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在春節打造東方生活美學的上海樣本

2024-12-30心靈

應以春節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構建「東方生活美學」話語體系與傳播體系,立足上海特色,結合標誌性古建築、匠人、儀式等等打造更富生命力與可持續性的豫園、上海城市文化IP。

主筆|姜浩峰

「春節快樂!」「春節快樂!」當地時間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竟然響起了此起彼伏的中文的拜年之聲。

甲辰春節早已過去,乙巳新春尚未來臨。這時候在異國的會場,緣何突然響起如此多「恭喜」之詞,大螢幕上更有諸如春聯、舞龍、中國結等元素閃現,配樂則也是年味十足的旋律。

原來,在此間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春節」申遺成功。

中國代表團面對數十個國家代表到前祝福,發出漂亮的回禮,裝著福卡的紅包,寓意將春節申遺成功的歡樂分享給更多人。

豫園的東方之美,時刻散發。

特別的底蘊在哪裏

訊息很快傳回了國內。12月4日晚間,當豫園股份副總裁、東方生活美學研究院院長胡俊傑看到央視新聞相關報道,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不容易。這是長久的期盼,終於夢想成真!」感慨於央視新聞影片中2分25秒出現的往年豫園燈會美輪美奐的樣子,胡俊傑加緊再次跟公司相關部門強調:「大家務必克服困難,安全有序進行燈組安裝,確保2025乙巳蛇年豫園燈會能夠精彩亮相!」12月17日,2025豫園民俗藝術燈會暨豫園燈會30年特展釋出會在上海豫園商城舉行。釋出會上宣布,「三十而立」的豫園燈會,將於2025年1月1日璀璨綻放,至2月12日,共計持續42天,非遺燈會迎接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與2025年豫園燈會同日開啟的,還有主題為「不止燈彩」的豫園燈會30年暨中國彩燈藝術展,展覽將於2025年1月1日至2月28日在豫園商城華寶樓三樓舉辦。

豫園股份與春節的緣分,不僅僅體現於已經有30年舉辦歷史的豫園燈會,從綠波廊、上海老飯店、上海德興館、南翔饅頭店、和豐樓的餐飲,到老廟、亞一金飾,豫園股份旗下諸多老字號、老品牌,都與春節相關——反正節前必然是訂餐旺季,節日期間那年年歲歲款式不同各種別致的珠寶首飾,自然讓消費者感覺平添喜色,購銷兩旺。比如將傳統金飾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把東方生活美學元素融入產品設計的老廟黃金,正在進行數碼化轉型——設計、銷售領域跑上了資訊高速公路。隨著企業的營運發展,近年來,比如在珠寶首飾品牌中,豫園股份旗下LUSANT(露璨)、DJULA (珠蕊)等或源於法語或本就是法國設計師珠寶品牌者,也在春節節日消費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到中國傳統佳節春節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這一點,甚至本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不息的一大原因。從銷售額來看,2023年豫園股份珠寶時尚業務實作營收367.27億元,同比增長11.1%。產品方面,共上新329個SKU,古韻金產品銷售達89億元,同比增長71%。

就在春節申遺成功前不久,11月16日,第五屆全球城市發展研討會暨【2023全球城市發展指數】【東方生活美學消費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釋出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新民周刊】記者在現場所見,由豫園股份聯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共同撰寫的藍皮書,受到了與會中外專家學者的重視。

有專家認為,在學術領域、理論研究範疇,「東方生活美學」早已被學者提出,學術價值獲得了廣泛認可,但在當代社會,「東方生活美學」如何影響國人生活,甚至該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當有更深入的探索。更有專家認為,「東方生活美學」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引導消費,以及對各企業探索與構建未來發展路徑,都頗有助益。上海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周斌博士即言:「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老料新作,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我們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轉型。東方美學,它是一種歷史的美學,也是現代的美學,也該是我們未來的美學!比如現在市面上新中式家具,包括新型建築的架構,都體現了具有當代色彩的東方美學。我跟貝聿銘先生比較熟悉。他在世的時候,在建築領域,一直在推動東方美學世界化,正因為如此,他的設計作品是特別有文化底蘊的。」

在周斌看來,把東方美學運用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東方生活美學,是十分值得看好的。當然,新近成為世界遺產的春節,本就是「東方生活美學」之集大成者。

