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蒙古是個怎樣的國家?

2012-09-28知識

總體感覺:我們的這個鄰國,比北韓還神秘的多

去年國慶日去了一周多,在這記錄一下自己旅行的見聞。

一夜之間點贊破千,於是再加了一些圖片。

文中照片均為本人拍攝,想看更多高畫質大圖可去我的豆瓣圍觀:【蒙古國】荒蕪的風

【烏蘭巴托】的夜

第一部份:草原龐克烏蘭巴托

在去年還有一個月不到國慶日時,我才突然想去看看世界。搜尋北京出發的機票,發現無論去國內還是國外,價格都全線飄紅。在網上把全部航班按照價格從低到高排序,最前面的烏蘭巴托頓時映入眼簾。


不到2000的往返機票,比許多國內航線都便宜,更何況是黃金周這個時間。這次倉促的購票,讓我來到了蒙古國這個神秘的國家,而它也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


「你要去蒙古?去蒙古不用開通國際漫遊啊,你是去包頭還是呼市呢?」和我一起去蒙古的一個朋友,在出國前給中國聯通打電話,要求開通國際漫遊,結果客服在電話裏和他進行了一番地理的辯論。


這是個足夠小眾的旅行目的地,在很多人眼裏它要比北韓還要神秘。這也是個足夠冷門的目的地,尚未被中國大媽們攻陷。黃金周期間在那裏也沒有遇到幾個中國人。我們不僅避開了人山人海,又領域了最震撼的原生態遊牧文化。

烏蘭巴托市區去機場的路上

買了機票後,我直接把護照快遞到二連浩特,四百多塊錢就迅速搞定了簽證(在北京也可以辦,叢二蓮辦更便宜)。從辦簽證就能感受到這個國家粗獷的風格:什麽資料都不要,只要兩張照片,甚至沒照片旅行社也能幫著搞定。


隨後我們在研究攻略時,才慢慢開始了解蒙古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是和中國有著最長邊界的(全長4677公裏)的鄰國,但我們幾乎對其一無所知。後來我和朋友一提起去蒙古旅行,他們基本上都以為我去的是內蒙。


與此同時,歐美遊客早已把這裏當作了最佳的戶外旅行目的地。他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遠離現代文明的凈土。正如【孤獨星球】對蒙古的描述,「這裏是自然主義者的天堂」。每年有成千上萬的西方背包客紛至沓來,進行騎馬、露營、徒步、登山等各種活動。

不過後來因為計劃有變,選擇了從二連浩特飛到烏蘭巴托,再從烏蘭巴托飛回北京。在二連坐的帶螺旋槳的小飛機,顛簸非常厲害,飛的比戰鬥民族還狂野,實在符合這家航空公司彪悍的名號——匈奴航空。在飛機上我鄰座是個在蒙古經商的中國商人,給我說這小飛機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蘇聯的產品。讓我突然想起林彪當年外逃搭乘的三叉戟.....他最終也是留在了蒙古……

回來時坐的大飛機,非常穩,蒙古航空值得推薦。

匈奴航空小飛機
在二連浩特的市場兌換了圖格裏特(蒙圖),匯率1:370,秒變大款
二連浩特隨處可見蒙古國來的吉普車,他們來這裏的市場掃貨,都要把車裝的滿滿的

從烏蘭巴托的成吉思汗機場中一出來,就能感受到刺骨的涼意——而此時北京還是金秋時節。烏蘭巴托是全球最寒冷的首都,冬季氣溫長期在零下40度,經常有醉漢凍死街頭的新聞。

成吉思汗機場外停車場

我在來之前和旅館透過電子郵件約好了接機。在機場裏出了安檢,就看到一個老頭舉著寫著我名字的牌子。這個老頭不會英語,一路我們也無法交流。出了機場,就是一個不大的停車場。停車場上佇立著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畫像,一下子把人拉到了歷史的回憶之中。


老頭把我帶到一個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舊豐田車上,就直奔旅館。路上行駛的大部份是日本二手車,還有一些南韓車。他們已經習慣了左舵車和右舵車的共存,好像是蒙古騎兵們善於左右開弓一樣。整個城市的建設還是相當滯後,沒有軌域交通,幾乎沒有立交橋和快速路,無數的汽車常常把城市道路堵的水泄不通。


到了旅館,從窗戶向外看,五顏六色的房屋映入眼簾。這裏缺少城市規劃,各家各戶都自建房屋,所以各種風格、造型的房子混搭在一起,共同組成了城市雜亂又繽紛的景觀。

旅館窗外

旅館是在一個私家院子裏的四層小樓,就類似我們城中村裏的那種建築。事實上,各國的城市往往都是由類似農村一樣的私家宅院發展起來的,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


旅館的院子裏還有個車庫,裏面有個蒙古包,老板說天氣好的時候會把蒙古包拉出來,擺在院子裏。旅館裏住著許多西方遊客,亞洲遊客中南韓人最多,而中國人非常少。我們只見到了兩三個中國人,在隨後的幾天,我們在烏蘭巴托之外的草原上上,也頻繁碰到這幾個人。後來我們開玩笑說,或許來蒙古國的遊客總共就這幾個人,大家擡頭不見低頭見。

旅館門外的小路,好似老城區的胡同

說起蒙古國和內蒙古的區別,就要從蒙古帝國滅亡後分化為的三部份開始。在明末清初,蒙古分化為三部: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這三部是以蒙古國和中國內蒙邊界一帶的戈壁沙漠做的空間劃分。漠西蒙古後發展為準噶爾帝國,被清朝乾隆所滅,現在只留下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這個名詞。而漠北蒙古主要為蒙古喀爾喀部,在清朝滅亡後獨立,成為外蒙古。


外蒙先是在蘇聯的扶持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解體後轉變了政治體制,成為今天的蒙古國。漠南蒙古各部落——科爾沁、察哈爾等,則成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


烏蘭巴托原名「庫倫」,這座城市的歷史並不長。1778年,乾隆降旨喀爾喀蒙古領袖在北京到恰克圖商路上的駐地設立城防,取名庫倫。建城後,庫倫逐漸成為在漠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商業和宗教中心。1911年末,八世哲布尊丹巴(博格達汗)宣布外蒙古獨立,並定都庫倫。接著在1924年,蒙古人民黨在蘇聯支持下,建立了蘇聯之後的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蒙古人民共和國,並將「庫倫」改名為「烏蘭巴托」,意為「紅色英雄城」。


