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煙台:追藍逐綠,向海圖強

2024-08-31心靈

「我們已經成功發射了全球最大的固體火箭,證明了我們在這個領域的雄厚實力,但對我們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新的起點。」在煙台市海陽東方航天港,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滕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自2019年中國在海陽首次成功實作火箭海上發射以來,東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中國4型火箭11次海上發射任務,累計將61顆衛星送入太空。如今,該港口已成為中國第五處火箭發射地,也是唯一一個具備商業內容的海上發射母港。2024年,東方航天港將計劃實作10次以上海上發射任務,致力於實作常態、高頻的海上發射態勢。

2023年9月5日,在山東海陽及附近海域,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圖/海陽市委宣傳部

海陽海上火箭發射的成功以及東方航天港的建設,也揭開了煙台這座海濱城市在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道路上的獨特潛力以及其在海洋經濟上的顯著優勢。

在過去的一年裏,煙台實作了GDP破萬億的歷史性跨越,達到10162.46億元,同比增長6.6%,成為北方首個晉級「萬億之城」的地級市。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煙台始終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低碳高質素發展。據統計,2017年至2023年間,煙台GDP年均增速5.9%,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與此同時,煙台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降幅同樣領跑全省。

這「一升一降」背後,體現了煙台在工業制造業領域的深度升級與綠色轉型的新動能,是圍繞國家「雙碳」戰略,持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強市之路、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不懈追求和生動實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金田林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煙台市在「十四五」時期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在海洋產業發展方面,煙台在山東省乃至全國地級市範圍內,發展優勢都較為明顯。

山東省委常委、煙台市委書記江成曾指出,煙台海域面積大、海岸線長、海洋資源富集,陸海相濟是突出特色和顯著優勢。因此,煙台要加力奮進做強海洋經濟,推動海洋牧場升級發展、海工裝備創新發展、海洋文旅突破發展、港產城一體發展,把海洋打造成為高質素發展的戰略要地。

逐夢「星辰大海」

近年來,隨著衛星互聯網、地球監測、科學研究等太空套用的蓬勃發展,國內商業衛星及發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2024年,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市場規模預計達2.34萬億元。

海陽的「海上問天」征途始於2019年。當時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

自此,海陽搶抓歷史發展機遇,打造出中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並不斷突破產業發展邊界,探索形成集研發、制造、發射、套用、配套、文旅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

如今,遊客不用不遠萬裏,在海陽就能欣賞到一場免費的「航天大片」——若遇到衛星近岸海上發射,遊客便可在沙灘上觀賞到火箭轟鳴升空,劃破天穹的壯麗畫面。

在調研東方航天港時,【中國新聞周刊】發現,從火箭總裝廠房到海邊發射場,若是開車,一刻鐘都不用。據了解,在傳統發射體系中,總裝廠房一般靠近火箭研發中心,多位於中國東部,而發射場則多在西部,轉運總過程耗時較長,也面臨發射工位緊張的情況。

如果放到地圖上,這個距離可能會看得更清晰。一條長約6公裏的航天大道上,由內陸向近海不斷延伸,串起了沿途不同的功能區,包括火箭制造組團、衛星產業組團、海上發射組團等,集聚布局了海上發射所必備的基礎設施。

滕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東方航天港是中國唯一一個既有生產制造能力又具備發射條件的海上發射母港,實作生產、制造、發射一體化。這就意味著,衛星在「家門口」就能「搭上車」,火箭「走幾步」就能去發射,將以往火箭可能轉運上千公裏的距離大幅縮短,極大減少物流時間和成本。

今年1月,在海陽附近海域,由東方空間公司自主研制的重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從海上發射船上騰空而起,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域,重新整理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紀錄。

滕瑤表示,在固體火箭發射領域,東方航天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術。以往是「星等箭」,即衛星需要等待火箭的準備和發射時機;而現在為「箭等星」,意味著一旦衛星到位,便可以立即啟動發射流程。

然而,他們的目標並不局限於固體火箭的商業套用,而是早已瞄準海上液體火箭發射。滕瑤透露,他們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為液體火箭準備的首個試車台將於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他們也將與更多平台展開合作,嘗試建立更多的試車台,以推動海上液體火箭發射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東方航天港的建設不僅提升了中國海上發射能力,也為當地文旅產業轉型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東方航天港在建設之初,就規劃「一港三區」的空間布局,即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和航天產業制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套用文旅園區。

東方航天港集團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章義釗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主場館自去年7月15日開始營運,目前已接待遊客近20萬人。該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將真實的航天發射任務設施、航天科普與大眾遊樂業態相結合,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個集發射觀禮、科普教育、研學營地於一體的大型航天文旅綜合體。章義釗指出,未來,他們嘗試將更多航天技術、產品與市場相結合,不斷推出更多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打造一個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航天文旅商場式」商業綜合體。

一箭叩蒼穹,手可摘星辰。如今,海陽經過五年從無到有的探索發展,初步形成了「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的產業體系。火箭制造方面,東方航天港整體具備年產50發固體火箭的總裝總測能力;海上發射方面,有中國首艘專業化海上衛星發射工程船「東方航天港號」保障護航;衛星套用方面,「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啟動組網,「煙台2號」入軌僅10小時便傳回首幅在軌高畫質影像;航天文旅方面,航天小鎮入選山東省航空航天特色小鎮,正積極打造科普研學、沈浸體驗等一體的重要航天文旅綜合體。

