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何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後人卻很少對他贊許有加,反而更欣賞姜維?

2019-12-07知識

因為勝負從來都不是評價一個人唯一的因素。

從題主的問題和描述中可以看出,題主大致提出了兩個問題:

1、 為什麽作為勝利者的鄧艾,拿下來成都滅了季漢,但是後人卻很少對他贊許有加,反而更欣賞姜維呢?

2、 為什麽三國後期的鄧艾、羊祜、杜預等人物不像三國前期的曹操、諸葛亮、劉備等人物那樣能夠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第一個問題是將同一時期的鄧艾和姜維對比,第二個問題是將前一時期的劉備、諸葛亮等與後一時期的鄧艾、羊祜等人對比。看似變量不同,實則幾無差別。

有人說: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們讓她穿什麽衣服她就穿什麽衣服。

還有人說: 勝利即正義,勝利即偉大。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分析幾個人物。

一、諸葛亮

從勝負來看:

諸葛亮北伐中原出師未捷身先死,成也敗也?後世褒多抑多?

司馬懿擊退蜀軍高平陵政變成為權臣,成也敗也?後世褒多抑多?

從人物來看:

諸葛亮北伐中原出師未捷身先死,成也敗也?後世褒多抑多?

孫權兵出合肥折戟沈沙,成也敗也?後世褒多抑多?

我們不禁要問:

1、 為什麽同在隴西的戰場上,失敗者諸葛亮被後世傳頌,勝利者司馬懿卻一身汙名?

2、 為什麽同是北伐,諸葛亮失敗後眾人褒揚,孫十萬失敗後貽笑大方?

其實緣由不惟勝負,亦在人格。

諸葛亮受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知遇之恩,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劉備逝世後,一人雙肩鑄成季漢孤柱,輔佐劉禪經營危機四伏的兩川。後,為興漢室,五月渡滬,屢出祁山,鞠躬盡瘁,繼之以死……

且不說其優秀的外交、內政才能;

且不說南中臣服、百姓永頌;

且不說上邽割麥,甲首三千,伏殺張郃,司馬宣王畏蜀如虎等諸多戰績。

就憑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執著,憑其矢誌不渝的忠君報國之誌,亦令人頌揚。

甚至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都有言:「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而司馬懿,他相較於諸葛亮,最缺少的就是這樣一份人格上的堅韌與忠誠。

軍事上敗給諸葛亮,畏蜀如虎,不丟人,畢竟諸葛亮這樣的天才只有一個。

可高平陵之變後,出爾反爾,誅殺曹爽,失信於朝……人格上的差距,才是其汙名化的根本原因。

二、曹操

中國歷史上統一過北方的人很多,為什麽獨有曹操為眾人所知?

因為他的對手是劉備。

【劉備是偽君子嗎? - 遠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

春秋戰國、楚漢相爭、五胡亂華、南北對立、五代十國……諸多的亂世中如劉備這般寬宏仁義、知人待士的君主實在太少了。劉備及其集團內部的信任與忠誠放至今日依然不失為道德上的楷模。

不可否認,劉備之機權幹略,不逮魏武,但其崇高的個人品德,及其集團的凝聚力,一直為後人所褒揚。

中國歷史上,如曹操這般的優秀政治家軍事家多不勝數,但如劉備這樣的仁義君主卻是鳳毛麟角。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真是劉備成就了曹操。

多麽遺憾,正是因為有了劉備這樣的對手,曹操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行程; 又多麽幸運,也正因為劉備,曹操開始從眾多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中脫穎而出,為眾人所熟知。

三、姜維

姜維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姜維作為北國降將,在諸葛亮死後開始在季漢嶄露頭角,蔣琬死後錄尚書事,進入蜀漢軍政中心,費祎死後獨掌軍權。

督內外軍事後,姜維先後進行了數次大規模北伐,襄武之戰,洮西之戰,上邽之戰,侯和之戰,有勝有負。

公元263年,司馬昭興三路大軍伐蜀。姜維從沓中行軍,繞過諸葛緒,據守劍閣,阻擋鐘會十數萬大軍月余。就在鐘會將要退兵之時,鄧艾偷渡陰平,攻克綿竹,諸葛瞻父子戰死,劉禪投降。

【如何看待此人對姜維的評價? - 遠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可即使如此,姜維依然沒有放棄,他燃燒了自己最後的一絲執著,上演了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最終,大計不成,身死,被魏軍剁成肉泥。

若論軍事能力,姜維似乎是不如鄧艾的。雖然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攻守異勢,但畢竟姜維從來都沒有戰勝過鄧艾。而且,鄧艾還有偷渡滅國之功。

然而,我卻更喜歡不這麽厲害的姜維。不是因為他悲劇——雖然相比而言鄧艾更悲劇——而是因為他有著那種繼之以死的執著。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季漢精神的縮影:屢敗屢戰的劉備,五次北伐的諸葛亮,再加上十一次北進的姜維……即使在東漢滅亡43年,季漢皇帝也已經投降了的情況下,那執著興漢的努力仍沒有就此停下。

這是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吸引著無數英雄為季漢死命,

這種精神,熠熠生輝。

現在回到最初,為什麽我們更欣賞姜維?為什麽我們更欣賞三國前期的劉備、諸葛亮?

作為三國後期的優秀人才,鐘會、羊牯、杜預等人也絕非泛泛。但只是因為他們太聰明,太會明哲保身,故而他們的身上從未有過類似於姜維、諸葛瞻、張遵等季漢眾臣那般的堅韌、堅守和執著。三國前期,英雄們多是有抱負有理想的,比如諸葛亮、荀彧、周瑜。可到三國後期,盡如賈詡之輩耳。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曹丕禪讓之過。

曹魏代漢,使得世家大族都產生了那麽一種幻想,忠君愛國的思想不在了,就如孔子直言禮崩樂壞的春秋一樣,仿佛只要有實力,大家都可以稱王稱帝。於是,曹氏統一北方非但沒有終結亂世,反而使中原愈演愈亂,至於後來,司馬昭稱王,司馬炎稱帝,五胡亂華,中原陸沈,南北紛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此,從時間線上來說,人們更喜歡三國前期那些有理想有執著的英雄們。

在空間上來看,人們更喜歡季漢集團的那種矢誌不渝、繼之以死的堅守。

勝利者可以覆寫史書,但他改變不了人們心中對高尚道德的崇仰。羅貫中一部古典名著,就是中國民間崇尚季漢的真實寫照。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流芳千古,各地關帝廟林立,武侯祠人跡不絕,廣元劍門關內平襄候祠至今香火不斷(何其有幸,大二寒假的時候,我坐了17個小時的火車前往劍閣平襄候祠祭拜了一次)。

我想,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