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個紡織廠,僱用了100名工人。
每名工人月薪30元,但是他的勞動能把50元的棉紗變成150元的棉布,所以他每個月創造的價值是100元。於是,每個月:
100名工人付出了勞動,獲得了3000元薪金。
紡織廠廠主付出了8000元生產成本(3000元薪金和5000元棉紗),獲得了一堆棉布(賣出去的話應該是15000元)。
但是,工人只獲得了3000元薪金,導致紡織廠廠主只賣出去了3000元的棉布,還有價值12000元的棉布積壓在倉居里。
棉布必須交易出去才具備商品內容和價值意義,用大白話說,他需要把棉布變成貨幣,再用貨幣購買下個月開工需要的棉紗(繼續生產),甚至用利潤開一個新的紡織廠僱用更多的工人(擴大再生產)。
但是賣不出去,這些商品無法變成貨幣資本就什麽都沒有,反而棉布放個兩三年會朽爛。所以紡織廠廠主看著倉居里12000元的棉布,心塞。
【 這就是經濟危機 】
紡織廠廠主覺得沒那錢維持工廠運轉,但是暫時自己維持生活的錢不缺,於是不幹了,宣布停工,100名工人失業。
紡織廠廠主手裏抓著棉布,心裏嘀咕,我覺得兩三年內還是有望把這棉布賣出去的。
(什麽?讓我把棉布從15元一匹降價到3元一匹讓P民們能買得起、買得完?不可能的)
【 經濟危機的表現1:失業劇增 】
【 經濟危機的表現2:商品大量積壓,工廠倒閉 】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於是他和其他幾十個紡織廠廠主一起遊說議員,議員再在議會裏鼓噪,議會透過了對清朝宣戰的決議,在印度的一支分艦隊把清朝揍了一頓,清朝答應五口通商。關稅?什麽關稅不存在的。
紡織廠廠主高高興興地把棉布運去廣州賣掉了,終於換回了貨幣(白銀)。
【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1:強行開啟外部市場,轉移/傾銷過剩產品 】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這時候棉布的銷量莫名其妙上升了。原來北美突然發現了一個大金礦,幾百萬人都在那裏淘金,老有錢了!
終於有人買棉布了。紡織廠廠主這個月多賣了一千多元,下個月賣了兩千多元,漸漸清空了庫存,有錢了,工廠也恢復開工了,甚至還有利潤琢磨著在北美再開一個紡織廠。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2:天降好運,強行續命】
(這是19世紀中後期的真實歷史,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走出經濟危機都靠金礦。因為金礦的工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是黃金,不需要再經過售出流程轉變成貨幣,他其實就是貨幣。)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過了2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
該國的殖民地沒有金礦。
該國去年想打阿比西尼亞,結果被黑叔叔打回來了。
紡織廠廠主生無可戀,一生氣把棉布拉到郊外一把火燒了。紡織廠廠主在燒棉布的時候,正巧看到了出來倒牛奶的奶牛場廠主,兩人相視一笑。然後他們一起動手,把在不遠處拔槍自殺的鋼鐵廠廠主埋了。
工人們失業兩年了,把最後一件衣服送到當鋪換成麪包後,默默餓死在街頭,教堂的神父收起來埋了。一百多年後教堂拆遷,教堂後面一層疊一層的無主墓地發掘出來,所有教堂的無主屍骨疊在一個很大的地下墓穴中,教會的人一數,啊呀,200萬具骷髏,但是19世紀這個城市只有不到200萬人口呀。
(推薦旅遊景點:巴黎的地下墓穴)
又過了很多年,工人該死的都死了,企業破產的也都破產了,新的企業主誕生,新的工人從兒童長成少年,大家又繼續工作了。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3:來呀,互相傷害呀!】
時光如梭,紡織廠廠主II世的棉布又積壓了。
金礦已經枯竭。
世界的殖民地早已瓜分完畢。但是廠主II世又出錢收買議員在議會鼓噪要發動戰爭了。
你說奧地利的大公被塞爾維亞的刺客殺了,德國為啥要向英國宣戰呢?英國為啥要向德國宣戰呢?為什麽呢?
