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沒有空調的古人住宅,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2021-05-17知識

最近各地氣象台紛紛釋出高溫預警,鄭重提示:三伏天來啦!面對夏日的滾滾熱浪,現代都市麗人齊聲高呼: 我的命是空調給的!

那古人是怎麽度過夏天的呢?沒有空調、冰箱,難道真如古裝劇那樣,穿著幾層厚衣服,再愜意地扇著扇子,淡定地度夏如年嗎?

也許,有人說,現在是因為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古代肯定沒有現在熱?

不不不,有這種看法的你格局小了。唐代王轂在所作的【苦熱行】中就描述過當時的高溫天氣:「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五嶽翠乾雲彩滅,陽侯海底愁波竭。何當一夕金風發,為我掃卻天下熱。」

意思是,酷熱的天氣如同火神驅趕著火龍,人們猶如身處大熔爐。天氣熱到害怕海水枯竭,無奈下渴望秋風到來,夏日完結。可想而知,古代的夏天也十分炙熱。

那麽他們該如何避暑呢?

最直接的辦法:找涼快的地方

恰如大家冬天紮堆去海南一樣,古人也會選擇季節遷徙來避暑。皇帝就經常這麽幹,比如漢武帝曾避暑甘泉宮,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宮......最有名的當屬清朝的皇帝,一到夏天,都會到 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 等皇家別院避暑消夏。

●承德避暑山莊

不單是皇帝愛跑去避暑,那些文人墨客也喜歡跑去深山中度夏。李白就曾在 【夏日山中】 寫到: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不愧是李白,袒胸露頂,棲身林下,慵懶悠然,盡顯瀟灑本色。

除了山林避暑,鄉村也是消夏的一大好去處。機智如陸遊,一到夏日就開啟鄉村度假模式。他在 【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 一詩中寫道: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看來陸遊早早就深諳熱島效應,這才遠離熾熱的城市,投身鄉村的清涼世界。

橋畔、池邊、河岸更是天然空調房,一到夏日,富貴人家們就會居住在靠近水池附近的房間。說到這,螺螄君突然醒悟,難怪古代園林的房間那麽多,原來人家是隨季節擇房。

當然,去別處避暑顯然不適合廣大勞動人民。但是智慧的人民群眾也不會守房待冷,於是開始進行房屋改造,以達到降溫效果。在外,搭建涼棚,利用竹子做骨架,草席做棚頂,做出一個遮陽罩的樣子,避免陽光直射,減緩室內升溫速度。

在房屋內,挖地下室,利用地下溫度,達到降溫作用。自先秦起,便已出現了地下室(當時叫做 「窟室」 )。到明清時,人們會普遍會在在室內挖一口深井,井上用帶孔的蓋子蓋好,夏天就有冷氣從地下出來,純綠色空調便是如此了。

看到古人這麽努力的樣子,螺螄君更加感恩科技,感謝空調,讓我們坐享冷氣。

最快樂的方式:穿紗吃冰

炎炎夏日,街頭巷尾又要出現一群季節性的時尚弄潮爺,打赤膊或者露肚皮,性感尤物的氣息間還散發著自信魅力,人送「膀爺」。

雖然現代的這種形象會被人詬病影響市容,但回望歷史,這麽穿一點問題也沒有,甚至古人更加奔放。古人的夏日,男人躺胸露乳是常態,露出大肚子也是在炫耀滿腹才華(可參考蘇東坡),吊帶裙也不是女性專屬。

和現在古裝劇厚重繁瑣的衣物完全不同,古人的夏季才不會那麽穿。回看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 「素紗禪衣」 ,那可是兩千年前西漢的衣物,卻擁有超薄的質地,重量不比一枚小雞蛋還要輕。可想而知,古人們早就追求輕薄涼快的衣物了,並且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李清照在 【點絳唇】 中也寫到「薄汗輕衣透」,薄汗透衣,可見其輕薄涼爽。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

不過,紗衣還是名貴的,古代也只有貴族穿得起它。但是平民百姓也不是影視劇那樣的穿著,只不過是原材料便宜點的薄衣。

除了服飾上找清涼,古人的飲食上也做到了清涼,努力奔向吃冰自由。早在3000多年的西周就已有用冰解暑的記錄。不過那時候的冰比較難得,下層百姓很難吃得上冰。

直到唐朝,百姓才真正享受到冰爽的滋味, 【唐摭言】 中就曾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街頭出現了冰鋪。但是從冰上升到冰飲,那當然得提到宋朝。一到夏日,汴京街道兩旁就會擺滿了冷飲攤,售賣冰糖冰雪冰元子等各色冷飲,足以可見北宋的冰食文化有多豐富。

楊萬裏還專門寫了幾句詩表達自己的吃冰快樂: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銷。看來此款冰飲深得楊萬裏心啊!在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中,也出現了冰飲店鋪,販賣著當時流行的 「香飲子」

●【清明上河圖】一處

看來古人的夏天沒有那麽慘,靚衣穿在身,冰飲捧在手,好不快活!原來還以為古人過得水深火熱,著實是螺螄君不知道世界的參差了。

果然,古人的智慧從未讓人失望,沒電沒空調的環境下,他們也努力提高生活質素,活得瀟瀟灑灑。雖然有些避暑方法作用沒有現代科技那麽強大,但古代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依然需要傳承。

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什麽解暑小妙招啊?歡迎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