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思考對於生物的前進演化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麽?

2021-12-04知識

思考的能力是智能的一部份,用於整理現有情報和記憶、進行聯想和比對、分析情況並預測一定時間後的未來。比隨機猜測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對個體的生存、求偶、照料後代有益。如果這些益處超過了「為進行思考而維持相關細胞並消耗相應能量」對生存、求偶、產生的可育後代數量造成的妨礙,那麽思考相關的基因就可以視為有益的,有較大概率在族群中蔓延。

一些學者將智能描述為「 觀察外界、與外界互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特征是從人類行為裏總結的,可以在多種非人生物身上找到。

  • 多種非人靈長類、多種海洋大型哺乳類、一些螞蟻等非人生物具有視覺自我認知能力 [1] ,可以透過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來解決問題。
  • 一些烏鴉和一些章魚缺乏視覺自我認知能力,但也可以透過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來解決問題。
  • 黏菌的生物蒙地卡羅樹搜尋可以解決極度復雜的路徑問題 [2] ,效率相當於人類的電腦。
  • 一些人現在自稱為「高智慧生物」。但是,即便你不考慮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尚未解析清楚的古人類,只看晚期智人,我們的智慧究竟比海豚高到哪裏去也令人懷疑:

  • 現在我們已經辨識了海豚的鯨歌裏的一些 5 音節的短脈沖,但還沒搞懂那些東西作為語言或訊號的具體含義,而逆戟鯨可以學會寬吻海豚的鯨歌。
  • 一些學者認為, 智能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的一種,遍布世界的細菌和古菌展示出的「適應環境的能力」顯然並不低於技術輔助下的人類

  • 細菌使用多種化學物質來交流資訊,具有許多涉及社會功能的基因,並可以在個體間、物種間、活體和屍體間交換遺傳物質。菌落可以進行群體決策與合作。細菌可以檢測自己的群體密度、采取適當的措施,例如在菌落太大的時候防止過度生長;致病菌會檢測族群數量來判斷是否足以對宿主發起攻擊。
  • 細菌可以形成巨大規模的群落,稱為「生物膜」,在裏面表現出復雜的結構和分工。例如生物膜邊緣的細菌分裂形成新的菌落,生物膜中間的細菌制造芽孢,底面的細菌通常會將生物膜固定到其它物體的表面上。
  • 細菌生物膜存在於地球上各種各樣的極端環境,人類需要興建龐大的掩體才能在那裏存活,例如泄漏之後的福島核電站內部。
  • 卡門線外也有少量的微生物存活。俄羅斯航天員在國際太空站外殼上發現了海洋微生物,俄羅斯的火箭並沒有從海洋上空透過,你可以將細菌的航天能力與人類比較一下。在人類存在之前,一些細菌可能就跟隨天體撞擊掀起的碎片前往遙遠的太空,其中一些可能飛出了太陽系。
  • 起初,人們發現的古菌生活在高壓、高溫的極端環境,後來人們漸漸發現自己身邊乃至消化道裏也有古菌。
  • 顯然,細菌和古菌沒有人類的意識和智慧,但它們在集體解決問題和應對環境方面往往不亞於人類,一些特定的細菌和古菌適應環境的能力比人類現有的技術更有效。那麽,我們可以說 細菌和古菌已經在許多場合以自己的方式達到了人級別的「智能」

    一碗水端平的智能定義或智能測定方法 交給電腦,讓電腦判斷生物的智能,大抵比人自己判斷要顯得公平。你可以聯想到一些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科幻作家談論過的衡量文明水平的方法,例如只參照總功率的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

    歷史上,人們用「從抽象的圖案裏尋找模式」作為智商測定題目,測試過一些非人生物的智商。大猩猩 Koko 等傑出個體曾經在這類題目中測出 70~90 的智商 [3]

    如果你覺得尋找模式不適合作為智能的一個切面,要找一種更普適的智能測定方式寫到小說裏之類的,我建議你選擇「適應環境的能力足以承受特定水平的攻擊」——實驗者用設定的水平 X 的攻擊進行廣泛轟炸,實驗物件沒被消滅,就證明實驗物件達到了水平 X。在兩次實驗之間,要給實驗物件一些恢復元氣的時間(以生物量恢復、構築物總質素恢復、總功率恢復之類計算即可)。

    參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230606/answer/1125638125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408166
    3. ^ 個體的智商分數會和個體所屬的常模(例如相同年齡、相同國家的人們)相比較。常模的智商分數的平均值定為100分,標準差為15分。即68.2%的人的智商在85到115、95.4%的人的智商在70到130、99.6%的人的智商在55到145。非人生物的常模現在還沒有建立起來,如果要比的話只能拿來和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