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食品」的評價是近年才有的說法,是源於在西方社會中與正式的西餐所做的對比。從食物的能量角度來講,所謂的垃圾食品一點都不垃圾,反而是能量豐富的食物。
我們身體的味覺實際上是我們在前進演化中獲得的評判食物好壞的能力。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出現後,大部份時間是無法獲得充分的食物的。所以,前進演化讓我們更傾向於追逐能量效率高的食物,比如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為了讓我們能做出這種「追逐」的行為,前進演化賦予了我們對這類高能量食物的美好感覺——也就是味覺上的享受,還有我們潛意識中不自覺的向往,以及這種向往一旦得到滿足之後大腦釋放的愉悅感。這一切都是為了鼓勵我們追逐高能量的食物。
而我們人類整體上真正做到食可果腹,在西方社會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在中國才幾十年而已。如果把這種改變視為一種環境變化的話,那麽這麽短的時間遠不足以讓基因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是前進演化中物種改變總是滯後於環境改變的典型情況。
多說一句,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它恐怕也很難催生基因上的改變。由於現代化醫療體系的存在,天生不追逐高能量食物的人相比於追逐的普通人,並不能獲得太多生存優勢。即便存在這種優勢,它也不能體現在後代繁衍上——大部份得糖尿病的人都已經有了子女,並未因為有糖尿病過早死亡,從而直接失去繼續傳播自己基因的可能。所以,期待這種差異最終以基因的形式固定在人類物種的大範圍內,恐怕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再多說一句,與上述問題類似的還有一點,那就是人類對高鹽食物的追逐。鹽同樣一直是難於獲得的生存資源,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觀。所以,喜歡吃鹹的只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正常本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