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J.K. 羅琳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2014-12-11知識

別鬧。。羅琳怎麽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呢。

諾貝爾文學獎獎勵的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的作品。

諾獎確實是有小年的。但一部作品,即使文學性不足,也要具備足夠的話題性和政治性,正好撞上了什麽事,但那年的賽珍珠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福克納都厭棄到寧願不得諾貝爾獎,也不屑跟賽珍珠為伍了。要是羅琳真的拿了獎,不要說現在在世的那些嚴肅文學作家,我覺得福克納肯定要跳起來的。羅琳也遠不到丘吉爾的噸位吧。她就是一作家,攪進的是商業的漩渦,不是政治的。

而福克納們之所以要跳起來,是因為他們是畢生為藝術而獻身的人。雖說文無第一,但是你真的要看到那些用生命在寫作的人,不寫會死的人,生命的價值只燃燒在藝術中的人,你一定會理解了。

說回羅琳。她的技法不夠。她是正常的在寫一些故事,而不是在探索藝術的極限。而現在,其實很多人在追求藝術的極限表達。他們對技法的突破和追求很早以前就已經到了反小說的地步。我不是說反小說就一定是好的,但是他們追求表達的突破,那是文學本身的突破性。而羅琳在創作技術的領域,基本上是沒有創新的,連現在一般的技法都沒有的,更不必談突破了。

羅琳對自我的關註度也不夠。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實在是福克納獲獎之後【其實不應該以這個為界限的】,諾獎就籠罩在福克納的身影之下了。我的意思是,福克納對文壇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而現在上諾貝爾獎的,多半是現代主義的一些作品。暫時還是突破不了這個籠罩的,這算是大勢所趨吧。就說之前的愛麗絲·蒙路,她偶像是東尼·莫裏森吧,南方作家,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也是福克納的擁躉。在之前的莫言吧,這個眾所周知了,算是福克納的徒孫吧。他老師算是馬奎斯了。不舉了,反正諾獎這幾十年就是這麽個趨勢。而羅琳,就算是對自我,也沒有一個特別的關註,別說是現代後現代主義的寫作風格了。

羅琳算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其實哈利波泰利面很少有對文學性和藝術性的追求吧。羅琳的任務是講一個好故事,她做到這一點就好了。可諾貝爾不只是要做到這一點的呀~莫言說他是講故事的人,他也就說說,也別真信。講故事和寫小說,層次感是不一樣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所要求的技法也是不一樣的。羅琳的格局不大,觸及到的文學性問題,真的是很少的。

而且羅琳的奇妙的魔法世界,這樣的想象力也不是最出眾的。我十分喜愛【大師與瑪格麗特】,裏面好多場景讀起來,真是是整個人都飛了起來。比格·莫特槍戰那一場,精彩過霍格華茲大戰。我知道這些沒有可比性,但光是想象力和場面度,羅琳的首創性就下去了。

其實羅琳得不得諾貝爾獎有什麽關系呢。她講好了這個故事,這就已經夠了。我一直認為羅琳和諾貝爾獎是兩回事,所以一直也沒往這方面想,於是就這樣淩亂的答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也是哈迷啦……對於我而言,其實這個故事究竟怎麽樣,都無所謂了,是不是通俗文學,這種也根本不緊要啊。羅琳自己也不是沖著諾獎去的,而我也不是沖著文學性去的。重要的是這十年(好像已經十年多了時間過得真快)的陪伴。陪伴過我走過青春,半程山水半程人,這就夠了。

===========我弱弱的補充下====

我也沒有料到這個答案竟然會到三百多個贊,表示誠惶誠恐。這個答案相當的淩亂,我當時在等同學的空隙,隨手寫的。謝謝大家捧場了。

這個問題其實說到底就是通俗文學能不能拿到諾獎的問題。寫的好看,這確實是一個讓人喜歡上文學作品的要素,但不是文學作品本身的要素。這裏有個很常見的誤區。我水知乎並不久,但也常常看到問題說一本書看不下去了怎麽辦,有說看小說是為了享受,既然得不到享受,那麽就放掉好了。這對大眾來說,是可行的。但是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則是不行的。文學作品不是用來享受和消遣的。嚴肅文學的寫作,是艱難的搏鬥過程。其實閱讀也是一種艱難的搏鬥過程。比如說,喬伊斯的作品,玩笑話說就是為了文學研究者獲得博士學位準備的。我之前說的福克納,也是作家的作家。為了作家而寫作的。這些作家本身就是精英,把生命和精華融入文學。我敢說文學的上限肯定不會比哲學低,但下限比哲學不知道低到哪裏去了。這也可惜,文學門檻低,可能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壞事。它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但你由此以為它就是平易近人的,那就錯了。很多文學作品不是寫給大眾的,是寫給受眾的。

