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a就是現實中的我們。超自然的是導演的手法。
【黑天鵝】講述的並不是一個人格分裂患者走上康復之路的故事,Nina並沒有病,黑白天鵝和女主出現的「精神分裂」並不是作為心理疾病出現的,它們是作為一種手法來表現主題的,即透過象征和幻覺,來體現女主內心的發展變化。黑天鵝是生命之欲的化身。
真實的故事是,女主是一個個體活力受到嚴重壓抑的女性,這種壓抑主要來自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個十分強勢的女性,牢牢把握著Nina的生活,女主已經28歲,卻還是母親的乖乖女,沒有自我主見,凡事順從於母親的意誌,事業上也繼承母親而成為一個芭蕾舞者。她的房間還是被布置成小女孩的樣子,沒有個人私密空間,也沒有情感生活。
這份壓抑體現在女主的芭蕾舞上,就是一種失去自我意願的克制。她是一只完美的白天鵝,然而這種完美是蒼白的,因為她始終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在控制,然而,如電影中的文森特所言,完美不是控制出來的,而是試圖去lose it(釋放)。
要說現實中有沒有Nina,有,那就是乖乖女、媽寶男、只會學習的三好學生……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像Nina一樣,活在別人的期待和註視下,在盡力追求著脆弱的完美,也努力掩蓋著自身不完美的一面。然而,真實的人又哪有完美的呢?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都住著屬於自己的黑天鵝。你越是壓抑它,它就越是掙紮著要表現出來。只有接受它,妥當的釋放它,我們才是完整而自如的。
電影中,Lily就是作為有活力的代表出現的。她的舞蹈非常輕盈,給人以快樂自在的感覺,和Nina那種如履薄冰的表演大相徑庭。她可以自然的流露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會衷心祝賀拿下角色的Nina,也會和Nina八卦調侃,並真誠的關心Nina。她可以在舞蹈室抽煙,隨意的和餐廳的服務員調情,也會慫恿Nina去迪廳哈皮。總之,她不在乎教條規矩,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有一股由內而外的自在灑脫。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活力是性欲和攻擊性的表現。那麽,可以說電影中「淫蕩、邪惡」的黑天鵝所象征的,恰恰就是這股讓人不安的活力。整個電影講述Nina由白天鵝蛻變成一只黑天鵝,其實就是展現她內在活力蘇醒和迸發的過程。
首先,Nina是存在性壓抑的,已經生理成熟的她並沒有除了母親之外的親密關系,也沒有獨處的私密空間。總監文森特清楚的看到了由此導致的Nina在跳舞上「放不開」的情況,對她進行了一系列的生理啟蒙……他問Nina 「do you like sex」,直接把小純潔女主問懵了,他說你看你跳舞這個樣沒人想和你羞羞,回家學著touch yourself去。為了完成課後作業,好學生Nina回家後認真的進行了嘗試……然而因為她潛意識還是受著母親的監視,始終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有母親在旁觀,嚇得被迫中斷。這時,生性不羈的Lily助了她一臂之力。由於Nina的母親強加幹涉她和Lily的友誼,使Nina心中原本就已被點燃的叛逆的小火苗越燒越大,終於不顧母親阻攔和Lily去酒吧hang out,嗑藥加喝嗨了之後,在對Lily的性幻想裏實作了第一次高潮。
再說攻擊性。可以說最初的Nina是絕對柔弱溫順的,在家對母親是絕對的服從,在外在和同伴的競爭中,她也時常處於忍受壓力默不作聲的狀態。而在她自我逐步覺醒後,她的攻擊性也逐漸展現出來,這裏應該說明,這種「攻擊性」不是去侵害別人的利益,而是對自己利益和意願的正當維護。她開始主動維護自己的私密,藏了一條木棍在門後別住自己的房門;維護屬於自己的友誼,當母親阻止她和Lily交往時她憤然反抗,奪門而出。
Nina有兩次堪稱兇狠的攻擊。一次是對她母親,在母親阻止她和Lily交往時,她用力把門卡在了她母親的手上,在母親阻止她去參與演出的時候,她又瘋狂的攻擊了母親已經受傷的手。另一次是對Lily,當她認為Lily要來和她搶奪女主角位置時,和對方扭打並用玻璃刺進了對方的身體,猙獰著吼出「it's my turn」這句話。這一段可以說是女主在極大的精神壓力下出現了幻覺,她的攻擊需要一個物件,於是腦海中幻化出了假想敵Lily,而在後來她再看Lily的屍體時,發現那是她自己,代表著一個新的真實自我淪陷了舊的假我。
當Nina徹底實作了自我突破後,她的言行也有很大的變化,她主動去吻了自己心中一直仰慕的總監,酣暢淋漓。當演出的第二幕來臨時,一只完美的黑天鵝在台上綻放,隨著她的旋舞,黑色的天鵝長出了黑色的翅膀,振翅有聲。
片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即站在高處最後一跳前的Nina,望向台下觀眾,有一個鏡頭掃過她正在流淚的母親。這時的Nina,可以說正站在自己生命的一個巔峰時刻,完美的演出,如潮的觀眾,而最最重要的是,她的輝煌得以「被看見」,她終於向母親證明了自己,得到了母親的認可。她從高處跌落,完成了演出,並說,「it was perfect」。這一次,這份完美不是控制的完美,而是她徹底的投入和釋放出來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