一代代上海人的心夢之地

左圖:1857年的豫園照片。右圖:胡考 【豫園書畫善會】中繪有豫園太湖石。

你見過1857年的豫園嗎?2023年秋日的一個午後,書法家胡考先生在幾張老照片前佇立,思緒萬千。見有人來,胡考不禁如沈吟一般發問。其實,他本人也沒有親眼見過1857年的豫園,只是眼前的照片令他感慨世間事的變與不變。

在一張題為「1857年的豫園」的照片中,胡考看到了園中的太湖石。如今,這太湖石應該仍在。而在展出的同一組照片中,清宣統二年(1910年)改建的小東門,經歷了短短三年,就於1913年拆除了。如果不是攝影術當時早已傳入中國,則也許有關老城廂小東門的種種訴說,都無法達到「眼見為實」。

胡考看照片所在的位置,是位於豫園東北角古城公園內的胡問遂藝術館。自幼,胡考就曾跟隨父親胡問遂到豫園內,曾在九曲橋上過,綠波廊上行。有關豫園的點點滴滴,記在心頭,後來落到了筆頭。也正因此,在此番「百年黃浦」系列展中,胡考不僅貢獻了國畫作品【胡問遂藝術館】,還貢獻了另一幅國畫【豫園新門】——粉墻黛瓦,與園內青綠,一派典型的江南園林樣貌,似胡考的心中之夢。這一點,又與趙抗衛的紙面油畫棒作品【百年風雲】相映成趣。這位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的作品,看上去更富有西洋油畫的味道,畫面內容則是中西結合結構的曾經的典型的上海民居——石庫門。

「能在我少年時曾經多次進入,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多次參與迎新活動的豫園之側展出自己的作品,確實很滿足!」趙抗衛對記者說,「胡問遂藝術館近年來連續舉辦‘胡問遂杯青少年書法比賽’,其中不少小選手在前來藝術館參加活動後,都會到豫園周邊逛逛,就有孩子跟我說,願意到寧波湯團店吃一碗湯團,或者到南翔饅頭店吃一客小籠饅頭!當然,也有孩子聽說華寶樓上有自己喜歡的展覽,慕名前往的。」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家和上海史學者仲富蘭向記者分析:「豫園無疑是上海的文化地標,承載著上海人的城市記憶和文化認同。」仲富蘭認為,特別是春節期間,上海人來到豫園,能夠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豫園在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春節中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我覺得是否可以概括為三點:文化傳承地,社交匯合地,祈福祝願地。」仲富蘭如此分析——

春節期間,豫園舉辦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如寫春聯、猜燈謎、舞龍舞獅等,這些活動代代相傳,讓上海人在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民俗文化。豫園燈會也是春節期間全上海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是為「文化傳承地」。

往昔上海人過年,常常會舉家前往豫園,在這裏逛集市、賞燈、品嘗美食,享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豫園在春節期間人流量大,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匯聚於此,成為「社交匯合地」。

在豫園,人們可以透過參與各種活動來祈福,如在城隍廟上香、在許願樹下許願等,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和祝願。就是「祈福祝願地」。

比起仲富蘭來,生長在上海、如今長居歐洲的「80後」女子穎秋對豫園也是情有獨鐘。2024年甲辰春節期間,她帶著4歲的兒子回上海看爸媽,一定要去豫園燈會。「2023年12月,我在法國,看到中國民俗文化的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園燈會在巴黎風情園舉行,激動得不行!我發現真是有不少當地人自掏腰包花錢看展。那時很遺憾錯過了。那麽回到上海以後,我一定要看看更原汁原味的豫園燈會——記得我小時候,老爸帶我去看過,所以現在我帶著兒子去看!」哪怕因為客流量大,讓穎秋足足排了兩個小時隊才進入九曲橋,她都覺得值了!「有什麽比讓自己的孩子親眼看到媽媽小時候看到過的類似的東西,更有趣呢?」 穎秋說。

當然,每個年代的豫園,都是不一樣的。仲富蘭、趙抗衛少年時,豫園的鬧猛,是周邊拉洋片的、唱「小熱昏」的、賣梨膏糖的等等鬧猛;穎秋幼時豫園內還僅有綠波廊、南翔饅頭店等等老字號,燈會也不是年年都舉辦;到了穎秋帶著孩子到豫園感受春節之熱鬧,之所以有著摩肩接踵的人流,是因為高鐵和大飛機帶來了長三角乃至全國、全世界喜歡上海的遊客!穎秋甚至在九曲橋上見到了與她同機抵達浦東機場的老外一家,看上去眼熟得很,那家的一個女生會說中文!

