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但需要看是哪方面因素導致的失眠
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是指,在適當的睡眠機會和環境的情況下,個體對睡眠質素的不滿;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和(或) 睡眠維持障礙,同時伴隨對白天功能的顯著影響。失眠的診斷主要依賴於自我匯報,可以透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癥狀[1]。
失眠如何分類/分型/分期?
根據睡眠發生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
根據慢性失眠的不同癥狀表現和病因,將失眠分為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
最近還提出了一個新的失眠亞型:客觀短睡眠時間型失眠[2]。
不同的的分類,意味著治療方案不同。
會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
主要累及神經精神系統;長期失眠可能會累及內分泌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皮膚等。
會傳染嗎?
不會。
能治愈嗎?會復發嗎?
部份患者可以治愈。
有復發的可能,復發的高危時期是中止治療 6 個月後。
會遺傳嗎?
有遺傳傾向,遺傳性為 31%~58%[1]。
失眠很常見嗎?
失眠比較常見。根據對失眠的不同定義,失眠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 4%~48%。在人群中約有 10% 的人滿足所有慢性失眠的臨床癥狀;短暫性失眠的流行率更高,人群中的發病率為 30%~35%[1]。
身體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興奮劑因素等很多原因都對失眠有影響,比如壓力、焦慮、睡眠不規律、一些精神類或身體疾病等[1]。
為什麽會得失眠?
雖然本病病因不明確,但醫學界有研究認為,下述因素可能與疾病的發生相關。
哪些人容易得失眠?
有如下危險因素或誘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預防的因素:
身體因素:內分泌功能、腫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等基本常常與睡眠問題有關系。
心理因素:緊張、興奮、擔心等情緒,持續的壓力,以及抑郁、焦慮和其他精神或情感障礙。
環境因素:噪音、光線、不同的床、睡眠習慣等環境變化,都可能引起失眠。比如躺在床上玩手機、作息時間不規律、夜班。
興奮劑因素:如煙草、咖啡因以及某些藥物、酒精和毒品。
很難預防的因素:
女性:月經周期、懷孕期、圍絕經期的內分泌變化可能引起女性的失眠。
超過 60 歲:隨著睡眠模式和健康問題的變化,年齡增長,失眠情況也會增多。
主要表現為在合適的時機和環境下,仍持續存在的睡眠起始、睡眠時間、睡眠維持或者睡眠質素障礙,以及所引起的白天功能受損[1],部份患者還有軀體癥狀。兒童失眠患者癥狀通常由照看者匯報。
常見癥狀有哪些?
睡眠起始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入睡時間在兒童青少年中超過 20 分鐘有臨床意義;在中老年人中超過 30 分鐘有臨床意義。
睡眠維持障礙:包括半夜覺醒後再次入睡困難和早醒。半夜易醒且很難再次入睡或者早上很早醒來。半夜覺醒時間在兒童青少年中超過 20 分鐘有臨床意義;在中老年人中超過 30 分鐘有臨床意義。早醒通常指比預期醒來的時間提前 30 分鐘以上,且與發病前正常睡眠模式相比其總睡眠時間下降。
白天功能受損:常見為疲勞困倦、積極性下降、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焦慮、煩躁不安和情緒低落。
軀體癥狀:部份慢性患者會有肌肉緊張、心悸和頭痛等一系列的軀體癥狀。
兒童失眠患者:通常表現為照看者(如:父母)匯報的睡前抵抗、頻繁夜間覺醒和(或)不能獨立入睡。
可能引起哪些並行癥?
焦慮障礙
抑郁癥
肥胖
糖尿病
高血壓
偏頭痛
心腦血管病短暫的失眠在人群中非常常見,當失眠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引起了較嚴重的情緒癥狀時,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要立即就醫:
如果失眠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應該盡快就醫。
還有哪些情況建議及時就醫:
如果因為失眠而感到焦慮、情緒低落、煩躁,需要及時就醫,因為失眠可能和抑郁癥、焦慮障礙等疾病有關,要及時處理。
就診前的應對:
可以這樣做:
完成為期 2 周的睡眠日記,能幫助醫生更有效率地進行診斷。包括記錄每日上床時間、從上床開始睡覺到入睡的時間、夜間覺醒次數以及每次覺醒的時間、從上床開始到起床之間的總臥床時間,估計實際睡眠時間。記錄夜間異常癥狀(呼吸、行為和運動等),記錄日間精力與社會功能受影響程度的自我體驗,記錄午休情況、日間用藥和飲料品種。
不能這樣做,有可能影響疾病診治:
在未經過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不能自行隨意服用鎮靜安眠藥物。
應該看哪個科?
睡眠中心
精神科
心理科
醫生如何診斷失眠?
當醫生懷疑是失眠時,一般會透過病史評估、體格檢查、量表測量、客觀評估等檢查來確診[1][3]。
需要做哪些檢查?
病史評估:目的是了解患者具體的睡眠情況,如失眠的表現形式、作息時間、與睡眠相關的癥狀以及失眠對日間功能的影響等。了解用藥史、可能存在的物質依賴情況、其他軀體疾病史,以及妊娠、月經、哺乳和圍絕經期等軀體狀態,以發現可能病因。
體格檢查:目的是排除掉一些其他疾病導致的失眠,如甲狀腺問題等。
量表測量:目的是評估失眠的嚴重程度,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常見的有:匹茲堡睡眠質素指數(PSQI)、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廣泛焦慮量表(GAD-7)、Epworth 思睡量表(ESS)、疲勞嚴重程度量表(FSS)、生活質素問卷(SF-36)、睡眠信念和態度問卷(DBAS)、清晨型與夜晚型睡眠問卷(MEQ)。
客觀評估: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懷疑合並其他睡眠障礙或治療無效時,會進行整夜多導睡眠圖(PSG)檢查。
醫生會問患者哪些問題?