宣布了蒙古獨立的博格達汗,是蒙古最後一代宗教領袖。我們也參觀了博格達汗宮,從其造型可以看出,這座宮殿式建築深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在博格達汗宮的外面,我也看到了中國援建的文字介紹,並且這座宮殿的修繕同樣是由國內的文保專家參與支持的。

博格達汗宮


蒙古於上世紀初從中國獨立出去後,全面投向蘇聯的懷抱,從制度到文化全盤俄化,被稱為「蘇聯的第十六個共和國」。他們不僅用俄語字母改造了蒙古文,並且大量的俄語進入了他們的語言。因為中蘇交惡,蒙古一直與中國極少交流。


在1990年蘇東劇變之後,蒙古又向歐美伸出了雙臂,迅速西化。長期的隔閡,導致我們對蒙古國這個鄰國愈發感到陌生。

大量蘇式建築的存在,讓這裏在外形上和俄國城市高度相似
近些年也有大量現代建築拔地而起


盡管在蘇聯獨立後,蒙古國大力強化自身民族意識。但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被蘇俄的控制後,蒙古國人已經形成對俄國更親近的感覺。我們在當地的精靈畢爾根,用流利的英式英語對我們說,他們覺得和俄國更為親近一些。因為他們雙方文字、文化和各種制度更為一致,例如他們的火車均為寬軌。我們問他去過中國沒有,這個號稱走遍世界的人,只能對我的說:去過北京,不過只是在機場轉機。


在去之前,在網上看了許多文章說蒙古國對華不友好。我們也一直提心吊膽,所以才組團前往。事實上,越是不了解的東西越覺得害怕,恐懼往往來自於未知。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和蒙古國缺少交流,導致雙方互相了解缺乏,再加上早些年個別商人在蒙古國的不良行為,讓雙方在交往上互相心存疑慮。不過對於遊客來說,只要稍加註意,安全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們作為遊客和當地人打交道時,遇到的基本都是友好的態度,盡管有些時候能感受到一種禮貌的、中立的距離感。


對國內來的遊客來說,漫步在烏蘭巴托市區,強烈的陌生感會撲面而來。大街上沒有一個漢字,我們印象中的蝌蚪狀的蒙古文也幾乎沒有,映入眼簾的都是像俄語一樣、西利爾字母拼寫的蒙古文。與我們同行的一個內蒙的蒙古族朋友,也看得暈頭轉向。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韓文出現在烏蘭巴托街頭。南韓借助和蒙古國語言同為阿爾泰語系的緣故,加強了與其經貿和文化往來。蒙古國的許多大巴,都是大宇提供的援助。而南韓遊客也成群結隊的出現在烏蘭巴托街頭。在烏蘭巴托甚至出現了一個南韓街區,整條街都是各種南韓料理的館子。而南韓範的打扮更是在女性之中風靡開來,經常能看到穿著俄式和西式皮草大衣的女人,畫著韓式的精致妝容。

貌似是畢業的大學生和老師們合影

在城市空間結構上,烏蘭巴托是以哲布尊丹巴的「黃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座寺院兼宮殿的建築,是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駐錫之地。在蒙古國獨立後,黃宮一開始是作為還俗喇嘛的職業培訓學校。隨後革命黨人將其拆除,並在原址上蓋起了蘇聯建築風格風格的政府宮,皇宮前的大廣場也被改為「蘇赫巴托爾廣場」,以紀念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蘇赫巴托爾。


而如今,這個廣場又被改名為了成吉思汗廣場,是整個城市的中心,也是遊客們造訪的第一站,類似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廣場四周有國家大呼拉爾、國家古典藝術劇院、中央文化宮、烏蘭巴托市政府、中央郵局等重要建築。這些建築多為前聯式的建築,威嚴莊重,漫步廣場上,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一個蘇聯城市。

成吉思汗廣場

廣場正北是國家大呼拉爾所在的國會大廈,類似我們的人民大會堂。大廈正中是成吉思汗的大型雕塑。雕像前是他兩員愛將博爾術和木華黎的雕塑,在大廈兩側則是窩闊台和忽必烈的雕塑。從這些雕塑可以看出這幾個歷史人物在蒙古人心中的分量。蒙古國各地的人來到首都,都要到這座建築留影,甚至許多新婚夫婦也在這裏拍婚紗照。


在廣場上可以看到許多穿著蒙古袍的人們,事實上這裏穿蒙古袍的人隨處可見,在街頭經常能看到身著傳統服飾的人和時尚潮人擦肩而過。

蘇赫巴托爾雕像下的小姑娘


在廣場南側,則是當年的社會主義蒙古國的開國元勛蘇赫巴托爾的雕像。再往南,則是新興的商業中心,類似烏蘭巴托的CBD。在前幾年,依靠采礦業,蒙古國經濟狂飆突進,連年保持了超過20%、令人瞠目結舌的GDP增長率。西方媒體也把Mongolia戲稱為Minglolia。大量的奢侈品店雲集在烏蘭巴托,LV甚至在這裏建了一個亞洲旗艦店。


經濟的快速增長,讓這裏新型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帆船造型的五星級天藍酒店,已成為烏蘭巴托的新地標。

成吉思汗廣場南側的商業中心,最突出的建築為天藍酒店

成吉思汗廣場類似於天安門廣場,那麽廣場前的大道和平大街(Peace Avenue)就類似於長安街。這條大街是烏蘭巴托最重要的主幹道,城市主要的建築都分布在這條街沿線附近。


我們從成吉思汗廣場出發,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烏蘭巴托的王府井——國營百貨公司。百貨大樓是遊客們掃貨的最重要戰場。作為國際旅遊業發達的城市,烏蘭巴托的主要商場都可以使用美元,也可以在這兌換蒙古貨幣圖格裏特(蒙圖)。這裏的頂層,銷售各種旅遊紀念品。由於有了官方的旗號,這裏的紀念品價格更高,但是質素更好,數量也更多。最讓人難忘的紀念品是各種動物的皮毛,甚至有整只狐貍和狼的皮毛......這個帶回國披身上絕對最為拉風。

國營百貨公司

百貨大樓外,是許多出租車的集散地。說到出租車,蒙古國幾乎沒有出租車公司,都是由私家車擔任出租車職能。到一個地方去的話,往往是先和司機講價,少數的司機也會給你打表。我們在百貨大樓外面找到一個出租車,不過和司機語言不通無法交流。這時候一個路邊日系打扮的妹子,主動過來幫我們和長得像南韓大叔一樣的司機溝通並砍價。這幕場景看著頗有一種淩亂的戲劇感。


