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回答,治好你所有關於執行力的精神內耗。
如果你也是這樣
想早起,可不管鬧鐘再怎麽響,還是起不來。想健身,計劃做的很好,動作影片也看了很多,去倒沒去幾次。
想閱讀,書是買了一堆,認真讀完的卻沒幾本。
別擔心,行動跟不上思想,並不是因為你懶,而是你沒找到「合適」的方法。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把文章的結構放在下面,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看第二部份。
時間充裕的話,我還是建議大家認真的讀完整篇文章,那話不多說,我們開始。
Part I 為什麽你的執行力差
Part II 怎樣提高你的執行力
(全文近7000字,從構思、碼字、排版,共花了近三個月時間,如果對你有啟發的話,還希望你能給我點個贊,感謝你的支持~~)
Part I 為什麽你的執行力差
1.狀態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其實正對應著我們生活中兩種不同的狀態
一個從來不早起的人,讓他每天六點起床運動。一個經常早起的人,也讓他每天六點起床運動。
前者大概率堅持不下來,後者可以說沒什麽難度,為什麽?狀態不同。
從熬夜到早起運動,對於前者,是在改變狀態。而對於後者,是在維持狀態。
改變狀態,從靜止到運動,需要對抗阻力。
對抗你的惰性,對抗你身體內早已根深蒂固的作息規律。
維持狀態,保持勻速運動,只需平衡阻力。
長時間養成的習慣讓你早以適應「阻力」,大腦決策的時間越少,行動的成本越低,執行起來越容易。
改變狀態的難度,遠遠大於維持狀態。
在物理中,要想讓一個物體,從靜止狀態變為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需要施加一個 克服摩擦力 的外力,使物體開始運動。之後再將力減小使其等於滑動摩擦力,最終便能達到勻速直線運動。
想建立一個好的行為,習慣,你得給自己施加一個較大的力,來改變當下「靜止的狀態」。
而開始的阻力往往很大,想跳出舒適圈,必然要面對數不盡的風險和挑戰。
變化帶來的不適,周圍環境的各種誘惑, 都會削弱你身上的「力」。
而缺乏及時的反饋 , 短時間找不到堅持的樂趣和意義 ,也會讓你從心理上開始排斥改變。
人的屈服往往都是先從心理開始的,心理上的屈服妥協,最終便會演變成行為上的停滯不前 。
所以那些能夠長期堅持學習,健身,提升自己的人,並不是因為生來就有著強大的執行力,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找到了能夠維持勻速運動的「力」,明白了堅持的意義 。
剛開始行動的你,要改變舊有的習慣,面對新鮮的事物,從「陌生」到「熟悉」,感到困難與不適,真的很正常。
當你的心態
從 因為這是一個好行為 ,所以我「要」去做,
到 因為行動中充滿樂趣 ,所以我「想」去做。
你的「狀態」才算發生了轉變。
「狀態」不同,「體驗」的感覺自然不同。
2.代價
「做,很酷,不做,其實也還好」
完成計劃的自豪和滿足感讓人喜悅,但拖延放棄帶來的損失和代價也能接受。
為什麽你執行力差,因為「不做」帶來的損失成本太低,你不擔心,不在乎,自然不會重視。
即使我給你提供100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你也會有101個逃避不做的借口和理由
說好要減肥,一看外面天氣熱,你想著偷個懶少去一天也沒啥事,不去了。說好玩一局遊戲就去學習,你想著少學一天也沒啥事,一上頭直接肝了一下午。
你一次又一次「合理化」自己的懶惰。
而所謂的懲罰和代價,不過是在晚上獨處時。
當你回想這一天的自己時,焦慮負罪感頓時湧入心頭,你情緒陷入低迷,開始內耗。
這短暫的精神痛苦,也讓你在心裏不斷告誡自己,下次一定要~,必須要~,不能再~。
人是感性動物,決策時往往容易情緒化。
從「下次,一定要」到「算了,好難做到」的轉變,也許不超過一個晚上。
如果說
你過高的體重,已經影響到你身體的健康時,你會遲遲拖延不減肥嗎?明天就要考試,你還會在考前一天上頭玩一下午遊戲嗎?
