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要從小事做起,今天來介紹 10種「愛自己」的特殊技巧 ,你的生活值得更美好。
「積極拖延」
不知從何時起,拖延早已被打上了「當代人的通病」這一標簽。各種針對拖延的「時間管理法則「層出不窮。
但其實,拖延的本質不是時間管理,而是情緒管理。
你會拖延,可能是因為一想到手頭的任務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可能是因為完成任務的過程很困難繁瑣,也可能是對任務的結果有不好的預期。
不論如何,拖延都確實為情緒提供了一個臨時的「避風港」,能暫時忘掉手頭任務所帶來的焦慮感。
也有人會說,這不就耽誤正事了嗎?沒錯,所以說,真正愛自己的人會聰明地拖延,也叫積極拖延(active procrastination)。
對他們來說,deadline就是第一生產力:他們也會把任務留到最後一刻,但這種拖延是有計劃的,因為對他們來說時間壓力能夠激發出更多的靈感、更強的專註力和更有效地行動力;積極拖延還意味著省去了做主次規劃和選擇的精力,因為當臨近ddl時最優先考慮的肯定只有眼下的任務;這類人往往也會有更強的合作能力,因為他們深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怎樣把不健康的拖延轉化為「愛自己」的聰明拖延?很簡單,下次你發現自己為了拖延而刷手機、刷劇時,不要慌,告訴自己這是合理的時間規劃,自己會更有效地利用之後的時間沖刺。
「保持冷漠」
有個朋友最近在接受心理咨詢,跟我抱怨:」我這個咨詢師很專業很盡職,哪裏都好,唯一的缺點是工作時間外對我太冷漠,平時微信想和ta聊聊天,愛理不理的,像變了個人。」
其實咨詢師在非工作時間的刻意保持距離,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如果對每個來訪者的生活都予以十分的關註和有求必應的回復,那麽長此以往會促成來訪者對於咨詢師的過度信任和依賴, 對於咨詢師來說,不僅多了工作外的額外責任負擔,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
人的情感和思考能力都是有限資源,但很多情況下,我們要利用這有限的資源去應對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問題。假設你剛約好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出去玩,突然被領導臨時布置了任務,這時兒子打來電話說在學校闖了禍要叫家長...一直在不同場景、不同角色中反復切換,徒耗精力而且事半功倍。
心理學常說一個詞叫 「區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就是希望你可以選擇性的保持冷漠,管理生活中的身份/意識沖突——
信奉宗教的醫生,在執醫時不得不將自己的教徒身份和醫生身份分離開,才能毫無顧慮地進行某些手術操作;士兵剛剛目睹了隊友的陣亡,但不得不暫時將隊友的死拋諸腦後,才能投入眼前的戰鬥;上班時認真盡責,但閉口不談自己的私事,下班後立刻打包走人,把工作的事拋諸腦後。
生活中需要適當的冷漠,這也是愛自己的方式。
「放縱性進食」
有過減肥經驗的人一定都對這個現象十分熟悉:開始減肥的前幾天鬥誌極其高昂,任何美食擺在眼前都無動於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信心越來越低落,對於奶茶、火鍋、炸雞的誘惑也越來越難以抵禦。減肥過程中,要抵禦各種美食誘惑,就要用到我們的意誌力(willpower)。
意誌力其實和我們的肌肉差不多,用多了都會疲憊乏力;一旦把意誌力全都用在減肥上,缺少了足夠的自控力,就會引起一系列不受控制的沖動行為,影響到人際關系、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因此,偶爾一次地放縱自己,敞開了吃,也算是給意誌力充電續命,同樣是愛護自己的表現。
「補償式口嗨」
口嗨的本質和空想差不多:嘴上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啥都沒做。
乍一聽不是個好詞啊,也能和自愛搭上邊?
