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舊金山1月17日電(記者吳曉淩)台北時間17日上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第七次試飛,火箭第一級助推器成功回收,但第二級飛船快速解體。
「星艦」用於執行阿耳忒彌斯載人航天計劃,是搭載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的交通工具。阿耳忒彌斯計劃在美國候任總統當勞·杜林普首個任期內啟動,原定目標是在2024年前將太空人平安送往月球並返回,同時在月球建立常態化駐留機制,為未來執行載人登陸火星任務鋪平道路。只是,該計劃進展緩慢,相關任務執行一再推遲,暴露出美國航天面臨的多重現實問題。
這張2023年4月11日公布的圖片顯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以及飛船整合系統在位於德薩斯州的一處發射基地等待升空。新華社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供圖)欲速不達
阿耳忒彌斯計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主導,多家商業企業及國際夥伴參與。美方稱,在阿波羅計劃結束50多年後,該計劃將把美國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表面。計劃如果成功,將是美國人乃至全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南極區域,將保持美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建立「持續的月球存在」,為探索火星鋪平道路。
2019年,受時任總統杜林普施壓,NASA將載人登月任務目標日期從最初的2028年提前到2024年。阿耳忒彌斯計劃將分三步實施:建造月球軌域空間站「門戶」,建造前往「門戶」的火箭和飛船,建造往返「門戶」與月球表面的「擺渡車」。
2022年11月16日,美國航天局新一代登月火箭從佛羅裏達州堅尼地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發(美國航天局供圖) 2022年11月,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的「獵戶座」飛船搭乘重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升空,完成第一步驟。然而自那以後,NASA屢屢宣布任務延遲。依據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2024年12月決定,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和阿耳忒彌斯3號月球南極區域登陸任務的執行時間從最初的2024年和2025年分別延後兩年。
阿耳忒彌斯計劃制定之初的目標是在79個月內完成任務,比NASA重大專案平均完成時間短13個月。然而,由於載人航天專案的復雜性,該計劃以快於平常的進度完成並不現實。按照NASA重大專案平均執行速率估算,阿耳忒彌斯3號任務最早也只能在2027年初進行——這與納爾遜宣布推遲相關任務的時間安排大致契合。
只是,杜林普第二次就任總統後是否會對這一專案再作調整目前尚不得知。有一種猜測是,杜林普會跳過阿耳忒彌斯計劃,直接把專案「嵌入」到其億萬富翁盟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行政總裁埃隆·馬斯克的「登陸火星」計劃。
現實困境
輿論普遍認為,阿耳忒彌斯計劃一再推遲的核心原因在於技術問題,而NASA嚴重依賴外包對該計劃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與阿波羅計劃不同,阿耳忒彌斯計劃傾向於讓私營企業主導關鍵設計和營運工作,NASA則負責協調和推進,從而大幅降低成本。這樣做的初衷是節省公共資金,與私企分攤專案風險,以期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事實表明,主要參與者角色的變化已嚴重影響阿耳忒彌斯計劃的實施。
這是2024年8月19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拍攝的圓月。新華社發(李建國攝) 參與執行阿耳忒彌斯計劃各階段任務的航天器來自多家企業:「獵戶座」由NASA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建造;「太空發射系統」由NASA與波音公司合作開發;「星艦」和月球著陸器「人類登陸系統」則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計劃的其他任務環節也有商業公司參與。
專案相關審查報告顯示,阿耳忒彌斯計劃的13個關鍵事項中已有至少8項嚴重落後於規劃。除「獵戶座」存在隔熱罩、生命支持系統、飛船逃逸系統等技術設計缺陷外,負責將其送入軌域的「太空發射系統」也因研制進度滯後且費用高昂而備受詬病,大概率未來將被「星艦」所取代。
這張2023年4月20日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提供的影片截取的圖片顯示,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以及飛船整合系統在位於德薩斯州博卡奇卡的發射基地升空後發生爆炸。新華社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供圖) 然而,對研發「星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而言,還須完成大量復雜的技術研發才有可能執行阿耳忒彌斯計劃,包括開發在軌儲存和運輸推進劑能力。「星艦」迄今已進行7次試飛。NASA評估檔也指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支持阿耳忒彌斯計劃所需的成熟技術方面進展「有限」。
計劃一再推遲的另一個「難點」在於艙外宇航服研制。美國太空人如今在國際太空站使用的艙外宇航服還是由NASA在40多年前研制的。負責研發新一代艙外宇航服的公理航天公司稱,NASA的宇航服原始設計沒有提供執行阿耳忒彌斯3號任務所需的緊急生命支持系統,必須重新設計。
歷史迷思
對比阿耳忒彌斯計劃面臨的尷尬,美國輿論難免懷念阿波羅計劃時期的「光榮與夢想」。多位專家在分析阿耳忒彌斯計劃的困境時,將癥結指向了知識儲備過時與資金短缺。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史葛·佩斯坦言,載人登月事關整個航天系統的統籌、培訓和裝備,恢復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是一大挑戰。「本質上是重建我們在阿波羅計劃期間曾經擁有、然而在過去50年中失去的專業知識。」
NASA講師羅拔·弗羅斯特說,阿波羅計劃鼎盛時期,專案僱用了大約40萬名員工,與超過兩萬家企業和院校合作。如今,當年的技術和材料早已過時。從工廠、工具、材料、專業知識到測試認證等,「我們實際是在制造一個新飛行器」。
2019年7月16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的登月宇航服向公眾展出。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在專案資金方面,在阿波羅計劃的全盛時期,NASA預算約占聯邦政府財政支出4%以上。為期10年的阿波羅計劃耗資254億美元,約等價於今天的2540億美元。而2024年,NASA的全部預算規模僅占聯邦支出的0.2%(約341億美元)。審計部門預計,阿耳忒彌斯計劃自啟動到2025年總花費約為930億美元。
值得關註的是,阿耳忒彌斯計劃反復推遲已引發外界對歷史上美國載人登月活動真實性的廣泛討論和質疑。
有人指出,美國在半個多世紀前的3年間成功實作6次載人登月後,探月活動戛然而止。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美國再次啟動登月計劃卻波折不斷,不合常理。不少人質疑美國並未真正實作載人登月,當年登月影像系「偽造」。也有人認為,美國即使當年成功登陸月球,但在登月活動中展現的一些疑點,如在當年技術條件下如何實作直播影像等問題仍需合理解釋。
對於外界質疑,美國官方始終保持沈默,並未正面回應。有評論認為,NASA需要正視外界質疑,提供全面資訊,減少外界猜測,才能為未來太空探索活動打下良好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