長島風光。圖/長島管委會

保護與發展並重

如果說海陽海上火箭發射展現了煙台海上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那麽長島零碳島建設則是綠色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典範,體現了煙台在實作海洋資源高效利用與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前瞻布局與積極探索。

長島地處膠遼半島之間,南北縱列於渤海海峽,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綠碳和海洋藍碳資源稟賦。2021年,煙台提出打造「長島國際零碳島」,目標到2035年長島全域實作凈零排放。

「當我首次在‘明珠號’郵輪上眺望長島時,眼前的景象令我驚嘆不已。錯落有致的房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紅色屋頂,仿佛走進了一部經典的假日電影中。」一位來自北京的遊客對【中國新聞周刊】描述了她對長島的初次印象。

走進長島,這種感覺更加直觀。街道整潔幹凈,幾乎看不到任何垃圾的痕跡。一位長島居民向【中國新聞周刊】展示了當地的垃圾積分兌換軟件。據她介紹,居民們日常投放垃圾均可累積積分,特別是塑膠和金屬類垃圾,可按重量積分,類似廢品資源回收桶的稱重返利模式。在垃圾投放點旁的兌換機上,他們可以隨時用積分兌換牙膏、牙刷、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長島綜試區管委會副主任於振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長島構建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執行體系,透過建立積分賬戶和大數據指揮排程中心,激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目前長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回收利用率38%,年外運垃圾減量25%以上,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的垃圾分類模式。

於振江提到,當下國際零碳島建設是個新課題,在國際上也處於前沿領域,沒有成熟的標準與先例,因此在長島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開展海島保護與開發綜合試驗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義的海島生態實踐,可為有人島的零碳、負碳發展提供範例樣板。」

在走訪中,【中國新聞周刊】發現長島的零碳島建設並非以犧牲發展為前提,而是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並重的道路。

煙台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副局長宋賢成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近些年,長島統籌推進「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態修復,實施了裸露山體治理、受損岸線整治、人工魚礁投放、魚類增殖放流多項生態修復工程,在改善海島、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漁業和旅遊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依托優良生態環境,長島加快產業高效和生態轉型步伐。

2020年,煙台市委市政府啟動總投資100億元的海洋牧場「百箱計劃」,經過四年探索發展,已儲備許氏平鲉、中國花鱸、虹鱒以及皺紋盤鮑等種質資源與育種技術,擁有國家水產種業振興企業、國家級海洋牧場、國家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骨幹基地、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基地等榮譽資質。長島自然海域水域流速大、溶解氧高,是適宜虹鱒魚生長的天然「藍色牧場」。長島正積極探索三文魚深海養殖,實施「三文魚萬噸計劃」,國內首創「三文魚淡水與海水接力,內陸到深遠海網箱養殖」已經試驗成功,為開拓三文魚深遠海養殖空間提供煙台方案。

長島縣長山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德連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過去長島近海海域養殖密度過大曾一度造成近海汙染及養殖產品大面積死亡現象嚴重。近些年,長島著力推動漁業由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模式向現代轉型、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升級。如今,他們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采用科學養殖方法,不僅節約成本、提高產品品質,還能保證養殖活動不會對海底原生態造成影響。2023年,他們營業額達到了4000萬元。

與此同時,長島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接續推出海上環遊、休閑垂釣、漁事體驗等新產品,加快打造全國知名海島旅遊勝地。2023年,長島旅遊景區接待遊客446萬人次,同比2019年接待遊客人次增長116%。

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孫家村有民宿37戶,每日房費在500—600元之間。民宿產業不僅帶動了村民收入,也推動了村子整體經濟發展,去年,孫家村旅遊綜合年收入達到了3000萬元,人均收入創新高。

對於長島未來發展,宋賢成指出,長島將依托「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煙台自貿區等優勢,持續深化同海南自貿港種業合作,加快建設水產種業「北方種谷」「北繁基地」。同時,長島還將落實國家海島保護與開發要求,打造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特色鮮明、國際影響廣泛的世界級零碳旅遊目的地。

全力推進海洋強市建設

宋賢成表示,近年來,煙台在全市1000多公裏的海岸線和1.23萬平方公裏的廣闊海域上,掀起了新一輪勇當先鋒、向海圖強的開發熱潮,全面實施海洋優勢產業示範、海洋潛力產業突破、海洋科技創新強基、海洋生態保護固本「四大工程」,全力推進海洋強市建設。

據他介紹,2023年煙台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5%,為全市GDP過萬億貢獻重要海洋力量。海洋漁業、海洋文旅、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優勢產業年均增速超過10%,增加值達到966億元,成為拉動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潛力產業年均增速近13%,增加值達99億元,成為海洋經濟高質素發展重要增長極。

金田林指出,煙台在GDP突破萬億大關後,正面臨著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建議,在轉型過程中,煙台應聚焦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序推進產業轉型與突破。同時,他還特別指出,煙台應充分利用其在海上發射方面的便捷性與商業性優勢,圍繞商業航天領域開展前沿性研發活動,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的集聚化發展與突破性創新,為產業向更深遠、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宋賢成表示,下一步,煙台將圍繞海洋裝備、海水健康養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與環境保護、海上航天發射、海洋油氣和礦產資源六大方面70余個領域,全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力爭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並進一步提升海洋產業的產學研發展水平。「我們將全力以赴,向海圖強,為將煙台打造成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和綠色低碳高質素發展示範城市不懈奮鬥。」他說。

文/陳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