很多時候,我們會口嗨是因為潛意識裏發現某件事很難完成。如果這件事關乎著我們的自我價值評估,那麽透過口嗨的方式對自我進行代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焦慮緩解。研究發現,人在想象某件事和真正經歷某件事時,大腦的反應機制是類似的(Reddan et al, 2018)。
也就是說,口嗨式的想象能激發滿足感,且效果不亞於實操。
「規律性剁手」
購物所帶來的快感,不僅僅在於收獲自己心儀的東西;購物過程中逛街、挑選、貨比三家、試穿試用,或是從快遞櫃取快遞拆快遞的過程,其實都在把註意力從眼下的壓力轉移到商品上,讓我們暫時逃離工作生活中的不順心。
以及,購物中我們還會進行大量的挑選和比較——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處在焦慮中的人來說,壓力會讓他們感覺失去了對生活的決定權。這時候去買買買,其實也是在 重拾選擇權,透過花錢感受生活仍在掌控中的踏實。
擅長愛自己的人,每隔一段時間會讓自己「剁一次手」,作為一種犒勞自己、找回生活掌控感的方式。
「精準式甩鍋」
有些人考試考砸、專案被領導罵之後,會狠狠地自我反省。
但每件事的發生都需要一個原因去解釋,也叫做歸因(attribution)。雖然自我反省是必需的,但更多時候自責除了帶來焦慮的負面情緒外,不能解決問題。
推鍋,聽起來是在逃避責任。但正確適當地推鍋,其實是維護自尊、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很多情況下,真的不完全是你的錯。考試沒考好是老師沒講明白、被領導罵也許只是領導那天心情很糟。
準確且理智地歸因,不要讓自己承擔過度的負面否定,就是愛自己。
「自黑」
自黑=自愛?聽起來不太對啊......不急,聽我解釋:
前幾天,張鈞甯在某綜藝節目中被吐槽「不紅」,於是她發了一條微博,把自己照片p成了全紅色,配字道:「我努力讓自己紅了一下。」巧妙地用自黑的方式化解了節目嘉賓的尷尬。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朋友,願意拿自己的醜照做表情包,也很愛吐槽自己?
善於拿自身「黑點」開涮的人,是過度在意自己的缺點嗎?恰恰相反,他們往往具備了很多人沒有的一種能力: 敢於直視並調侃自己的不足之處。
他們有強大的自我覺察能力,對自己的優缺點有理性的認識。 對周圍人來說,自黑的人往往更容易相處,一是因為他們很幽默,能調動氣氛,二是因為他們不玻璃心,願意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意見;因此,擅長自黑的人不容易被失敗和挫折打倒。他們能以更幽默樂觀的心態面對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透過把壓力轉化為段子,減少焦慮感,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能力。
「哭」
成年人的世界不相信眼淚?這樣想就錯了。
眼淚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抒發情緒,緩解當下的焦慮。研究發現,大哭一場可以激發副交感神經,讓心情得到放松 (Gračanin et al, 2014)。哭的過程中,大腦釋放的催產素和內源性阿片肽還能起到緩解疼痛(包括身體和心理疼痛)的作用。
當你又再感受到生活的重擔時,允許自己留點眼淚吧。
「主動示弱」
我們常常無法允許自己主動開口向不熟的人尋求幫助、向另一半提起你對感情的擔憂、承認自己的失誤、袒露自己的焦慮.....因為不想讓旁人窺探到內心的脆弱。 但展露脆弱不一定是件壞事。
德國曼海姆大學的研究發現,我們會在眼中放大自身缺點,因為切身的感受太強烈了。但如果把自己置身事外,想象別人處在自己的境地,當Ta展露脆弱時,我們又會認為這是一件勇敢、值得肯定、甚至有魅力的舉動。放下身段和顧慮,向值得信任的人適當地流露脆弱的一面,對方給到的鼓勵和稱贊也許能夠改變你看待自己的角度,用更美好的心態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不說謊」
說謊是很累的。
當你說謊時,傳達的謊言資訊有悖於自己接受到的真實資訊,行為和認知產生矛盾,就會出現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為了化解矛盾,你的大腦必須要飛速運轉,尋找資訊合理化自己的撒謊行為。
不僅如此,如果你背叛了自己,說了謊話或者做了虧心事,人格就會被弱化。而人格脆弱的人會在逆境不可避免地降臨時被摧毀,到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無處可躲,最後只能開始做可怕的事情。 所以說謊行為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傷害。
不說謊的人,更懂得愛自己。
愛自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去理解並接納這世界最糟糕的一面。就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欣賞末日的人往往會活得更好。
只不過,我們並未曾遇到真正的末日,但卻把日常的大小瑣事總放大成末日。
祝我們都能更愛自己吧。祝我們能聽最嗨的歌,開最快的車,抖最快的腿。就算不小心撞了電線桿,也要祝最好的醫院,打最貴的石膏。快樂的路很寬,不要走窄了呀!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素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