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談一點關於「不改變」的力量。
我們對自己的改變,常常是對自體感的削弱。尤其是意識層面的「努力」,有時候努力越大,對自己的傷害越大。一些現實目標諸如「改變自己的狀態、思維」如果沒有觸及更根本的心理結構,可能會適得其反。
走路會低頭,我們認為這不好,影響形象,一種是認知行為訓練,可以不斷強化自己的動作習慣,實作改變,但這適合發展性目標——小孩子不良習慣導致的走路方式。卻不適合心理導致的外在身體表達——這種身體語言在表達更重要的資訊,可能是自卑或者自我攻擊、低落心境。
如果我們允許自己的樣子,對於低頭持以一種觀察和允許的狀態,可能會發現這也沒有太多不好——所謂的不好多來自於他人的評判、父母的教導。不改變有時候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堅持不改變暗含接納,對自體感虛弱的人尤為重要。
我們就是不改變啊,但可以好奇的看向自己,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有時候,恰好是因為有了不改變的心力,改變才會發生。
比起走路低頭、說話聲音小、不敢在大眾面前發言這些具體表現,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果心思落在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