讓東方生活走入當代

穎秋說,她出國前,和同學、朋友聚會,不會選擇去城隍廟一帶。「上世紀90年代末直到本世紀初,聚會還是喜歡去一些新潮的地方,比如一些新建成的大型銷品茂等等。」穎秋告訴記者,「不過到我們同齡人紮堆結婚的那幾年,從當時的董家渡定做一套‘厚緞加蕾絲,配個大拖尾’的婚紗,然後就得去豫園了——畢竟結婚買首飾之類,還是到老廟、亞一等等更靠譜。從此,我們這代人終於感受到豫園商圈的魅力!」

前些年,穎秋出國定居。盡管隨著流動互聯網發達起來,平時與仍然常住上海的父母、兒時夥伴們都能聯系,但仍不免思鄉之情。因此,每次回滬,她都選擇去豫園逛逛。她的最大發現是如今願意去豫園逛逛玩玩的年輕人——「95後」「00後」甚至更年輕的小朋友,越來越多!燈會的各種IP,實際上讓人感覺很貼近年輕人的生活。那些使用當代化妝品畫出精致妝容又身著漢服流連於此的小姐姐們,會直言「這裏太出片了」。

蛇年豫園燈會即將啟幕。

胡俊傑說:「對於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它以人類追求快樂和幸福的體驗為價值基礎,指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足。不同於自給自足和物物交換的時代,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美的滿足往往與消費環節密不可分。」在改革開放之初,當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之際,可供消費的國貨無論品質還是品牌影響力等等,許多是無法與舶來品媲美的。因此消費者推崇進口消費品或者中外合資產品等等。而如今的中國,不僅經歷了「中國制造」在全球許多地方具有影響力的階段,也正邁入「中國智造」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胡俊傑認為,要註意到中國消費者物質生活條件的巨大改善和全民素質的極大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東方生活美學形成了具有蓬勃需求的消費市場,為經濟高質素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並已然成為全球市場關註的焦點。」

按照「藍皮書」所述,「東方生活美學的哲思原點是中國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和詮釋已非常豐富,各流派和而不同,形成了豐富的體系,影響至今」。無論儒、道、墨、法,其多多少少都對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有所影響。其中一個重點在民俗。當下,在春節申遺成功以後,傳統民俗可能呈現出什麽樣的面貌呢?周斌告訴記者:「中華民俗文化有著特別多的優勢與頑強的生命力,文化樣式眾多,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等看,都可以找到最為典型的具有非遺色彩傳承。」周斌認為,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現代化轉型。不僅僅在於他曾提及的新中式家具與建築,還可以見諸當下生活的許多方面。以迎接新春之際的豫園股份而言,無論是燈會,還是餐飲,都可以將當代元素融入進去。事實上,豫園燈會上的當代元素已經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內容方面,比如在「山海有靈,點亮巴黎」之際,有「琴棋書畫嗜酒茶」的演繹:琴有古箏和圓號、棋有圍棋和國際象棋、酒有中國白酒和法國紅酒……兩兩相對,體現出一種文化融通。其二是在彩燈制作方面,不僅由春節申遺成功而更關註中華手工制作技藝,也與全國各流派彩燈生產地加強聯系,無論是四川自貢還是江蘇揚州等地新作之燈,有了更多科技含量。周斌則分析:「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等,都可以套用到豫園燈會上來,讓燈會的現實場景得到提檔升級,甚至國際傳播當中,運用元宇宙等方式來呈現虛擬春節的燈會——不同於實物走出去的另一種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東方生活美學。」至於餐飲方面,周斌稱,自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在上海生活了60年的上海人,現在感受到的是近些年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愈發地包容和開放,本幫菜的菜肴開始逐步與別家融通——不僅融合了中國的不同地方菜系,還融通世界各國美食和餐飲文化。「我覺得在民俗文化變遷當中,既要根植傳統,又要創新性改變和創造性發展。」周斌說。這一點,豫園股份旗下的餐飲企業大有文章可做!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中華老字號」總數達197個,繼續蟬聯全國之首。而其中,豫園股份旗下「中華老字號」多達19個。近日,上海釋出【關於進一步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11條措施助力「老字號」傳承品牌文化,引領消費熱點。包括支持「老字號」企業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保護單位;支持「老字號」工匠參加世界技能大賽;支持「老字號」培養「傳人」,開展技能培訓,實施首席技師、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激勵措施等。胡俊傑認為,這為豫園股份旗下包括餐飲品牌在內的老字號守正創新也指明方向。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黨委書記馬磊則告訴記者:「從臘八節的一碗臘八粥到除夕夜滿滿一桌的團圓飯,我們從一道道家鄉美食獲得味蕾上的治愈,這種治愈和感受也深深刻在一代代人的基因裏。從這個角度去看,‘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我們的傳統文明給予國人的一大福報,也是中國人給予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大禮物。」在馬磊看來,「春節不應只是一個傳統節日,也一定要成為我們現代人的節日,其校正著現代性的某些缺失,並成為現代社會有機的組成部份」。春節的傳承,如此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崇輝向記者分析,春節是萬家團圓的重要時刻,更是中華文明豐富性、延續性的展現。我們應該呵護好春節、守住年味,將「春節」這一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傳承下去。魏崇輝特別指出,「東方生活美學」作為標識性概念,是帶有原創性的本土文化理論體系的基本組成部份,是上海、豫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體現。應以春節申遺成功為契機,應進一步構建「東方生活美學」話語體系與傳播體系,立足上海特色,結合標誌性古建築、匠人、儀式等等打造更富生命力與可持續性的豫園、上海城市文化IP。「東方審美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樣態。東方生活美學是東方審美現代化的上海樣本。」 魏崇輝分析道。

