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過去的人用紙質書為自己充電,它的獲取具有隨機性,由不同圖書館的擺放和人際推薦構成。因此,你的思維也被這種隨機的新資訊所沖刷,人的思辨能力就會很強,而且紙質書的好處在於,它往往很完整,人們的知識是較為系統化的,因此不會產生太大的傲慢,因為人們都會比較系統化的回答別人的疑惑。
而今天,人們活在知識的資訊繭房裏。除了那幫子很懂學術文獻管理的人,大部份人都是短影片觀看的半吊子,知識也以前所未有的碎片化而擺放著。而越喜歡什麽,就越被推播什麽,偏見最後變成了現實,一種固化的現實。
這就是解構的結果。
以為解構「體系」,會因此而自由
結果沒想到,所有平庸者都走著同一種路,簡單的路,自以為是的路。獨立思考者被集體的聲音撕碎之後,人們也並沒有真的獲得和諧,而是互相隔離之後,活在相似性極大的「個性孤單」裏。
但我最後的問題,或許才是會被罵的
「現在的人們都太類似了」
這樣的話,難道我們是第一次聽說?有沒有可能說這句話的人,也已經切身於其中,所以這是個假命題麽?
網絡資訊時代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個覺悟。
————我當前的思想,是自己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