對遊客來說,城市南部的翟山是俯瞰全城的好去處。我們打到車後,一路來到翟山。一下車,就能看到蘇聯風格濃郁的紀念碑。雖然看不懂文字,大概能猜出意思,無非是紀念當年蘇聯和蒙古在二戰中並肩作戰的友誼。

坦克紀念碑記錄了1943年從莫斯科一直打到1945年的柏林的歷程

翟山並不高,更像是公園裏的一個小山丘。我們一路沿著階梯上去,看到除了遊客之外,不少本地人也把這裏當做周末休閑的地方。在山頂上有一個更為高大的紀念碑,後面是一個環形的畫廊,上面畫著許多革命年代的人物,其中CCCP(蘇聯簡寫)的字母非常顯眼。這些繪畫的時代特征極強,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紅色歷史。

蘇蒙友好的畫像

烏蘭巴托海拔較高,位於一個小山谷中。在翟山山頂,放眼望去,各種風格的建築混搭在一起,倒也展現出一種色彩斑斕、參差多樣的美:現代化的公寓樓與傳統宅院交錯出現,蘇聯式街坊型住宅旁就是歐式的高檔別墅。城市南部也就是翟山附近是富人區,有著許多高端公寓,有集中供暖設施,是城市新貴們的選擇。


城市郊區皆是在山坡蔓延鋪開的棚戶區,大量的蒙古包點綴其間。遠看好像是五顏六色的花朵,星星點點的散布在草原之上。蒙古國只有三百萬人,但烏蘭巴托聚集了全國一半的人口,而其中又有一半在這些棚戶區中。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度,城市化的速度令人眩目。


基本上可以說,全國只有這一個城市,除了這座城市之外都是牧區。每年大量牧民們湧入這座城市,再加上這裏的年輕人比例極高(蒙古國生育率在亞洲都是靠前的),大量的新增人口也推高了城市的房價。我們在烏蘭巴托看到大量地產開發的廣告,許多小戶型(50-70平米)的房子,單價也達到了人民幣兩三萬,相對這裏的人均收入,也是天價了。


城市被群山環繞,也造成了空氣汙染的問題。如今大量的私家車取代了馬匹,在擁堵的道路上排放大量尾氣。集中供暖設施不足,棚戶區基本上都是燒柴火和煤取暖。每年冬天,這裏都會因為通風不暢而空氣汙染爆表。烏蘭巴托因此連續多年被世衛組織評為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我們在第一天晚上,因為迷路走到距棚戶區附近,就聞到了嗆鼻的氣息。

郊外的棚戶區

因【烏蘭巴托的夜】那首歌,烏蘭巴托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知名度。與歌曲中的浪漫寧靜不同,在現實中,這裏是一個非常魔幻的城市,充滿了時尚、潮流與欲望,可謂是「草原龐克」。


在西方,蒙古人被稱為最不像亞洲人的亞洲人。粗獷的遊牧文化,再加上近現代蘇俄的熏陶,讓他們神情舉止、舉手投足,都頗似西方人。他們外向、直率,完全沒有東亞國家的內向和拘謹。長期的俄化和最近的西化,讓路上的女士們,都是歐美範的打扮。她們著濃妝,穿著俄國的皮草、靴子和絲襪,甚至還有人在這麽冷的天穿著低胸的上衣。遊牧基因造就了她們的高挑的大骨架,如果不看臉,還以為她們和俄國大妞沒有分別。


飯店裏的顧客們,嫻熟的用著刀叉,把牛羊肉從骨頭上剃的幹凈。電視螢幕上放著美國的MTV,打著耳釘的龐克青年表演著為亞洲最潮的蒙古說唱。旅遊從業者們,說著一口地道的倫敦腔的英文。


入夜後,這裏並沒有【烏蘭巴托的夜】那首歌的歌詞裏唱的那麽寧靜。草原新貴們開著跑車,啟動了歐美範的夜生活。遍地的酒吧和夜店,讓這座城市充滿喧囂、燈火通明。


城市的郊區,則有著更為粗獷的遊牧氣息。在城市東郊,有一個納蘭圖勒市場。在這個被當地人成為「黑市」的地方,可以買到一切你想買的東西,從蒙古袍、馬鞍到各種刀具不一而足。盡管我們因為時間原因沒能去這個市場,不過我們還是路過了郊區另一個市場。各種貨櫃組成的商鋪前,擠滿了周末來逛街的人們,當地人把市場不僅當作購物場所,也當做社交場所。


在市場門口,我們看到打扮入時的姑娘從路邊剛剝的羊皮邊走過,她們毫不在意,並談笑風生。在這座城市,都市繁華與遊牧的粗獷並存,讓這座城市頗有「草原龐克」的感覺。

郊區市場門口的路邊攤販
郊區的路邊就有剛殺羊時剝的羊皮

在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來到這裏經商。我在來烏蘭巴托的飛機上就認識了一個雲南客商。他來到蒙古國做羊肉貿易。計劃在這裏建一個羊肉加工廠,運輸到鄭州的物流中心,再輻射到整個華北。


隨著中蒙兩國近年來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曾經的歷史隔閡正在逐漸消失。中國元素也逐漸出現在了烏蘭巴托街頭。大使館所在的北京街已經立起了中國傳統的牌坊。各種基礎設施中的中文也頻繁出現在我們眼前。而在我們在烏蘭巴托短暫的停留期間,就有兩次在問路或者打車的時候,遇到會講中文、到中國留學過的年輕人的幫助。

北京街的雨水井蓋

這座城市不大,僅步行就可以在主城區逛個遍。如果有時間,許多博物館和藝術場館,都是了解這個國家的好去處。在蒙古國家博物館裏,你會看到蒙古帝國崛起的歷程。和我們從學校裏學到的歷史觀不太一樣,這裏的人把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時代的草原民族,看作是不同時期他們的先輩。就像我們看漢、唐、宋、明這些朝代一樣。由於蒙古國的各個博物館拍照還需要另外付費,所以就沒留下照片。


此外還可以到文化宮觀看各種文藝表演,到摔角館觀看蒙古摔角比賽,到蒙古國立大學看看帥哥美女。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仿佛從過去迅速穿越到了未來,不同年代的元素閃爍其間,讓人眼花繚亂。

藝術宮門口
蒙古國立大學


雖然烏蘭巴托的物價在蒙古國內是最高的,但是相對中國一線城市,還是非常的親民。由於大量西方遊客的前來,這裏各種風味、各種檔次的飯店一應俱全。


不過總的來說,蒙古國是肉食主義者的天堂。這裏最常見的套餐,就是一份作為主食的羊肉,配上一些作為副食的米飯和蔬菜。在一般的飯店裏,三四十塊錢,就能把純正的牛羊肉吃到爆。