2025豫園民俗藝術燈會暨豫園燈會30年特展啟動儀式於12月17日舉行。

更國際化的春節向未來

「生活向美,文化向新」,在春節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新春即將到來之際,從2024年12月底到2025年2月,豫園股份將推出一系列別致新穎的文旅活動。甚至還將有「非遺賀新春-京滬非遺大集」在上海市黃浦區大豫園片區和北京市東城區中軸線「聯歡」,亦即在「非遺大集」這個層面進行交流。

胡俊傑表示,京滬兩地文旅資源能夠聯動起來,秉持「人民非遺 人民共享」的理念,開拓「非遺」新經濟,煥新「非遺」新場景,是一種新嘗試。特別是在春節申遺成功以後,「匯聚國內外多元化的優質市場資源,助力雙城雙區專案共創、產業共進、文化共生」,可以向海內外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生活向美、文化向新,積極展現當代中國的時尚風貌,讓更多國際友人融入東方式的美學生活,愛上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從「東方生活美學」交流對話、豫園燈會30年展暨中國燈彩藝術展,到融入東方生活美學的廟會系列活動,周斌教授坦言:「我從中看到一種跟上國際步伐的變化,不僅可以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也能夠做好我們有「東方生活美學」特色文旅產業。把京滬國際大都市的形象更好地展現出來——這裏不僅僅是大都市,是有底蘊的大都市,有文化傳統的大都市,是傳承「東方生活美學」的大都市。豫園股份如此整體設計將東方生活美學融入當下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春節,非常好!」

周斌進一步分析稱:「我覺得在以‘東方生活美學’為載體的中國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行程中,需要蘊含現代概念與時尚理念。」 在周斌看來,恰恰海派民俗文化是在「中西合璧、五方雜處」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既繼承了傳統地域文化底色,又進一步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特色,形成了海納百川的民俗文化氣度。「如2024年豫園燈會遊覽內容,各種以龍為主題的燈彩,還有九曲橋頭的‘海錯翩然’、【舞春燈】、【龍雲賦】、【滾燈舞】、猜燈謎等,都不乏中西文化交融之韻。【山海經】這一遠古的經典傳統文化著作加以當代演繹,頗具創新性,吸引外國友人的目光。」

2024法國豫園燈會——魚躍龍門。

周斌在上海交大教授了不少留學生。「我也曾經跟他們交流過,有關他們來中國之前和在中國後的生活和學習。發現在華的學習與生活經歷,使得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認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也就說明,感知中國,更重要來自於自己的親身體驗。我認為加強文化間的交流,包括民俗文化交流,對文明互鑒與推進世界和平發展很有好處!」

「不出國不知道,到了歐洲才發現,有些老外對來自中國的東方傳統文化相當青睞。這就像我們往往也喜歡一些西洋東西——當年我在董家渡挑婚紗的想法,不就如此嗎?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自中國的商品在歐洲也頗多得到老百姓青睞。這時候,他們需要的異國情調,恰恰來自東方。」這是穎秋的觀感。

「春節申遺成功,海外對東方生活美學的提升,不僅擴大了東方生活美學消費的市場範圍,也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價值,同時還推動了產業在創新、設計、行銷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藍皮書」上一段話,一番美美與共的美好憧憬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