別管什麽市場不市場的了,因為打仗本身就能消耗產品,和……人口。
總動員,征兵300萬,廠主II世積壓的棉布清空了,還得加班加點。
索姆河一天被德國機關槍掃翻六萬人,六萬個人的軍服又是好大的訂單啊。況且這六萬人也免得餓死凍死在倫敦街頭了。廠主II世放下報紙,心情愉快地註視著杯裏的紅酒。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4:帝國主義戰爭暨P民的互相傷害】
沒打仗的時候差點餓死,打仗了馬上要被機槍掃死,士兵們一生氣就掉頭沖進了冬宮,把沙皇全家突突了。
【再也沒什麽經濟危機了,全劇終……等等!】
蘇維埃成立了,可紡織工人的月薪為什麽還是30元?活我也沒少幹啊,甚至因為星期六義務勞動我每個月創造的價值不是100元而是120元了。
所以?這是為什麽?
而且,沒給我發120元月薪的話,蘇維埃怎麽解決過剩和危機?
(您的好友計劃經濟已經上線)
蘇維埃有1億人口,每年能創造1500億價值。但是發給勞動者的薪酬是500億元。
蘇維埃規劃全國的商品生產,每年生產50億元的麪包,肉類20億,伏特加60億,……總之每年食品150億,衣物50億,住房100億,其他日用消費品200億,正好500億。
勞動者的500億薪金剛好可以買走這500億消費品。完美解決。
不過,這500億消費品是由1億人口中的3333萬生產出來的。
另外6667萬人口也在工作,只是沒在生產消費品。
他們……生產了4萬輛坦克。
Wtf,要4萬輛坦克幹啥啊?
對對對,你說得有道理,明年我調整一下。
第二年,另外6667萬人口生產了大量的機器,足可以新開10家煉鋼廠、5家鋼鐵廠、3家鋁冶煉廠、5家有色金屬工廠,10加飛機廠、20家拖拉機廠、10家造船廠、30家汽車廠、25家紡織廠……
工業化程度+15%,勞動生產率+20%,後年可以生產6萬輛坦克嘍。
(「能不能別提坦克的事兒了?」「那好吧」)
第三年……另外6667萬人口生產了1萬公裏高鐵、2個核電站、1個高能物理實驗室、1個巨型射電望遠鏡……18枚衛星1艘飛船然後還用火箭打上去了……。
【我是計劃經濟,再也沒什麽經濟危機了】
說完了計劃經濟,現在把話題又回到資本主義國家。
這裏先說明一點,前面的例子很簡單,就像中學課本讓你學牛三,習題都是「無摩擦平面上無阻力的小車」,便於中學狗理解這個世界。但現實中可沒有無摩擦平面和無阻力運動。
接下來要說的肯恩斯主義,就是一道參數比較復雜的題目了。
肯恩斯大叔首先研究了19世紀中後期北美金礦開采產生的神奇效應(見前文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2)。肯恩斯發現:它的本質是通脹。由於當時各大國的貨幣基本都是金本位或者金銀本位,金礦大量開采,貨幣量增加了。
肯恩斯又研究了1914-1918年世界大戰的影響(見前文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4),發現這個的本質仍然是通脹——各國為了支持戰爭,加稅已經滿足不了軍費需求了,同時也都在強行印錢。所以世界大戰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的癥狀。
肯恩斯認為,通脹可以緩解和盡快走出經濟危機。19世紀的北美金礦和1914年世界大戰這兩個事件,看起來一個是打仗死人一個是淘金發財,然而本質上是一樣的,那就是通脹。
通脹首先是可以克制邊際效率遞減效應,刺激或者說逼迫工廠主繼續開工,刺激工人不再儲蓄盡量消費。其次,通脹超發的貨幣有相當一部份把持在政府手裏,可以由政府主導啟動一些(不管有沒有意義的)工程,僱用工人就減少了失業率,工人手裏有了薪金,國家的消費總額也可以上升。第三,通脹通常伴隨著匯率下跌,這使得該國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性價比,更有競爭力,有助於出口,也就是有助於轉移/傾銷過剩產品。
肯恩斯開啟了現代國家應對經濟危機的方式,也導致經濟危機前進演化為現代的經濟危機。
也是在這個時間點以後,各主要國家開始丟掉節操,先是定期地、頻繁地調低本國貨幣的含金量,最後幹脆拋棄了金本位,這都是為了通脹的時候方便。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5:印錢主義,啊不,肯恩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