過去 2~4 周總體睡眠狀況,上床開始睡覺到入睡的時間、睡眠中覺醒次數、持續時間和總睡眠時間如何?
白天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如何?
是否存在軀體疾病,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疾病?
是否存在精神障礙,如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等?
是否使用影響睡眠的藥物,如抗抑郁藥、中樞興奮性藥等?
是否吸煙、酗酒、吸毒等?
患者要問醫生哪些問題?
失眠是什麽原因導致的?病情嚴重嗎?
有什麽治療方法?可以治愈嗎?
生活中需要註意哪些事項?需根據失眠的嚴重程度、不同病因決定是否治療,以及治療的方式[1][3]。患者可能嘗試過一些方法來改善失眠但未奏效,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幫助睡得更好。但首先需要確定患者失眠的原因。如果有其他健康隱患,如壓力、情緒問題或慢性疼痛,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會更有幫助。
危急情況如何處理?
本病沒有需要處理的危急情況。
失眠有哪些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苯二氮卓類藥物
目的:幫助患者入睡或保持熟睡。
常用藥物:地西泮、勞拉西泮、誇西泮。
非苯二氮卓類藥物
目的:改善睡眠。
常用藥物:右旋佐匹複制、佐匹複制、雷美替胺、紮萊普隆和唑吡坦等。
抗抑郁藥
目的:具有鎮靜作用,幫助患者入睡。
常用藥物:多塞平、阿米替林、曲米帕明、曲唑酮、米氮平等。
褪黑素類藥物
目的:縮短患者的睡眠潛伏期,延長總睡眠時間。
常用藥物:雷美爾通、褪黑素等。
食欲素受體拮抗劑
目的:阻斷使大腦保持清醒的化學物質。
常用藥物:蘇沃雷生。
抗組織胺藥
目的:短效緩解失眠。
常用藥物:如苯海拉明。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BT):目的是糾正失眠的維持因素中的不良行為和信念。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認知治療、放松治療和睡眠衛生 5 個部份。
刺激控制療法:目的是改善睡眠環境與睡意之間的相互作用,重建睡眠覺醒生物律動。
放松療法:目的是緩解應激、緊張和焦慮等因素帶來的不良效應。主要包括漸進性肌肉放松、指導性想象和腹式呼吸訓練。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物理治療:目的是緩解失眠,如光照療法、經顱磁刺激等。
中醫療法:目的是治療失眠,如方劑、針灸等。需要在正規中醫醫院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在此詳述。
疾病發展的結果怎樣?
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
對於短期失眠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消除誘因,可能會轉化為慢性失眠。長期失眠可能會造成體重增加或減少、皮膚變差、視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情緒不佳、認知能力下降等,導致生活質素下降。
如果及時接受正規治療:
有助於找出失眠的可能原因,及時獲得針對性的治療,避免短期失眠轉化為慢性失眠。當醫生對可能導致失眠的其他原因進行治療後,患者還可以透過生活方式調整來嘗試改善睡眠情況,包括運動、飲食控制、作息調整等。
日常有哪些註意事項?
如何觀察病情與復查?
觀察病情:可記錄睡眠日記,對睡眠情況進行監測,當每周出現 3 次以上睡眠困難和白天功能受損的情況時,說明病情可能復發。
復查:治療過程中一般每個月進行 1 次療效評估,每 6 個月進行 1 次全面評估。停止治療 6 個月後也應復查,監測病情的復發。
如何安排飲食?
禁止或限制煙、酒、茶、奶茶、咖啡、可樂等的攝入,傍晚和夜間尤其應當避免。
睡前不宜暴飲暴食或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需要做心理疏導嗎?
需要。
是否影響性生活,是否影響生育?
性生活:不影響。
生育:不影響。
如何運動?
每日規律安排適度的體育鍛煉,睡前 3~4 小時內應避免劇烈運動。
還有哪些註意事項?
培養規律的作息習慣,使身體和精神習慣休息的時間。例如,睡覺前洗個熱水澡,聽聽舒緩的音樂,或喝一杯花草茶。不管何時入睡,應保持規律的起床時間。
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如進食、看電視、聽收音機及思考復雜問題等。
盡量避免日間小睡。
臥室環境應安靜、舒適、昏暗,保持適宜的溫度,可以試著使用睡眠眼罩和耳塞幫助入睡。
睡前 1 小時內不做容易引起興奮的腦力勞動或觀看容易引起興奮的書刊和影視節目。
如果存在超重,應設定目標來控制體重。超重可能與睡眠問題有關。
導致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避免誘發因素、治療原發疾病有助於緩解失眠。
失眠如何預防?
有一些危險因素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復發:
身體因素:治療其他疾病,如精神障礙、疼痛、呼吸困難等。
心理因素:減壓和放松。
環境因素:糾正不良的睡眠習慣、改善睡眠環境。
興奮劑因素:戒煙戒酒,睡前避免喝咖啡、喝奶茶。
另外一些因素雖然很難改變,但註意如下事項,也有助於避免復發或遠離疾病:
女性和超過 60 歲患者:圍絕經期症候群患者可以尋求專科醫生幫助。積極進行飲食調整、加強運動鍛煉、改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緩解癥狀。
參考文獻
[1].陸林. 沈漁邨. 精神病學. 第6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1502-1525.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362-368..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8, 51(5):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