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缺愛的人如何治愈?

2021-01-07心靈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成年後顯現出來的缺愛,尋其根源,往往都與童年經歷有關。

童年缺愛,會導致兩種極端方向的結果:

1、過度軟弱:

受害者心理、習得性無助、安全感不足、過度依附他人、委曲求全、卑微失去自我等。

2、過度強勢:

比如易被激怒、不信任感、過度試探、不懂妥協、過度尋求平等,或在親密關系中不夠溫柔體貼等。

通常,以上兩種極端並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同時出現。

所以,缺愛者往往會呈現出一種「矛盾體」。

他們非常容易受傷,但又由於自己的行為和思維,不斷重復自我傷害。

他們的敏感和易怒,只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方式,更是自我重復傷害的方式

、為什麽童年缺愛,長大後更不容易幸福快樂?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典型的「固著思維」。

舉幾個例子:

| 從小被家暴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找到脾氣暴躁且有暴力傾向的另一半:

| 從小被訓斥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找到挑三揀四,不知滿足的另一半。

| 從小受苦受難的孩子,很容易安於一段從不索取、毫無收獲的關系。

當你習慣了被怎樣對待,潛意識就會認為自己本應被如此對待,且將這種對待與「愛」畫上等號。

本能也更容易選擇與童年時期相似的生存環境。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貼心關懷,甚至經常被漠視嘲諷、拳打腳踢,那麽成年後,他會更容易被這種生活重新套牢—— 因為他的潛意識裏認為,「缺愛」才是「親密」的常態。

相反,他會在那些真正的愛和付出中,感到強烈的不安感。

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受寵若驚,更不懂得該如何維護這種關系,甚至會提前抽離,才得安心。

二、如何擺脫童年缺愛陰影?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前提:

當你把自己的「缺愛」看做一個恒量時,恐怕你永遠會在缺愛形成的死迴圈裏打轉。

因為,你並不是天生敏感易怒,不是天生患得患失,你的所有負面內容,倒不如說是一種對童年待遇,未曾中斷的影響。

但真實的你,早已經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 完全可以擁有自我選擇的獨立生活和親密關系,可以選擇另一種對待這個世界的認知。

具體建議如下:

1、不要制造激發自我弱點的環境

什麽叫做激發弱點的環境?

就是那些重復強化你童年記憶的關系。

不要再讓自己的習慣引領你走,你要清楚真實的愛是什麽。

換言之,真正愛你的人會讓你感到安心、溫暖、尊重,起碼具備用心和認真——但如果你面對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易爭吵的、容易讓你患得患失、毫無尊重的,那就不是愛,只是你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這種不健康的親密關系下,你只能用敏感作為觸角,情緒作為發泄,去抵抗你深層次的焦慮,狀態當然是不會好的。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走不出來,而是你壓根選錯了人。

是他讓你不斷揭開你的傷疤,不給你愈合的機會。

2、記錄情緒,觀察情緒,不要壓抑情緒

一旦產生負面情緒,第一步是察覺情緒本身是否來自自己的深層恐懼,是否是過度反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爆發和壓抑都是都是錯誤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是: 記錄下來,然後分析原因

記錄方式不限,可以是寫日記、跟信任的人發牢騷、錄音錄影片等等,總之,發泄不是目的,看見情緒產生的原因才是目的。

你會發現,你的很多負面情緒都事不至此,單純只是你的過度反應,和假想恐懼。

3、找出恐懼根源,對抗恐懼,而不是順從恐懼

無論是敏感多疑,或是情緒不穩定,背後的驅動,都是內心深處的恐懼感—— 「高度的分離焦慮」

你恐懼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恐懼對方會用再次用當年父母的方式對待你,恐懼對方口中的愛是不值得推敲和試探的。

所以,你的自我防禦極高,會因為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模棱兩可的態度而產生警惕,不斷反芻,然後用消極的態度去評判和對待。

其實引起這些的,並不是對方真的做的有多過分,而是你根基不穩,太容易被動搖。

換言之, 你認定自己是「不值得的」,是早晚會被辜負的,早晚會缺愛的,你的負面反應,都是你的過度防禦。

你要做的,不是任由自己如此抵抗下去。因為你抵抗的東西是你的恐懼,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危險。

而要填補自己的這種過度的分離恐懼,從根源上還是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值得被珍惜、且不懼怕失去的人。

我是 @深刻如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馬歇爾博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非暴力溝通·情緒篇】譯者/校譯者,知乎百萬收藏創作者,願意分享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