臨走時那天我們吃了比較高檔的飯店Modern Nomads。飯店的裝潢非常具有特色,是現代元素和傳統民族元素的結合,服務員均身著傳統服飾為我們服務。最後四個人酒足飯飽,總花費大概兩百多塊錢左右。

Modern Nomads的服務員
滿滿一盤子的羊肉
羊肉面,類似中國的河南燴面與蘭州拉面的混合體


最後一天去機場前,我們到了蒙古國最著名的品牌Gobi(戈壁)的工廠店。店裏還有模特現場表演,人高馬大的蒙古模特,讓組團來掃貨的南韓大媽們看的目不轉睛。工廠店裏各種羊毛、羊絨服飾的價格大致是國內售價的1/3-1/2.。買幾件帶回去給親朋好友,還是非常劃算。這樣國內的朋友們不僅能感受到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氣,也能感受到來自蒙古國百分百純羊絨的溫暖。

Gobi工廠店裏的模特表演

第二部份:世界上最原生態的遊牧生活

說到蒙古國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原生態了。千萬不要被烏蘭巴托的燈紅酒綠所欺騙,那是這個國家僅有的一點繁華。


與快速城市化行程中的內蒙古不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遊牧國家,蒙古國依然完好保留了最原始的草原和最傳統的遊牧習俗。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每平方公裏不到2個人。 這什麽概念?就是全國面積比西藏都大,只比新疆小一點,但是人口還沒北京海澱區多。出了首都烏蘭巴托,便是一望無際、遠離現代文明的草原。千百年來,牧民們在這裏的生活,幾乎沒有變化。


因此越深入蒙古國內地,越能感受到原生態帶來的震撼。這也讓我對這次意外的旅行選擇欣喜不已。長期以來沈溺於繁忙的工作,我一直想找各機會,脫離互聯網和智能電話,擺脫科技和工作對我生活無孔不入的入侵。


【荒野之境】作者麥克法倫這樣寫道:「去到某個遙遠的地方,那裏人跡罕至,會有明亮清晰的星光,會有從四面八方吹拂而至的風。我會去往極北或極西之地,因為在我心中,那裏會是最後的蠻荒樂土。」而蒙古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荒蕪地方,是世界的一個盡頭。


在烏蘭巴托待了一天之後,我們就從旅館訂了一個到城市東邊特雷勒吉國家公園(Gorkhi-Terelj National Park)的一日遊。這邊旅館和旅行社大多是一體的,可以在網上聯系他們參加各種旅遊專案,也可以現場和他們商議。一切活動行程都可以自由討論安排,價格也好說,根據人數計算,人越多單價越便宜。一般來說,每天的包車費用為五六十美元左右。


旅行社給我們安排了一個老頭司機,他只會簡單的英文和個別漢語詞匯。有網友看了照片後說他長得像康熙......

我們的司機

與我們想象中一望無垠、平坦遼闊的大草原不同,蒙古國有著大量的山地。特雷勒吉公園有著壯麗的高山,一日之內,我們經歷了從陰到晴再到大雪的各種天氣。這個公園其實就是在烏蘭巴托東北五六十公裏處,因為路況和天氣原因,足足開了兩個多小時才到。

路遇暴雪

直到我們進入了公園深處,天氣又轉晴,我們才得以欣賞壯麗的美景。公園最有名的地標是龜巖,一個巨大的山體巖石,遠看像是烏龜的模樣。


而在公園內部的觀音開悟和修禪中心(Aryapala initiation &meditation centre),則能欣賞到最美的山地景色。正如【孤獨星球】所言:如果美國的蒙大拿和瑞士生一個混血寶寶,那麽就是蒙古國山區的模樣。

帶著一對南韓遊客的蒙古導遊

在特雷勒吉公園東部,還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這座銀光閃閃的雕像,有40米高,用250噸不銹鋼建造而成。這座成吉思汗手持金鞭的雕像所在位置,就是歷史上鐵木真年少時在乞顏部創造金鞭的地方。


雕像下面的基座是一個展覽館。我們去的時候已經快要下班了,所以沒有進去。在雕像外面,我們看到很多西方遊客騎著山地車前來。特雷勒吉公園附近,是許多戶外運動者的天堂。這裏有各種地形地貌,又非常原始,深受西方遊客的喜愛。我們還見到一對徒步野營的德國夫婦,以及一些騎著馬、穿著蒙古袍的西方遊客。

徒步野營的德國夫婦
騎馬旅行的西方遊客


雖然蒙古早已是西方背包客的天堂,但是來此旅行的中國人還是很少,尤其是自由行在這裏並不容易。整個國家可以說只有一個城市,烏蘭巴托集中了全國近一半的人口。出了首都,公共交通幾乎可以忽略。全國只有一條鐵路線,而硬化路面的公路,在大多數地方都是奢望。很多省會城市之間都沒有客運大巴和硬化公路。司機們都開著各自的越野車,在沒有道路的草原或者戈壁灘上,憑借經驗辨識路途。

草原上的路

在這樣原始的狀態下,各種各樣的旅行社就成最重要的旅遊活動組織者。烏蘭巴托遍地的酒店和旅社,都提供旅行社的服務,為遊客們安排不同類別的路線,從草原、戈壁、沙漠,到探訪馴鹿部落、參觀獵鷹活動,不一而足。而且遊客們也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和旅行社協商旅程的時間、路線和活動內容。


在來蒙古之前,我們聯系到這個旅行社,加入了最經典的草原旅行路線——鄂爾渾峽谷五天四夜路線,五個人組團,每人每天60美金(可議價)。這個路線是從烏蘭巴托出發,一路向西到迪蒙元帝國的國都哈拉和林,然後再深入鄂爾渾峽谷,體驗那裏的自然景色。全程還給我們安排了幾個遊牧家庭的住宿,讓我們感受最純正的草原生活和遊牧文化,並且提供騎馬和騎駱駝等特色活動。
我們一行五個人,坐上蘇聯UAZ四驅麪包車,一路奔向草原深處。後來我們發現,草原上溝壑縱橫的地貌,也只有這種車才能hold住。剛出烏蘭巴托,我們的這輛車就在路上救援了一輛當地人的SUV。

