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沒有心結?

2015-04-23知識

題主是很有悟性的人,直覺相當敏銳。【金瓶梅】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每一次你都一定會得到新的感悟。

排名第一的答主

@趙佳鑫

仁兄,雖然劃出了一個讀【金瓶梅】的年齡階段,但我鬥膽妄言一句,一個人的成熟度,與年齡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關系。成熟與否,最關鍵的是看閱歷的豐富程度。一個十幾歲就飽經人世滄桑的少年,也許比一個順風順水、一生安樂的老者還要成熟。所以,想讀就讀吧,別迷信那些長者的教誨。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人到老死都不成熟,他們一輩子也懂不了這本書。我就讀過一個七旬專家的金瓶梅評論,幼稚迂腐之處不勝列舉,大概因為他終生沒有走出書齋一步。

那麽何謂成熟呢?就普通人而言,能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而哲人的成熟,更在這之上:他們能對人生在世的難處和痛苦產生悲憫之心。

但凡偉大的文學作品,偉大的作家,無不有這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從一個對所有人都看不慣、批判一切的鬥士,成長為了晚年寬容平糊的長者。他經受了一輩子的風雨洗禮,才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如同一條小河,小河匯在一起,形成一條混沌不知所往、卻又生機澎湃的大江。哪怕是那些他曾經看不起的庸人,哪怕是抱有不同理念的敵人,莫不是這浩瀚洪流中的一部份。所以一切執念都丟開了,他開始用慈愛悲憫的目光來看待蕓蕓眾生。

而東方的蘭陵笑笑生,沒費這麽多艱深的思考,就自然地達到了這一境界。五百年來,中國再無這樣一本對世情極力揭露,又對世人滿懷同情的書。這才是【金瓶梅】最獨特之處,也是蘭陵笑笑生的偉大之處。

我十七歲第一次讀【金瓶梅】。當時是出於好奇,但開卷就被書中潑辣的語言所震撼,那些活潑的字句如同瀑布傾瀉,又如同滿目繁錦,讓年少的我眼花繚亂。初識歇後語女王潘金蓮的威力,和楊姑娘、孟四舅的鬥嘴,我驚嘆原來古人連罵人的話都這麽豐富,相比起來,我們現代的語言是如此貧瘠。當時只是覺得這些語言很有味道,至於內容,無非是日常雞零狗碎,也沒看出什麽深意來。

十九歲第二次讀。那次讀到第三十三回【陳經濟失鑰罰唱,韓道國縱婦爭風】,裏面一個小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韓道國的老婆王六兒和小叔子偷情,被鄰居捆了遊街。此時發生了這麽一件事:

……須臾圍了一門首人,跟到牛皮街廂鋪裏,就烘動了那一條街巷,這一個來問,那一個來瞧,都說韓道國婦人與小叔犯奸。內中一老者見男婦二人拴作一處,便問左右站的人:「此是為什麽事的?」旁邊有多口的道:「你老人家不知,此是小叔奸嫂子的。」那老者點了點頭兒,說道:「可傷!原來小叔兒要嫂子的,到官,叔嫂通奸,兩個都是絞罪。」那旁多口的,認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連娶三個媳婦,都吃他扒了。因此插口說道:「你老人家深通條律,相這小叔養嫂子的便是絞罪,若是公公養媳婦的,卻論什麽罪?」那老者見不是話,低著頭,一聲兒沒言語走了。

這時候,我覺得蘭陵笑笑生的眼睛真是太犀利了。【金瓶梅】裏不僅主要人物沒一個好人,連路人甲都是壞的。一個只出現一次,出場不過一分鐘的老頭,竟然都是個扒灰的公公,這社會豈不是爛到了骨子裏?這次讀完全書,我的理解進了一層:

在一個病態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是有病的。


二十一歲,我第三次讀【金瓶梅】。這時候,我初入社會,見識了很多人和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存壓力,夜夜和一群滿臉倦容的上班族一起擠地鐵回學校。在這座大城市,即使是夜晚,地鐵上也滿是行色匆匆的人。有些人累得睡著了,卻又不時被客戶的電話吵醒,還得強打精神熱情相迎。有些人一臉木然和沮喪,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臉上卻出現溫柔的神色,一個勁地哄孩子別等自己,先乖乖睡覺。回到學校已經深夜,尚有清潔工人在冬日的寒風中打掃街道上飛揚的廢紙。說實在的,我以前是一個精英主義者,覺得社會上無知、反智之人占了99%。即使看了再多描寫貧困、庸常生活之不幸的書和紀錄片,我理智上雖然同情,心底裏卻是帶著優越感在看這些「庸碌」之人。然而從那時起,我才感到這「庸碌」之中有多少堅韌又偉大的力量,才想到那些「烏合之眾」其實是由一個個這樣努力生活著的個體組成。在這個世界上,連一棵小草都在努力生存,那些我瞧不起的人,又有多少是沒有盡力的呢?

