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可以從來訪者的角度分享一下。
我自己在咨詢期間,曾有一段時間由於工作轉換,現金周轉很緊張,本來考慮暫停咨詢,在與咨詢師商量過後,決定不打斷原來的咨詢計劃,咨詢師允許我先欠資進行咨詢。
當然,這是建立在我與咨詢師已經在一起共同進行咨詢工作了3年左右,彼此對對方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的。
一開始我也會覺得很抱歉,覺得不應該由咨詢師承擔風險。但我的咨詢師告訴我這裏面有一個移情,也是我潛意識裏希望「被照顧」的表達。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我們除了有機會對「我由欠資呈現出來的表現及其背後的動力」做探討外,還有機會探討及體驗到「邊界和規則、自我與他人、錢對於我的意義」等等。並且我們還要一起去對我們的咨詢計劃,定期進行溝通和調整,探討對對方的期待等,以確保我們都能保持彼此之間的邊界。
確實也是挺難得的機會,讓我和我的咨詢師去建立一個除咨詢關系之外的新的關系,並由此觸發了一些平時比較難以呈現出來的話題和體驗。從那次的體驗中,我學到了很豐富的東西,當時不覺得,後來才意識到。
咨詢師一方面需要自我保護,一方面又要處理來訪者的移情,甚至還能夠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來訪者獲得一些體驗,並與來訪者一起做一些分析和探討...我覺是挺考驗咨詢師專業能力和以及實際情況下對咨詢技巧,也就是題主提到的所謂的「治療手段」的套用的。
當然,我自己的一個個例,不能以偏概全,其他人的情況我也不了解。不過由於這位咨詢師的帶給我非常專業的感受,讓我對國內的心理咨詢還是比較有心信的。也因此願意分享自己的個例出來,作為一個參考資訊,希望這個行業能夠在國內發展的更好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