面對這些事情,拖延、懈怠所帶來的的損失和代價太高,你心裏重視,執行力自然強大
你計劃中的許多事,對你而言,都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錦上的花,你認為可有可無,長此以往。
「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也就成了你的真實寫照。
Part II 怎樣提高你的執行力
1.情緒穩定
保持情緒內核的高度穩定。
我們情緒的產出,其實大致可以分為這麽幾步
外界環境:即任何能夠與你產生「連結」的一切事物。
大腦感知:基於你內心的判斷標準,對外界事物的「好壞」進行界定與分析。
舉個例子,一次月考,你數學考了110分,你覺得考的不好,不盡人意。感到失落和沮喪。
110分是與你相連結的外界環境。你覺得考的不好,是經過你大腦的感知後,這110分被認定為壞的、不好的結果。
因此,你自然會湧現出失落、沮喪的情緒。
要想保持情緒的穩定,我們只能從前兩步著手。 畢竟,情緒是不受我們所控制的。
喜歡的女生約你一起出去玩,你會高興,快樂。考試發揮不佳,不及預期,你會失望,難受。
這都是你內心真實的感受。當它湧現時,你只能去接納,體驗,而不是去改變,你也改變不了。
維持情緒的穩定,不是指等消極情緒出現時再來改變。
而是透過對前面兩個步驟的最佳化,來確保最終出現的情緒是積極、正向的。
1.1 辨識外界環境
找到那個觸動你內心,使你產生負面情緒的「導火索」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到底是哪些「導火索」,引發你情緒的波動。
是遊戲中消極比賽還辱罵你的隊友?還是不及預期的考試成績?是同學不經意間對你說的一句玩笑話?還是和物件在感情上的隔閡?
能夠及時的感知到消極情緒出現的「根源」,我們才能夠尋找解決的辦法。
1.2 提升認知能力
找到誘發消極情緒產生的源頭後,下一步就是嘗試去消除這些「導火索」
同樣一件事,因為大腦對資訊加工處理的能力不同,最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也往往不一致。
舉個例子,面對不及預期的考試成績
有的人感到失落,覺得努力沒得到回報有的人感到高興,認為考試是查漏補缺,出現的問題越多,進步的空間越大。
你對資訊的加工能力差,所以常常將很多瑣碎的日常小事誤認為是導致消極情緒出現的「導火索」
對資訊加工處理的能力歸屬於我們的認知能力的一部份。
當然,每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成長環境、生活觀念不同,處世原則與認知水平自然不同。
1)反思,對情緒出現波動的片刻進行復盤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反思其實就是幫助我們進一步的「認識自己」,在頭腦中把每天的情緒變化「過」一遍,
對過去的思維和行為進行回顧、探究。
找到原因:是哪些因素導致情緒低落。分析原因:為什麽我會因此感到情緒低落。
最佳化思路:怎樣才能避免情緒低落。
透過內心的活動來進行自我的完善,及時彌補自己成長的「漏洞」,才是反思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2 )學習,向優秀的人學習
想要成為最優秀的人,就要向最優秀的人學習——巴菲特你要想進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有結果的人學習。
A.讀名人寫的書籍及個人自傳。
書籍能夠給我們搭建一個強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而自傳讓我們能夠作為一個見證者,切實的經歷一個大人物成長的心路歷程,感受他們是如何從弱小、艱難到最終成長為牛人,強者。
學習他們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經歷低谷時的人生態度。
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找到開啟自己未來的「金鑰匙」。
B.聽名人的訪談和演講。
名人所達到的人生高度,雖說離不開時代洪流的推動,但更離不開他們所具有的優良品質。
學習他們的見識、看法、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維和眼界。
情緒穩定本身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套方法論一定能夠保持你的情緒的穩定。
保持勤反思的習慣,秉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認真的踐行上面的這兩點。
日後對於情緒管理,你一定會有獨特的認識和體會。
2.計劃合理
這裏的合理,有三層意思
第一:難度與能力匹配
明天開始,我要每天背100個單詞。這個月我要減20斤,說到做到。
太難達到的目標不僅會打擊你的自信心,還會扼殺你的行動力。
你要清楚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主動的去調整你步伐的快慢。
可以適當慢點,也可以偶爾快些。只要一直在進步,這計劃就可行。
第二:具體清晰
你要清楚,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情,在哪裏做,做多久。
跑步,晨跑還是夜跑?跑幾公裏?圍操場跑還是環繞學校跑?上午是刷四級題,還是復習專業課知識?刷四級的話,是聽聽力還是鞏固閱讀和轉譯?