我們的麪包車後面跟著另一輛車

從烏蘭巴托到哈拉和林有硬化公路,但是也年久失修,車在上面一路顛簸。三百多公裏的路,足足走了將近一天。在我們快要顛吐了時,原生的司機和精靈們依然在駕駛和副駕的位置說說笑笑,毫無狀況。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顛簸節奏,或許是他們從小就在策馬揚鞭縱橫原野的緣故。後來司機興致一來,開啟收音機,隨著廣播裏的音樂唱起了蒙古民歌,高亢、嘹亮又悠長,一下子把我們拉入了草原的氛圍中。

我們的精靈畢爾根
我們的司機
另一個團隊的精靈


中午我們在路邊一個飯店吃飯時,看到了非常戲劇化的場景。兩個穿著蒙古袍的牧人,騎著馬來到飯店門口,然後把馬拴在我們的汽車旁,進來吃飯。兩匹馬兒似乎在提醒我們,現代蒙古人只是把馬換成了汽車,而那種策馬揚鞭的遊牧生活節奏,並沒有根本改變。

套馬的漢子也來飯店吃飯
路邊飯店最常見的羊肉餐

隨後我們繼續上路,直到日暮時分,我們才到達距離烏蘭巴托380公裏的哈拉和林。這個位於蒙古高原心臟的地方,一直是北方各遊牧民族駐牧的中心:從匈奴、突厥到回鶻等等。直到現在,蒙古國內還有呼聲說要遷都回哈拉和林。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這裏設定了一處供給基地。他的兒子窩闊台則在1235年,在回鶻都城的基礎上,正式建成了蒙古帝國的都城。這是一座以中原城市風格為基礎,兼具中亞、中東建築風貌,具有突出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的城市。


蒙元帝國的強盛,使哈拉和林成為了整個帝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城市:各種膚色的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城市通用多種語言和文字;各種宗教都在這裏傳播,全市建有多達十二種宗教的祭拜場所。但哈拉和林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忽必烈遷都元大都(即北京)後,哈拉和林逐漸衰退,並且在日後蒙古貴族不斷的內戰中徹底成為廢墟。

哈拉和林今日

現在哈拉和林,僅僅是一座人口不足一萬的小城。當年的繁華的都城,如今基本上蕩然無存。如今站在街頭看去,只有星星點點的小高層建築,向我們展示著這裏依舊是個城市。路邊走過的小學生們都穿著西裝制服,打著領帶;少婦身上的蒙古袍下,露出時尚的高跟鞋。蒙古元素和西方時尚,如今在這裏再次交融。


我們在這裏吃了一次飯,而精靈和司機則去到超市采購。草原上交通不便、物資稀少,精靈和司機把我們這幾天的飲用水和各種生活用品大包小包的搬上車後,才帶著我們離開這裏。

我們在哈拉和林就餐的飯店,也有中學生買飯後打包帶回家
我們的精靈采購食品

如今這裏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是在16世紀修建的額爾德尼昭寺。這是當時外喀爾喀土謝圖汗阿巴岱汗,用故都的斷垣殘壁,建造的寺廟。作為如今蒙古國最大的藏傳佛教廟宇,現在有數百名喇嘛在此修行。


讓人過目難忘是這座喇嘛廟的圍墻:在潔白的墻面上,矗立著象征著一百零八尊羅漢的一百零八座白塔,以約十五米的間距均勻分布,連線圍合成完整的城墻。城中野草茂盛,寺廟建築群好似建立在草原之上。建築融合了蒙古、中國漢族和藏族的多種藝術風格。寺內還保存著十五到十七世紀的一些繪畫、藝術品和碑刻等文物。在喇嘛們居住和修行的藏式建築外,便是幾個世紀前留下的殘碑、斷柱、破損的磚塊和琉璃瓦。修繕一新的寺廟和斷瓦殘垣毫不違和的相處,共同見證著帝國斜照的殘陽。


在哈拉和林我們還參觀了當地的一個由日本援建的博物館。和蒙古國絕大多數博物館類似,哈拉和林博物館內拍照的話,需要額外交費,費用是門票價格的好多倍 ,而且還有人專門盯著你是否拍照。因此大多數人都不在館內照相了。博物館不大,但是卻完整的展示了草原民族發展的歷史。館中陳列著本地——主要是後杭愛省的各種考古發現,包括陶器、青銅器和石刻等。


在額爾德尼召寺附近,我們入住了一戶牧民的蒙古包營地。雖然這戶牧民常年負責旅遊接待,但是他們家的蒙古包,依然原汁原味。我們在這裏也遇到了許多世界各地的遊客,大家基本上都是五個人一個團隊,共宿一個蒙古包。

這是一個相對現代化的蒙古包,還有電燈和接線板

蒙古包,是蒙古人千百年的家園。這種由木骨架和外覆氈片組成的建築形式,早在匈奴時期,就被草原民族發明並使用。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敕勒歌】所描寫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穹廬,就是蒙古包的形象。蒙古包被當地人稱為格兒(Ger)。圓形的蒙古包,四周側壁分成數塊,由條木編成網狀,進而圍成圓形。傘骨狀的圓頂,透過二十多跟頂桿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毛氈,用繩索固定。和想象的全封閉結構不同,蒙古包還有一個天窗,便於光線照入及室內外空氣交換。


在內蒙古,如今的牧民們都已經定居,不再遊牧,草場分配給了各個村莊和大隊,牧民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磚頭水泥的現代房屋,和其他地方的農村並無本質區別。少數給遊客提供的蒙古包也不再是傳統木制工藝。而在蒙古國,由於依然是遊牧生活,牧民們依然習慣住在便於拆卸的蒙古包裏,哪怕是進城移居到烏蘭巴托郊區的牧民,還是習慣的在院子裏搭建一個蒙古包裏,而不是修建一個小木屋。


我們在烏蘭巴托住宿的青年旅社的車居里,就有一個蒙古包。旅社店員給我們說,每當天氣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把蒙古包擡出來,放在院子,讓大家在蒙古包裏吃飯。按照他的說法,蒙古餐只有在蒙古包中吃,才有味道。

蒙古包營地

蒙古包看上去挺酷,但是住在裏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美好。盡管只是十月初,但是蒙古高原的冷空氣讓這裏溫度接近零度。蒙古包裏五張單人床圍著一個爐子擺成一個圓形。爐子的造型有點像我們以前用的蜂窩煤爐,不過這裏都是燒柴取暖。爐子上面連著一個煙筒,直接向上伸出天窗。點火時,要先點燃一些紙屑,然後引燃小塊的松木,等火勢旺起來後,再放入大塊木頭。一旦爐子點燃,屋裏馬上從冬天變為夏天,不蓋著睡袋,只穿內衣躺著,也滿頭大汗。但是爐子即便填滿木頭,也只能燃燒兩三個小時。到了後半夜爐火熄滅,大家又紛紛凍醒。我們只好重新引燃爐子,填入木塊。我們只好不斷重復點火,加木柴,穿衣,再脫衣的過程,就這樣周而復始,折騰到天亮。


