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兒子13歲脾氣暴躁叛逆,透過心理咨詢後,家長無條件接納和放手,兒子發展成厭學、網癮、焦慮,該怎麽辦?

2021-12-23心靈

人真正的爽點,不是滿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而是艱難得到那顆看似得不到的明珠。

什麽時候玩遊戲最爽?

小時候偷偷玩,擔心父母要回來自己躲家裏異常珍惜地玩。

而今到了三十多歲,我身邊玩遊戲的成年人少之又少,因為遊戲除了花費時間就是無限虐你,那種快樂還不如去看段小影片來得快樂。

家長就是該伸出鉗制只手,讓孩子不要爽太飛,因為家長的鉗制,相比社會的懲罰來講,太溫柔太溫柔了。

前段時間看了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系列以後,我才發現,我曾經堅持的一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觀點是有問題的。

這套書就是被書名耽誤的好書,看起來像是雞湯文學,實際上講了非常多務實的內容。

他其中提到過一點特別令我震撼:

美國30年來一直努力提倡強化孩子的自尊,如果它真的有效,孩子的自尊就會不斷提升,那麽這項運動就可以被接受。但在以「感覺滿意」來養育孩子的時代,卻有件驚人的事正發生在美國兒童身上,那就是他們比以前更抑郁了。

這段指出了在美國實行了30年的「感覺良好」的自尊教育,也是我們現代社會正在經歷的教育變革:

「與浣熊一起建立自尊心」的練習:在一張紙上寫14遍「你很特別」,接下來再寫「我很高興成為你X年紀的老師,你是如此與眾不同」。
一個海報上畫著鼓掌的手,上面寫著「我們為自己喝彩」。

當然還包括不強烈要求孩子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律,在學校裏不給孩子排名。

用中文三個字就可以形容清楚:「慣著你。」

結果是,僅用了30年,美國20世紀90年代時,抑郁的典型病患就從中年婦女迅速下降到了初中生甚至更年輕的孩子群體中。

孩子在經歷著「感覺滿意」的時代,但「感覺滿意」完全不是真實的滿意。

在放手、誇贊、順著孩子的過程中,淪陷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自尊心需要三個部份來塑造,自愛、自我評價和自信,前兩者是可以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護和安撫,但是最後一種,必須是孩子自己來磨練。

自信心=成功評價/自我期望

也就是說,孩子的自信心,來且僅來自於成功完成了多少他期望完成好的事情。

這種成功體驗絕對不能剝奪,一定要讓孩子去不斷接近這種體驗,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

這也是為什麽我不反對虎爸虎媽式的教育——當你虎的是孩子能構建出成就感的事情時,虎是必要的。

以上這段其實是想說,孩子未成年以前,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責任,可以無條件接納,但不能完全放手。

接納是接納你亂發脾氣,作為父母能盡量理解你是情有可原,但是放手不可能,你都發了脾氣了,還要我放手?不行的,就當是你自己發脾氣的代價吧。

對亂發脾氣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問問為什麽發脾氣。

不知道咨詢師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貌似父親在描述裏有提及。

想要解決好孩子亂發脾氣的問題,至少要搞清楚兩個小問題:

  • 孩子為什麽發脾氣?
  • 父母為什麽不能接受孩子的脾氣?!
  • 如果是父母進行咨詢,父母至少應該反思到孩子的脾氣,對自己為什麽會形成如此大的沖擊,讓自己接受不了。

    咨詢的首要原則就是,誰有問題誰解決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可能孩子很開心呢?誰看孩子發脾氣不爽,應該是誰去解決這個不爽。

    就好像,我會跟孩子說,爸爸回來沖媽媽發脾氣,媽媽心情好的時候根本不會放在心上,但有時候會吵架,是因為媽媽自己心情也不好,才會覺得爸爸的脾氣不堪忍受,但總體媽媽能理解的,爸爸每天工作非常辛苦,對自己要求很高,才會對事情要求非常完美而生氣,讓爸爸不生氣的方法是,告訴爸爸家庭的事情不用那麽苛責和完美。

    對家人就不要糾結能不能發脾氣這回事,孩子不對你發難道還去外面發嗎?

