很難占據輿論高點」,除了編劇演員不行以外,受眾群改變和視角改變也是重要的原因。
看小說大家是跟著主角的視角走的,看電視劇大家是站在一個「審視」主角的位置的。
而金庸和一般作者不同的一點在於,他的作品感覺從寫作的那時開始,就是做好了未來影視化的準備的(可能因為金庸是編劇出身的緣故)。
所以 大家覺得比較別扭的「惡人最終遁入空門」的設定,反而可能是金庸權衡了最終受眾的傾向後做出來的一個折中的安排 。
有人覺得別扭,覺得這些手上血債累累的人獲得的懲罰太輕,這很正常。
但換一種寫法(比如所有的惡人被一個大俠懲罰殺死,惡人互相血拼而死) 未必會更好 ,甚至即使從「推崇正能量」的角度來看,也未必更有幫助。
因為看電視劇的時候,真的有些觀眾非常聖母,而且他們聖母起來可能會非常努力地為「結局悲慘」的反派辯護。
遁入空門,讓惡人自己在一個社會比較認可的體系(佛門)裏進行自我懺悔和適度的懲罰(出家),很可能是金庸找到的一個比較平衡的解決辦法。
最後:
以上這些想法基於一個基本前提:我認為金庸,是為數不多的,在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後,能做到既「火」,並且「多數受眾支持主角方而不是瘋狂噴主角團」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