如果說哈拉和林依然是一個小城市的話,那麽我們隨後的行程就徹底告別了都市生活。哈拉和林附近的鄂爾渾峽谷,是研究蒙古國歷史和遊牧文化發展的重要地點,在2004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峽谷深處遠離都市,然煙稀少,那裏的瀑布、草原和山野的豐富景致,被認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觀。

鄂爾渾峽谷地區

一路上,我們又經歷了幾個小時更加劇烈的顛簸。如果說從烏蘭巴托到哈拉和林還是有路的話,那麽從哈拉和林到鄂爾渾峽谷深處,是完全沒有路的荒野。在溝壑縱橫、完全沒有道路的荒野上,蘇聯四驅車展現了極致的越野暴力美學,爬坡、淌水,幾乎沒有它走不過去的野地。我們在車內只能雙手緊抓車上的座位和把手,假如車門不結實,我們隨時可以飛出去。還在戰鬥民族制造的越野車足夠結實,也只有這樣的車才能適應蒙古高原的狂野。

鄂爾渾河大轉彎

在進入河源頭的路上,我們能經過一個大峽谷。鄂爾渾河在這裏轉了一個U形的大灣,河的一側是接近90度的陡峭懸崖,另一側則是一馬平川的草原。盡管河水流不大,但我們依然能在這蒼茫的北地,感受到川流不息的壯闊。大峽谷與中國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和美國亞利桑那的大峽谷看上起有不少相似,但這裏的視野更為寬闊,遠方的草原連綿直到天邊。


在我們的骨頭即將被震得散架的時候,越越車終於來到了峽谷深處的一戶人家。下了車,主人直接把遠道而來的我們迎到了他們居住的蒙古包裏。一進門,看到的就是極具傳統特色、裝潢華麗的櫃子。櫃子上擺著各種銅器、酒具和宗教畫像——不少藏傳佛教的活佛都被他們祭拜。女主人微笑著給我們打招呼,但是她馬上發覺語言不通,便趕忙給我們遞上他們用牦牛奶制成的奶茶,作為對遠到而來客人的禮節。我們所有人都坐在床上——這些睡覺用的家具,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沙發。我註意到他們家角落裏擺放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極具草原特色的合影照——全家人每個人騎著一匹馬,拍了一張全家福。


在草原上,一般的大家庭,都有3-5個蒙古包,其中有專門的蒙古包用做客房。蒙古包的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可快速拆卸和組裝,非常適應遊牧生產生活。我們借宿的這戶人家,一年要隨著牧場的變換,搬家三次。在我們住的那幾天,他們家新迎娶了新娘子,需要搭建一個新的蒙古包。於是所有親戚們齊上陣,僅僅一天時間,就搭好了婚房蒙古包。

主人的親朋好友齊上陣,一天就蓋好了一個蒙古包


回到客房蒙古包後,我們一行五個人,在五張靠著側壁的單人床上一一坐下。精靈推門而入,笑著對我們說:「現在我們要給你們準備晚餐,我們的主菜,是牛羊肉,主食呢,還是牛羊肉。」自從來到蒙古之後,我們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野外,吃的各種餐食,無不是牛羊肉,再點綴一點點蔬菜——往往是薯仔和胡蘿蔔。這裏的羊肉基本上和我們的饅頭一個價,可謂是肉食者的天堂,素食者的地獄。在我們幾個男遊客大口吃肉的時候,同行的一個小女生默默的從背包裏拿出了即食麵,獨自出去換口味了。

這已經是改良後的米和菜比較多的套餐了,特意為遊客提供

吃完飯後,我走出蒙古包在外面溜達。這戶人家的幾個蒙古包,位於一個小的峽谷之中。我用了十幾分鐘,爬上一座小山包,整個峽谷盡收眼底。


峽谷之中有小溪,每天早上我們都在溪水邊洗漱。峽谷四周都是小山包,山上樹木不多,但也足夠砍柴燒火。整個峽谷都是這戶人家的天然牧場,一眼望去,看不到邊。秋天的草原已經枯黃,盡顯北國的幽遠和蕭索。

站在山頂俯瞰我們的蒙古包
經常有「世界只有我們」的空曠感
秋天草黃了,但也有金秋的美

當然,這是站在山頂的鳥瞰,當我們俯身觀察草原時,才發現草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愛:遍地的牛糞、土撥鼠洞穴和牛羊的骨頭,並不適合讓我們就地躺下,仰望天空。


男主人和女主人在他們那個作為客廳的蒙古包裏為我們準備柴火,他們的兩個孩子在外面玩。我正心想我們的導遊哪裏去了,突然聽到男人的呼叫聲。這才發現導遊和司機竟然玩起了蒙古摔角。


我們的向匯出生在草原,但很小就開始在城市裏讀書,後來上了蒙古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英語,也曾留學英國,一口流利的英倫腔讓我們以為他在英國長大。但到了草原上,他就馬上變身彪悍的蒙古漢子,不僅連連把司機摔倒在地,還和司機玩起了推汽車的遊戲:司機在越野車裏踩著油門,他在車外迎面推著車不讓車前進。這也太彪悍了!


精靈告訴我,凡是出生在草原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草原三項:騎馬、摔角和射箭。這是他們最重要的文化傳統。在牧區長大的孩子,學不好這三樣,基本就沒法娶媳婦了。


在草原上,人人都善於騎馬,連小孩子也不例外。在我們借宿的牧民家門口,我就看到一個男人讓孩子從小感受馬背的溫度。這個還在還在繈褓之中,哇哇大哭,但父親還是堅定抱著把他放在馬背上。哪怕他現在並不能騎馬,但也要讓他從小就感受馬的溫度,這是馬背上民族的一種家庭教育。


我們在這戶人家足足住了兩三天,徹底體驗了遠離都市喧囂的生活,感受到那種返璞歸真的原始、簡單與荒涼。方圓數十裏,只有那麽幾個蒙古包體現著人類的存在。站在曠野中,舉目望去,周遭都是草原、小溪、山坡和樹林,一切人工的痕跡都不存在。沒有手機訊號、沒有wifi、沒有微信,一切現代文明的喧囂都離我而去——如果誰想逃離隨時抓住你不放的客戶和狂轟濫炸的工作微信群,那麽這裏無疑是最佳選擇。


