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智慧城市」這一概念科學嗎?還是炒作?

2016-11-23知識

謝邀,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是經濟學背景,只能在概念上說一說,工程上的細節我沒有能力去說。

我的觀點是:智慧城市是科學。

首先從一個經濟學問題或者說運籌學問題開始:

假定在時點0,城市的資源配置方式用矩陣A_0 表示,而城市面臨的(外生)狀態由矩陣S_0 表示。並且在時點0時,城市的資源配置方式對於當前面臨的狀態來說是最優的(可以理解為城市剛建成時的狀態),即:

A_0=arg\{max_AV(S_0)\} ,V是城市的價值函數(可以理解為給定當前狀態,未來所有期福利函數最優值的加總)。

在時點1時,發生了一些外生的變化,城市面臨的狀態變成了矩陣S_1 。決策者面臨這樣的問題:要不要改變城市的資源配置方式?如果改的話,怎麽改?具體來說:

max_A \{V(S_1)-\phi (A-A_0)\}

這是一個帶調整成本的最佳化問題。調整成本函數滿足\phi (0)=0,\ \phi(X)>0,\ \forall X\ne 0

容易發現,如果調整成本實在太高了,那麽最優解很可能是不調整。因為無論做什麽調整,花在調整上的成本都要大於調整帶來的所有收益。於是索性就不調整了。

那麽如果一個技術可以降低調整成本,那麽它就能增大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可能性。註意,不是說每一個這樣的技術都能帶來資源配置的調整。有可能單它一個降低不了太多調整成本。但積少成多,如果一個城市采納了足夠多的新技術,那麽一定有一天,它調整資源配置的成本會足夠低,使得它可以針對新狀態去調整資源配置,提高居民的福利。具體來說,就是

A_1=arg\{max_A[V(S_1)-\phi (A-A_0)]\} \ \&\ V(S_1)-\phi (A_1-A_0)>V(S_0)

用一個帶調整成本的最佳化問題,可以理解兩件事情:

1)為什麽很多看似不合理,不合時的東西無法最佳化(比如北京的道路,但三環主路公交道這事沒得洗。)——因為調整成本太高。

2)為什麽智能城市的是科學而不是忽悠——因為這個概念背後的技術是有機會降低調整成本的。

但是,僅僅知道一個這樣的最佳化問題,並不足以拿出方案。因為拿出方案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專業人士的合作:

1)工業界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確切地核算套用技術的會計成本,以及描述技術套用後的場景。

2)法律界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準確地辨識出智能城市方案背後,資訊保安方面的成本和隱患,針對隱患提出立法方案。

3)經濟學家,他們可以根據前兩類專業人士提供的資訊來核算成本和福利改進。

其中,目前看來,技術是瓶頸。後兩類人的工作都要建立在某個現成的技術上,根據這個具體的技術來討論成本、福利和風險。關於技術瓶頸,我推薦

@Jimmy

寫的關於物聯網的答案

物聯網發展速度為什麽這麽慢? - 知乎使用者的回答

。我這樣一個沒有工科背景的人讀過後,也能辨識出一部份賣ppt和辣雞報告的大忽悠。當然,物聯網只是智慧城市背後技術的一部份,其他的技術我暫時沒看過比較靠譜的科普,求推薦。

最後,不是所有打著智慧城市的招牌賣器材,拉投資的企業和團隊都是靠譜的。至於為什麽,我想不用我贅述。不過,每個新技術,新概念背後都有這樣的人和團隊存在。他們不會存活下去,更不會贏。如果因為他們的存在就否定新技術,就是因噎廢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