這時候再讀【金瓶梅】,我哭了很多次。官哥兒死的時候,我和李瓶兒一起哭了;李瓶兒死的時候,我和西門慶一起哭了;龐春梅祭奠潘金蓮時,我也哭了。饒你天不怕地不怕,蔑視一切人倫道法,當你最愛的人逝去之時,你還是如此無力。我淚點極高,四娘的煽情催淚對少年時代的我都毫無用處,更從未為古典小說中的角色,哪怕是林黛玉哭過。但長大後的我,竟然為幾個大惡人灑下了眼淚。不得不再次佩服蘭陵笑笑生的筆力。

猶記得龐春梅哭潘金蓮:「可惜你一段兒聰明,如今都埋在土裏!」這種悲慟,真可稱萬古同悲。回想起來,在【金瓶梅】產生的那個年代,又有誰不是這麽可悲。不僅死於天災人禍的百姓可憐,高高在上的人又能怎樣?皇上禁錮深宮猶如囚徒,大臣深陷宦海難復東門黃犬。就連萬歷皇帝和鄭貴妃的愛女,都被宦官蒙騙,嫁了個病秧子駙馬,新婚守寡,郁郁而終(見【萬歷野獲編】)。就像【金瓶梅】中熱鬧之後是無限落寞,那個年代,又有誰是幸福的呢?

這一次我得到的感悟是: 在一個不幸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不幸的。


以後再讀,還有種種零散感悟。譬如孟玉樓這個人物象征著什麽,陳經濟、龐春梅和潘金蓮、西門慶的對應關系,這本書的一個輪回結構……等等。在此不再贅述。總之隨閱歷增長,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打心眼裏佩服蘭陵笑笑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一邊用犀利的筆鋒將人性的醜惡批判得淋漓盡致,一邊又對這些醜惡之人予以了悲憫和同情。世上聰明之人不少,看得透徹之人也不少,但聰明人往往狷介有余,寬厚不足。要知道,厚德載物比自強不息難上千萬倍。而在看得透徹之後,還能心懷大愛,這樣的人一千年也許只有一人,這樣的作品一個民族一千年也才能出現一部。有人評價【莊子】,是「眼孔極冷,心腸極熱」。這句話,千載之後唯有【金瓶梅】足以當之。

蘭陵笑笑生何許人也?我想他必然是一個浮沈於俗世,深知俗人之惡,也深知俗人之悲的人。他的一生,應該不怎麽得誌,處於社會下層。正如開篇所說,一個人的心智,與閱歷有莫大關系。為何老杜說「文章憎命達」?只因命不達的人,才最能理解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才能寫出反映人類靈魂深處共性的文章。試想,一個一輩子節節高升的官僚,能否理解無數小人物拼命努力卻難以出頭的苦悶?一個一輩子眾星環繞,萬千寵愛的幸運兒,能否寫出求之不得、肝腸寸斷的苦戀篇章?也許他們能寫一手漂亮的閑愁詩詞,雄壯文賦,但像【金瓶梅】這樣描寫世俗之人悲歡離合的小說,決不可能出自這種精英階層之手。

僅憑這一點,我就不相信

@趙佳鑫

先生說蘭陵笑笑生奮鬥到大官的推論。

當然,我這說法只是出自感覺。若要求證據,那麽早已有很多學者研究過,從【金瓶梅】中的韻文手筆粗疏,和對上流社會的描寫明顯不實上,可以否定蘭陵笑笑生是大官、名士的說法。幹貨很多,言之確鑿,以理服人,大家有興趣可以一看。

另外,雖然我覺得【金瓶梅】很偉大,不在【紅樓夢】之下。但我也同時欣賞【紅樓夢】,那是另一種風格,各有優劣,何必生生爭個第一第二。【紅樓夢】創造了一個很美的世界,同時又有對美好事物之脆弱的哀傷。越年長之人,當越對這種美好又脆弱的東西懷有柔情。唯有中二少年,才自以為看透了社會黑暗,嘲笑一切美好事物,事事都要發一番政治狂熱。所謂心結,就是像這樣執著於一種觀念,乃至為之仇視鮮活的真情與生命。什麽時候我們也能意識到任何抽象的觀念,都比不上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就如儀琳不顧清規戒律,令狐沖打破善惡是非——那個時候我們也就沒了心結,也就真的讀懂了【金瓶梅】的一片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