這裏還是幾百年前的遊牧生活,幾乎沒變,我們好似進行了一場穿越時光的旅行。在這裏,除了太陽能發電板和汽車,牧民們還是過著亙古不變的生活。每戶牧民都有數百只羊,幾十匹馬,若幹牦牛,往往還有兩只狗,如果按照市價計算,也是身價近百萬。

主人專門為我們宰殺活羊


在草原上,到哪裏都穿著蒙古袍的人們,依然和歷史上一樣彪悍強壯。穿上了羽絨服的我們,常常被身著單衣的蒙古漢子震到。在草原上生活的幾天,並不僅僅是浪漫的想象。艱苦的生活條件,讓人體驗到苦寒之地生活的堅韌。這裏的人往往幾個月都不洗澡。最近的商店和醫院,開車都要好幾個鐘頭。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住宿在百公裏之外。一日三餐,吃的永遠是兩大類:肉食與奶食。主食永遠是羊肉,偶爾會有薯仔和胡蘿蔔佐餐。


當然,對於遊客來說,最難以適應的,可能還是沒有抽水馬桶。每戶家庭都會在距離蒙古包近百米的地方,挖一個數米深的深坑(比國內農村的旱廁要深很多),坑上加上幾塊木板落腳,再搭上簡易窩棚,作為旱廁。幾塊落腳的樣版經常是搖搖欲墜,讓人感覺隨時會掉下去......


同行的幾個城裏長大的女生每次上廁所,都一臉愁容,表示無法習慣那種氣味。精靈說那你們就直接去遠處的草原上方便吧。「那私密呢?」女生更為疑惑的問道。精靈像西方人那樣聳了聳肩,說:「這個沒辦法。你要知道,草原上的私密,全靠離得遠。」他接著說:「這個季節還好,如果是冬天,在野外上廁所,完全有可能被凍壞……」

照片左邊遠處的木圍欄,即為圈起來的旱廁

而沒有網絡的生活,對於「低頭族」們來說,更是難熬。男主人看到同行的朋友在玩手機,就告訴他,想打電話的話,可以去那邊山頭上試試,或許有訊號。他指著遠方的一個比較大的山頭,在我們看來是那麽遙遠。「不遠,來回也就一個小時。」我們又被震撼到了,草原上人們的空間尺度,和我們都市人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和在國內旅遊景區騎上馬兜一小圈的經歷完全不同,精靈和這戶人家,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帶著我們整整騎了大半天的馬。這戶人家一早就趕著十幾匹馬,趟過小河,來到我們的蒙古包外面。除了馬匹,他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制作技術精良、用料考究的馬具。每匹都套上馬鞍,每個人都穿上馬靴和護具,便上了馬。


和我們印象中的高頭大馬不同,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但它們耐力十足,適應力極強,能忍耐酷暑和嚴寒,不需要人工的馬廄和飼料,能夠在惡劣的野外環境生存。因此,蒙古騎兵在西征時,常常靠這種馬驚人的耐力,長途奔襲、突然襲擊,閃電戰般橫掃歐亞大陸。在十三世紀,大量的蒙古馬隨蒙古騎兵西征,蒙古帝國也被稱為「馬之帝國」。

寒冷的天空下,馬帶給我們些許溫情


當時我們騎上馬之後,帶隊的牧民給我們做了簡單的培訓:向左就把韁繩向左拉,向右就把韁繩向右拉,向前加速就喊「choo」。聽到後,我直接喊了「choo,choo」兩聲,馬果然飛奔出去了。如此這般的狂野,嚇得我這初學者一大跳,趕緊在馬背上喊著問他,喊什麽馬才停?他大聲的告訴我們:「停?我們沒這口號。」「果然是草原民族,騎馬也這麽free style。」我心想。後來才知道,讓馬停下來就是向後拉韁繩,但是真的沒有停的口令。果然是成吉思汗戰士的後代,有的盡是一往直前的激情。


和在國內旅遊景區騎上馬兜一小圈的經歷完全不同。我們這次整整騎了大半天的馬。在鄂爾渾峽谷深處,騎著馬體驗者遊牧民族的文化,觀賞者壯闊遼遠的原野和山脈,實在是莫大的享受。最震撼人心的,還是這裏原生態的環境。


我們一路騎馬來到峽谷深處——被稱為「鄂爾渾呼爾赫雷」的瀑布。這個蒙古國第一大瀑布,被認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觀。瀑布絕對高度並不高——對於蒙古國這樣幹旱的國度來說,很難有像尼亞加拉瀑布那樣的水量,但是卻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河流從草原緩緩流過,然後直接跌入陡峭的峽谷中。峽谷中有著許多高聳的落葉松,但站在峽谷上方看,一望無盡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一些金黃的樹尖,再加上原野上點綴著的黑色巖石,給人一種外星球般的魔幻景觀。據導遊介紹,這裏已經接近河的源頭,水量不穩定,並不是都能看到水流的。秋天或許不是觀賞草原最好的季節,但卻是瀑布水量最充足的時候。

騎馬教練老師傅


這裏絕大多數景觀,和千百年前並無兩樣。蒙古草原的原生態環境,和他們的民族文化傳統息息相關。蒙古人早期信仰的薩滿教宣揚萬物有靈,而後信仰的黃教反對殺生祭祀,提倡慈悲心懷,都培育了蒙古人維持自然生態的觀念。


在蒙古獨立後,因為夾在蘇聯和中國之間作為緩沖地帶,並沒大量發展工業。在脫離蘇聯控制後,采礦帶來了經濟爆發式的增長,隨後是旅遊業,依然沒有建立起工業化的傳統,草原也就長期保持了最原真的狀態。而蒙古人對於草原傳統的熱愛也堅持至今。雖然不是已開發國家,但是這裏有大批環保主義者和NGO一直在為維護草原的原生態而奔波。


除了騎馬,這次旅行也讓我們過足了騎駱駝的癮。除了馬和牛羊,駱駝在蒙古文化中也占據著同樣重要的地位。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蒙古國並非都是水草豐茂的草原,而是有著大面積的荒灘、戈壁和沙漠。在從鄂爾渾峽谷回烏蘭巴托的路上,我們又造訪了一片被遊客稱為「蒙古沙丘」的地方:額勒勤-塔沙哈伊(Elsen-Tasarkhai)。