總結下來,就是 拆分目標+路徑規劃, 前者是為了降低任務的難度,後者是讓你行動清晰,降低思考成本,避免模糊不定。
這兩點的核心思想, 讓你清楚明白每天要幹什麽
當然,我還要補充一點,制定具體清晰的計劃,是為了幫助你有規律的完成每天的任務。
不必吹毛求疵的「精確」到每一分鐘。
八點背單詞,你有事耽擱了,來晚了幾分鐘。你覺得自己不應該遲到。偷懶了一天沒去學習,沒能完成當天的計劃,你開始否定自己的執行力
生活總會有瑕疵,計劃也總會有完不成的那天,不必去刻意的苛責自己。要允許自己偶爾「斷電」
第三:提前試錯
大多數人,計劃最終沒能有效踐行,多數都是缺乏 提前試錯 的環節。
那些不合理的計劃,會將你最初的激情和動力,扼殺在開始的搖籃中 。
憑借著開始的激情和鬥誌你能堅持個兩三天,而熱情一消逝,又有多少人能再堅持下來?
把計劃執行前的第一周,作為試錯周。
在試錯周裏,認真的去感受你在執行各項任務時內心的回應。
做起來順利嗎?是否需要做些調整?
用你的親身經歷和實際體驗,來驗證計劃的設計、安排,於你而言,是否真正的切實可行。
制定計劃的時候在紙上隨手寫寫,沒什麽感覺,而真正做起來,嘗到苦頭後,你才會重新理性的審視自己當初的規劃。
不要讓你的計劃變成廢話
3.摒棄完美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榮格完美主義是一種對生活的 失能性恐懼。 簡單來說,極度害怕失敗。
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會十分的在意外界環境中,那些可能會導致你「失敗」的種種因素。
同時,渴望找到一條最優的路徑,最佳的方法,來實作自己的目標。
因此,完美主義常常容易衍生出拖延癥。
還能用「等xxx後,我再開始做」或「等xxx後,我能做的更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什麽無法接受自我,過度在意外界評價等完美主義具有的心理問題,我就不在這裏一一闡述了。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還是想幫助大家解決完美主義導致執行力差,不願行動的問題。
3.1 降低過高預期
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我們的情緒,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我們的預期,
如果事情達到或者超出了預期,我們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帶來消極的情緒。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會在心裏提前預設預期
而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情都有著較高的預期。
這次月考必須上600。這場比賽我一定要拿第一。
客觀世界中的很多事情,我們往往難以掌控,事與願違可謂是人生常態,達不到預期,消極情緒自然會湧上心頭。
消極情緒會影響你的註意力,而註意力分散直接影響行為執行的效率。
降低預期,不要讓自己對任何個體、事件或行為做出過高的預期。
嘗試慢慢地淡化對結果的過分關註,把註意力放在體驗的過程中 。
考場中,你認真完成試卷上的每一道題。賽場上,你體驗比賽的過程,享受比賽的樂趣,
肯定會有很多唯結果論的人覺得,做一件事不在乎結果,對一切都沒追求,那我做的意義是什麽?
結果當然重要,好的結果推動我們走的更快,更遠,看到更美的風景。
但對於完美主義者,重視過程,看淡結果,才能讓註意力回歸到行為本身,緩解對未來的過度擔憂、焦慮。
人生本就不是一條直線,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掌握所有的答案。
你重視,在乎,過分關註,未必就能改善結果,反倒給自己徒增許多不必要壓力。
卸下預期的包袱,也許才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
3.2 積極接納不足
完美主義的人,註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缺陷上,得到的自然是負面的資訊。
他們的註意力就像雷達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探測著一切不完美的地方
自己狀態好不好,情緒是否穩定,是否專註,一旦出現波動,
往往想著去排斥,對抗。而不是去正視,接納。
你害怕這些不完美的出現,會使你的行動力和學習力大打折扣,降低你的效率。
其實,你越去在意不完美的地方,反而越會給自己增加壓力。
你越去排斥,對抗,會發現根本無法消除它。
同時,因為控制不了這些缺陷,你會極度的害怕它的出現。長時間下來,你的精神狀態,學習效率,行動力都會受到影響。
積極的接納生活中的不足與缺陷,既來之,則安之,帶著瑕疵前進。
多關註過程,思考你要做什麽。
少關註環境,擔心會發生什麽。
狀態不佳時,我經常對自己說,即便做的效率只有10%,至少也比什麽都不做強。
有首歌的歌詞叫,不是因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為想你才寂寞。對於完美主義的人來說。
不是要等到一切都好才開始行動,而是要在行動中讓一切慢慢變好。
4.尋求約束
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絕對的自律,這很正常。
欲望上急於求成,行動上避難趨易,是人類的天性。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常常陷入「明明知道要做,但卻總是做不到」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荀子在勸學中說道,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的本性跟別人沒什麽區別,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既然無法做到自我約束,我們不妨借助外物,來間接的約束自己,即「他律」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讓你跟他人達成某種契約,這個契約本質上是「道德」作為約束,以你的「信用、人格」為擔保。
你承諾履行應該做的事情,否則要接受相應的懲罰。
那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踐行「他律」呢?