所以其實嚴肅文學、諾獎這些,都不是大眾的。讀這些書,我覺得還是自己心裏需要意識到,我不是在看一個好玩的故事。否則,以好看為標準,那一些書索性反情節反故事了怎麽辦?總之,它不是致力於改變世界上大多數人,它是對文學本身的成就的肯定,也是肯定對文學本身的發展貢獻。但是文學這種東西,強有力但是虛弱,當然不能排除受政治的左右。可是這種政治的影響被放大又放大之後,會顯得很誇張。我還想弱弱的說,無論是高行健還是莫言,要說是全因為政治獲獎的,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不公。高行健的創作是走在國內作家前列的,看【靈山】,我看到了和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同的一面,沒想到中國人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而莫言的創作,現在中國當代作家中,也不太找得出像他那樣大氣的作品了。他的作品,我認為是參差不齊,像是【生死疲勞】,真的很粗糙。可不乏好作品。個人口味不同吧,我就比較喜歡他的【十三步】。但總體來說,我不喜歡莫言,讀他作品我要做噩夢的。但這個成就真的不是一個喜好問題。我不喜歡他,可我承認他牛。這個牛不是放在世界一流作家裏的,可在中國作家裏,已經是牛了。包括手法的嘗試,敘事的廣度,視角的切入,還有根植在原始生命力的歌頌上。他是有體系的創作。我之前也說,諾獎的評獎,是有大小年的,可能會有一些爭議,但是水平再差,也是有底線的。水平差是在縱向比較上,橫向比較,差不到哪裏去的。包括之前我可能有不小心黑到賽珍珠。那我是拿她放在諾獎平均水平上比的。可是她寫的也不錯,對於中國農民的洞察力,中國農民生活的發展,比大多數中國作家還要洞察深刻。

還有一個諾獎滄海遺珠問題。這的確是遺憾,但也的確是有其時代原因,比如處在變革時期,就有有一大批的遺珠,如在現代主義以叛逆解構的姿態出現的時候,不要說是大眾,連文學界人士都接受不了這種新小說,所以就會有一堆滄海遺珠,如喬伊斯、伍爾夫、卡夫卡、普魯斯特等等等等,每個拿出來現在都是一尊神,可惜當時真的不能接受(不過看到伍爾夫諷刺那些傳統敘事不肯變革的小說家真的好好玩),也有一個作家的運氣好壞,可能他有作品的時候,碰到的對手都特別強,如昆德拉,可能要評他了,他一不小心去世了,如卡爾維諾(扼腕)(所以在蒙路80歲的時候給了她這個獎,要不然萬一內什麽了,只可惜阿特伍德要傷心死了),再有就是,諾獎是人評出來的,它已經盡量在照顧了文學、地區等等因素,還要在政治下博弈,再有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經過時間淘洗的文學經典作品,是很容易,但要在當代把還沒經典化的精華挑選出來,其實並不容易。現在大多數人為【白鯨】喝彩,大多都是馬後炮啦。那個時代,能有多少人欣賞呢?

我們現在回望的時候,一些迷霧般的爭議已經漸漸消散,這不代表我們可以鄙視那些迷霧中的人看得沒我們透徹。我只是為諾獎說幾句。他們也不容易。

這樣廢話再講下去,這個答案就更長了。估計也沒什麽人看了,那麽就這樣吧。麽麽噠。

-----------弱弱再解釋一下--------

謝謝大家能看到最後。這個答案真的非常淩亂,當時真的是等同學的時候打發時間寫的。所以謝謝大家能看到最後。請不吝批評。

再就是,純文學的審美不是無門檻的。所以讀純文學的作品是需要一些基礎的。不能欣賞不代表其裝逼。sorry這句話不是很禮貌,但我一直想說。請不要這樣去黑純文學,我心裏難受。當然,我也不具備這種能力,還在鍛煉。

我確實沒有看過hp英文原版書,這個非常遺憾。不過更遺憾的是不能去讀納博可夫或者喬伊斯等那些原文,說到轉譯,那些會更難。但沒看過我想也可以聊一聊吧,比如我不會俄文不會法語不會西語不會日語,只能看轉譯,但看完還是可以聊一聊的吧。轉譯會損失很多,但應該不會完全改變面貌吧。

其實,我只是希望能對純文學高擡貴手,不然看著心裏難受。雖然我也沒有能力去走近它,但這不妨礙我仰望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