在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一路盡是連綿不斷的草原風景。當我們看的快審美疲勞時,突然一片金黃的沙漠映入眼簾。

沙漠邊緣


沙漠邊緣的幾戶人家,都養有不少駱駝,除了自家用,也為遊客提供服務。我們下車後,在一戶人家門口等待精靈聯系的駱駝。這戶人家有兩個小姑娘,一個坐在地上,不怕冷的光著腳。許多蒙古小孩都有著像她這樣淡黃色的頭發,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頭發顏色也逐漸變深變黑。另一個小女孩則躲在屋裏,從門口警惕的看著我們,只有當我們給她巧克力的時候,才趕忙跑出來。


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兩位蒙古大叔和一個小男孩,牽來了兩隊駱駝,帶著我們離開草原。我們騎著駱駝,穿過戈壁,走進沙漠深處。在駱駝背上,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就經歷了草原、戈壁、沙丘等不同環境的變換。

我們都穿著羽絨服,這個小子只穿單褲還露腳踝


在探尋沙漠之後,我們又回到了草原。在草原的最後一晚,我們入住了第三個蒙古包。這戶人家的蒙古包營地,安置在山腳下。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平坦的草原,其實非常壯闊。

從蒙古包裏往外看
主人家的小男孩

因為蒙古包緊靠著小山,所以這次我們都自己上山撿樹枝做柴火。男女主人們,也在蒙古包架起爐竈,點燃柴火做飯。當然,做的還是燜鍋羊肉。

撿樹枝做柴火的女主人
主人騎著摩托車趕羊群

最後一天在回烏蘭巴托的路上,我們在一個叫Khujirt小鎮停車休息。我們準備吃午飯的時候,正好是學校中午放學時,成百上千個中小學生,從學校裏陸續出來,整個小鎮都被學生們包圍了。在牧區,由於牧民們居住的非常分散,因此這邊的小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到鎮上住校讀書,小鎮最大的職能,就是中小學教育的中心了。

中學生
學校門口


我們吃飯的飯店,就在鎮上一個小賣鋪後面。小賣鋪還是和我們一二十年前一樣:商品都擺在櫃子上,由服務員遞給你。不少顧客都從牧區前來,采購日常生活用品。一個老奶奶,也讓我給她拍了一張照。她臉上的皺紋,似乎在訴說著草原歲月的艱辛。

飯店裏吃飯的小學生

在小鎮吃完午飯後,我們一路順利的開回了烏蘭巴托。回城之後,團員們都感感慨萬千,說終於回到了溫暖的文明世界。而我卻一場懷念旅程中感受到的最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最原始的遊牧文化。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從東亞到中亞、西亞 北非,當全世界的遊牧國度紛紛工業化和定居生活時,位於歐亞大陸深處的蒙古,還在堅守傳統的遊牧習俗。這裏仿佛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孤島,在我們幾乎將他遺忘的時候,才發現這裏保存了最原始的自然環境。


蒙古諺語說:人唯有見識了一個又一個開闊廣大之地,才具備真正的修養。或許跳出我們的都市生活,深入人煙罕至的草原深處,才能得到更為豐富的人生體驗。


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經歷:在回城的路上,經過戈壁和草原交界處時,一瞬間我內心猛然感覺到世界盡頭的荒涼與孤獨。這或許就是這次追逐荒野旅行的意義——經歷了最遼闊的荒蕪,才更能懂得人世間的真情與溫暖。

最後在這裏把我去蒙古國前看的一些影音圖書資料和大家分享。

影音資料推薦


南韓KBS紀錄片【蒙古高原】(四集)
蒙古不止是草原,大漠、戈壁、森林、雪山,高原之美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集 阿爾泰的帝王:金雕
第二集:駱駝之歌
第三集:疾風之地:戈壁
第四集:遊牧民族,問路


荒野新生 第四季 (2015)
2015 / 英國 / 紀錄片 / Ben Fogle
BBC紀錄片【世外野人】(荒野新生)第四季第六集
一個移民蒙古草原的美國家庭,告訴你為什麽這裏是世界的盡頭。這位美國傳教士說,如果能夠在蒙古傳教,那麽也就能在全世界傳教,因為這是世界最偏僻荒蕪的地方。影片展現了蒙古絕美的自然風光和他們一家人在這裏的獨特生活體驗。


【野生蒙古(wild Mongolia)】,蒙古國紀錄片
蒙古語影片,無字幕;但是只看畫面,就足以感受到攝人心魄的震撼之美。


蒙古王 (2007)
2007 / 哈薩克 俄羅斯 蒙古 德國 / 傳記 劇情 愛情 / 謝爾蓋·波德羅夫 / 淺野忠信 孫紅雷
蒙古歷史的史詩級電影,電影記錄了最偉大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成長經歷。該片由謝爾蓋·波德羅夫執導,孫紅雷、淺野忠信主演。


蒙古草原,天氣晴 (2008)
2008 / 日本 / 紀錄片 / 山田和也 / 關野吉晴
一部日本的紀錄片,記錄了草原上小姑娘的日常,以及遊牧文化在今日的變遷。對於蒙古這片相對陌生的土地,日本和南韓,似乎憑借藕斷絲連的關系,更早的介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日韓媒體的視角,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深層次的文化內容。

相關書籍推薦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蒙古(2015年全新版)
澳洲Lonely Planet公司 / 2015 / 中國地圖出版社
這是西方背包客的聖經,全面介紹了這個被歐美背包客譽為天堂的國度。他們比大規模的中國遊客更早到達這個荒野的國度,而我們拿著這本書也要開始占領那裏了。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 2017 /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西方學者視角下展現的宏大歷史觀,不僅僅有戰爭,還有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們全面做好行前的背景知識準備。


遊牧民的世界史
杉山正明 / 2014 /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領略了各時期遊牧民族的歷史更叠,會更了解蒙古高原在世界遊牧史上的中心地位。這片高原上,匈奴、鮮卑、柔然、契丹,各時期不同民族不斷變換,但直到蒙古的出現,草原歷史才有了終結者。


歷史的高原遊牧
羅新 / 2010 / 中華書局
北大考古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圖文並茂,了解蒙古高原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
胡成 / 2016 / 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成記錄了自己從二連浩特搭乘火車達到烏蘭巴托,並隨後搭乘各種大巴一路向西直迪蒙古國西部口岸的經歷。這是關於蒙古國的最好的旅行散文,書的封面照片——一輛停在戈壁灘上的大巴讓人過目難忘。雖然作者說這個國家他再也不會去了,但是讀過書的人心裏都會被種草:蒙古國,一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