4.1.他人約束
4.1.1 言語約束
明天早上我一定早起跑步。我要連續一周都去自習室學習,說到做到。
不管你是口頭跟別人說,還是發朋友圈,其實都是在邀請他人作為見證者,來監督你,約束你。
雖然不做,並不會有什麽實質性的懲罰。
但基於顏面和自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面子」,對說出去的話,我們有時候也的確能夠敦促自己做到。
4.1.2 物質約束
我要堅持一周早起去跑步,有一天沒起來,我就請你喝一杯奶茶這遊戲我絕對不會再玩,你來監督,以後看見我玩一次,就請你吃一次飯
一定程度的物質,相較言語,更有約束力,它能給我們帶來非常直觀的損失感受。
你可以把物質做為協定的籌碼,找到你認為靠譜的「見證人」,鞭策自己行動。
當然,可能你會覺得,找個關系鐵的朋友,約束可能起不到什麽作用。畢竟朋友間偶爾的口嗨很正常。
而找個不熟的夥伴,他可能又不好意思接收你的東西,我這裏提供給大家兩個建議。
提前跟朋友溝通好,把你的想法和意圖說給他聽,希望他能夠理解配合你。找一個誌同道合的人,你們可以互相約束彼此,你在敦促他的同時,也能夠被他所監督。
4.1.3 競爭約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當看到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時,應該向他們學習,並努力使自己與他們看齊。」
心理學上有個馬蠅效應,指的是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
你可以嘗試尋找一個在學習和生活中誌同道合的同伴,相互敦促,互相約束。
成為彼此的羈絆,最好的對手,前行的榜樣
在潛移默化的競爭中,不想落後的心理,或許會激發你向他追趕、看齊,甚至超越。
5.建立反饋
戒一天煙容易,難的是戒一輩子的煙。自律一天容易,難的是一直保持自律。
理性提供方向,感性提供動力。
要早起,要學習,要健身,這些行為,都是你理性分析得來的結論,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麽,往往也能有個好的開始。
但單由理性提供的行動力,熱烈而短暫,來的快,去的也快。
在做的過程中,沒有樂趣,收獲,成就感,沒有即時的反饋,你很難說服自己,沈浸其中 。 一腔熱血,最後落得有始無終。
該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饋?
5.1 改變視角,建立微小反饋
正反饋有個特點,收獲的門檻很高
只有當我們在客觀世界中的進展達到或超出預期後,它才會出現。
前面有提到過,我們無法掌控客觀世界的進展,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變化。
與其一味的追求客觀世界的進展達到我們的期待,倒不如主觀地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
換一種視角,把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這一路的改變,作為反饋的條件,不斷的給予自己及時、微小的正反饋。
減肥時,你可以把 體重減少的數目 調整為堅持去健身房的次數 , 以此來記錄自己的改變
學習時,你可以把 預期的分數 調整為掌握知識點,錯題的數目,以此來量化自己的進步
找到那個可以與你的目標相連結的微小行為 。
行為設計的越簡單,反饋所需要時間就越短。
而持續不斷的正反饋所帶來的情緒力量,會增強我們的自信和動機,激勵我們向著更大的目標邁進。
總結上面提到的五種方法:
保持情緒穩定、制定合理計劃 是讓你規律的去做一件事。
摒棄完美主義、尋求外界約束 是讓你願意去做一件事。
建立持續不斷的正反饋 是讓你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
從內心願意做,到開始嘗試做,再到能夠長期堅持做,是一個細水長流、環環相扣的過程。
回到問題的開始,如何提高一個人的執行力。
把上面的方法實踐一遍,執行力一定能夠提高嗎?
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你的答案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這個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每個人的條件、資源、環境不一樣,解決問題的答案也不一樣。
我只能幫你去找答案,不能直接給你答案。
上面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需要你去深度的思考。
哪些方法值得你去嘗試,哪些方法並不適合現階段的你。
結合你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去不斷的修改和潤色這些理論和方法,融入你個人的元素。
打造一套獨屬於你的「執行力方法論」,找到你自己的那份答案
記住,人生不過三萬天,無論怎麽走,都會有遺憾,可以回頭看,但不要往回走
昨日已逝,明日未至。
是時候跟過去的自己道個別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