    因此,解決問題的核心,不是粗暴提出一個結論說,你對孩子要求太嚴格了,你該放松一點,而是應該去看看,是不是題主自己小時候也在這樣嚴厲的環境裏成長,自己對這個嚴厲環境的感覺,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 從自己出發,去制定一個對孩子的態度

    看描述,題主的孩子不是不求上進的孩子,而是非常求上進:

    兒子13歲了,初一之前學習成績很好,也很乖,很懂事。今年7月份開始發現變化明顯,突然脾氣暴躁、易怒,經常為一件小事發脾氣,讓我感到很意外。9月份初二開學以後, 對學習還很大的動力,要求我督促他學習 ,但脾氣仍然暴躁,與我和他媽媽多次發生沖突。

    看,孩子成績好,有動力,孩要求家長督促學習,有問題嗎?

    至少學習方面是沒有的。

    唯一的問題是,孩子發脾氣,和爸媽發生沖突。

    你們註意沖突的內容了嗎?

    註意孩子表述的具體內容了嗎?

    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麽有聽到嗎?

    我相信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學習已經刻入骨子裏的孩子,不會直接表達我不想學習了,你們不要管我,你們讓我玩網遊吧,謝謝了。

    我相信不會,至少不敢這麽放任。

    那麽,父母認同了不管孩子,就是放手不盯孩子學習,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了?

    請家長真誠去反思一下,為什麽自己不能接受孩子的脾氣,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聽到孩子的心聲,孩子也才不至於總是無能風暴。

    厭學要解決的是「學」的問題。

    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只是脾氣暴躁的孩子,做過心理咨詢之後,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開始厭學了,先是請假,發展到現在一二個月都不肯去上學了。

    實際上這是這個問題裏的第三個要解決的問題了。

    要相信,許多厭學的孩子本質是相當願意學習的,而且還是非常有心要學好的那類,甚至大部份小學初中成績都非常好,老師眼中的優等生,這些孩子裏,很大一部份是完美主義,期待自己一朝王者再臨的。

    但是,現實和頭腦中的想法,差距太過劇烈,以至於孩子無能接受自己的失敗,才企圖躲起來,躲到不能見證他失敗的地方。

    我不參加考試,你們就不知道我成績差了吧?

    考前假請一次爽,一直請一直爽。

    但他們內心裏真正焦慮的還是,自己差,今天沒能力補了,明天還是補不了,一天拖一天,怎麽辦怎麽辦怎麽辦?

    這階段的孩子,處於艾歷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的青春期,處於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沖突中,在這個時期,能建立連貫的、有連續性的思維,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讓孩子真切去感受昨天、今天、明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現階段,題主首要任務不完全是去修復親子關系,而是要試著和孩子一起去制定一個有連續性的,和未來有關的計劃。

    可以從幾個層面來制定:學業計劃、學業成就目標、個人成長、健康管理、休閑娛樂、重要家人、朋友交流和自我實作。

    健康管理部份,我妞在這個假期初定了跑40KM的計劃,我就陪她最終跑了48KM,這就是她這個寒假最實在的成就。

    休閑娛樂就包括看電影、電視劇、玩遊戲的時間和目標,寫下來有控制去玩,比沒有頭腦放任玩要好。

    自我實作是那些不在前面所有行列裏,但是自己真的就很想去做的事,譬如我就很想學會一套爵士舞,類似的。

    去制定大目標,再打碎成小目標,再慢慢完成,這才是讓孩子慢慢充滿自信的方式,而不是去從情感角度修復關系。

    至於去學校,還是多方鼓勵孩子去吧,這沒辦法的,在家隱患的確比較多,只是跟孩子溝通好,成績是重要,但現在的學習和小學差別特別大,接受可能會很辛苦的事實,不要再用小學的方法學初中的課程,更不要用小學的眼光來評判初中的社交,成績好不是社交裏的全部。

    加油啊,相信會好的。