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個人經驗來說, 心理咨詢是一個愛上自己的過程。 我們有多少人喜歡自己呢?我們羨慕著別人的優秀,期盼著有一天會變成別人,好像變成別人就會讓我們自己更幸福、開心一點。我們想成為這個世界任何一個別人,可唯獨不想成為自己。沒做心理咨詢以前我喜歡「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句話,經過2年多的心理咨詢以後,這句話變為 「更好地成為我自己」 。
心理咨詢是怎樣讓我愛上自己的呢?
如果把我們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本書的話,我們是這書的作者和主人公,我們的成長過程是故事的內容一部份,心理咨詢師則是讀書的人。她在閱讀我們的故事,同時在某些故事情節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我們根據這些問題,向內思考和逐漸地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去理解書中主人公,也就是我們自己,由理解產生愛,我們不再責備自己如何如何,而是明白了我們的情緒、需求和行為,更好地寫出我們人生的故事章節。
當我們覺得我們的人生行程有阻礙的時候,比如:升學、就業壓力;或者我們卡在某個「地方」走不出來的時候,比如:失戀、創傷;又或者是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等,都可以尋求心理咨詢進行幫助。
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時候,最重要就是找到靠譜且合適自己的夥伴,也就是心理咨詢師。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真誠地對待這段咨訪關系。真誠這個品質相對來說比較難去評判,但有一些標準還是能參考的:
1. 是否持證上崗? 最基礎的當然是要具備國家發行: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心理治療師資格證
2. 是否接受正規的專業化培訓? 參考的參數有:本碩的專業是否心理學;是否有長程的培訓(中德班/中美班/中俄班等);中短程培訓會不會多而雜等等。
3. 是否第一次咨詢就向你承諾多少次咨詢一定能解決問題? 如果是,要小心了,因為一般來說每個人的情況都有差異,即便是拖延,造成拖延的成因也有很多種。前1-4次是一個評估的過程,評估雙方是否適合繼續咨詢。有些時候,我們去問咨詢師大概需要多久,他們可能會說大概多少次會看到一些變化,這是根據一些經驗歸納出來,看到變化≠一定就好,但不會說打包票多少次一定能好,如果你碰上這種打包票的,要小心了。
4. 是否有督導? 一般咨詢師都會有自己的督導師,督導師的作用是幫助咨詢師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的。
5. 是否遵守心理咨詢的倫理設定? 一般來說有:要避免雙重關系,既你跟你的咨詢師只是咨訪關系,不存在別的關系,比如如果你們是情侶,父子,朋友,同學或者同事,那麽你們就不適合再成為咨訪關系,如果你想要跟你的咨詢師成為朋友,需要在你們咨訪關系結束的幾年後才可以,具體幾年還需要參考各個流派的一些設定。要避免在咨詢外有聯系,比如約出去吃飯、逛街等這些都是不允許的。
6.在咨詢中是否尊重你,不打擊你? 在咨詢中,咨詢師會問我們一些問題,在我們感到不舒服拒絕咨詢師後,他會不會停下,尊重我們的感受。有些時候咨詢師會鼓勵我們去面對內心的傷痛,但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我們可以拒絕他,如果在拒絕後,他還是一味地要求我們這麽做,那麽也要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