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不使用母語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心理咨詢的效果?

2013-10-12知識

剛剛結束了一個英語心理咨詢,趁熱來答一波。中文和英文心理咨詢我都參加過。我的個人總體感受是,一對一心理咨詢,我傾向用英語(非母語)。群體心理咨詢,我傾向於中文(母語)。

先說一對一咨詢。我在美國留學。剛來的時候,感到文化差異沖擊較大,學業上也較難適應,於是求助於學校的心理咨詢。比較幸運的是,我的學校是一個大校,華人很多。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有說各種語言的心理咨詢師,包括中文。我找了一名馬來西亞的心理咨詢師,參加了為期一個學期(大概四個月)的療程,主要聊學業上的困擾,全程說中文。咨詢師對我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非常能共情,也提供了很多有助於我完成學業的小技巧。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每次參加咨詢,總有一種要向老師匯報進展,並且把對方地位架在我之上的感覺。大概是因為覺得對方是心理學的專家,當我用中文表達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形的長幼尊卑的概念在我腦中。這種感覺有時候不能讓我完全把我最內心深處的想法表達出來。

四年之後,也就是現在,我經歷了一些感情創傷,又再次聯系學校的心理咨詢。前文提到我們學校人很多,好處是能找到說中文的咨詢師,壞處就是很難約。。我因為情緒較為糟糕,想要很快預約上心理咨詢師,於是學校給安排了本土的心理咨詢師,也就是美國人。我的心理咨詢師很年輕,是個小帥哥。。咨詢之前也很擔心語言會不會影響自己的表達,但是我竟發現,我更喜歡英文的心理咨詢。個人認為,當用不同語言表達時,人的性格會有一定差異。我說中文的時候,性格會較為內斂;說英文的時候,情緒更容易外漏。這可能是因為在留學期間,我常常被老師鼓勵多說、多提問。另外因為自己不是英語母語者,什麽羞恥的話都敢說,所以在咨詢期間,我常常用最簡單的詞非常直接表達我的情緒,包括無助、自我懷疑、憤怒、傷心、絕望、不切實際的幻想等等。大概是因為心理咨詢師跟我年齡差異不大,他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情緒,並進行引導式發問,讓我從不同角度更全面地描述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想法,他從而也能更好地理解我的處境。非母語有時候並不是一個劣勢,想想自己不遠萬裏從中國來美國求學,英語能說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還要啥單車。這種想法在很多場景下都給了我力量,包括人際交往、學術報告、當地生活等等,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總之這個咨詢體驗非常好,我基本把我的一切毫無壓力地全盤托出,現在療程還在進行,非常期待後續效果。

再說群體咨詢。美國上課常常有研討會(seminar),剛來的時候非常不適應,因為在中國接受的教育比較少這樣的上課形式。為了鍛煉自己開口說話的能力,也為了抱團取暖,我參加了學校的群體咨詢。對我而言,體驗一般。主要原因是本土人說的很多東西聽不懂,比如他們會說最近又看了什麽劇、又去了哪裏玩耍放松、時不時還會拋一些俚語玩梗等等,這些不僅僅在考驗我的英文水平,也在考驗我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理解。我常常覺得插不進話,很難有較好回應,有一種疏離感。我是群體中唯一一名非母語使用者,他們並不會根據我的英文水平進行調整,雖然心理咨詢師盡量在協調(moderate),但是短期內我還是無法順利地從中獲得支持。這個英文的群體咨詢我參加了一個暑期(2-3個月)就草草結束了。我沒有參加過中文的群體咨詢,但如果大家文化相似,語言相通,群體咨詢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互助形式。

當然,我的個人體驗也與我的聊的心理困擾有關。中文咨詢聊的是學業問題,相對嚴肅,導致自己可能不太能放得開。英文咨詢聊的是情感問題,更多的像是在與朋友聊天,更為隨意。我也認同語言熟練程度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素。我的英文水平雖說離母語使用者差的很遠,但應付日常生活和學業任務沒有太大問題,所以在一對一咨詢中和對方交流也較為順暢。如果語言沒有掌握到一定程度,應該還是會有一些影響。

總而言之,對我而言,不使用母語並沒有影響我的心理咨詢效果。以後有機會希望能嘗試中文的群體咨詢。拋開語言問題,心理咨詢只是一種疏導情緒的輔助手段,最後走出來還是要靠自己。希望廣大朋友們都能解開心結,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